血紀(48)

上集-第二章:監督勞動的最初歲月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

第六節:叢林鐵廠(4)

(二)叛國投敵集團

有一天,天下著大雨,白果山已無法上去,王懷壽決定扎雨班,同時派了四個人把郵件和報紙從南坪取回來。上午十點鐘左右,值班人發現臨時保管室的門關著,聽見派去南坪的四個人正小聲說話,側耳聽到說話的人楊治邦。是機械系四年級學生,此時他正低聲說道:「從這裡到綦江再到貴陽,由貴陽再到昆明通公路,可以搭乘汽車出國境到河口或西雙版納….. 」

據下放幹部查他的檔案,他在解放前,在昆明當過國民黨憲兵。

四個人關起門來討論去邊境方向的路,這引起了神經敏感的王懷壽懷疑:四人討論附近的交通,一定是想從邊境逃往國外。既然如此,便要撓開他們的嘴,讓他們招供出來。

他施展出反右派時整右派材料的貫伎,先對其中最薄弱的人下手。四個人中,除楊治邦外,其餘三人都是剛剛進大學,年齡比我還小的毛娃子,而其中陳國喜出身富農家庭,最為無知,也最自私,是我們中意志最軟弱的一個。

午飯之後,王懷壽將陳國喜喊進了下放幹部辦公室,經過一下午的審訊,陳國喜被單獨隔離反省,其餘三人都派專人跟蹤,禁止他們相互交談以防訂立攻守同盟。接連兩天,在威逼利誘下,陳國喜終於按王懷壽的意圖,交待出第一起投敵叛國集團。據陳國喜招供,這個集團以楊治邦為首。

在那個年代,只要有思想,就算有了犯罪的根據,何況成員有了交談。中共發明的這種罪名名字叫思想罪。

十天以後,重大的一百號人在升旗台前集合。五個全副武裝的警察,站在升旗台旁,那形勢夠緊張的,一個姓陳的南桐礦區派出所民警,站在升旗台上宣讀了南桐礦區公安局的拘捕令,並以「組織反革命投敵叛國集團」罪,逮捕楊治邦、毛貫益和李天德。同時對陳國喜則以悔改立功,免於起訴。

接著,三個人就在五名警察的喝斥聲中戴上了手銬,押上了停在叢林小學門口的吉普警車。

從此以後我們格外小心的管著自己的嘴巴,同時也防範著周圍的人。處在相同命運之中的這些夥伴並不齊心,有些人可出賣他人。

正好在這個時候,小高爐煉出來的鐵,送到煉鋼廠去被統統地被打了回來,化驗結果證明,它所含的雜質和有害的成份,超過合格鑄鐵的數倍,是一種無法冶煉,也無法使用的廢鐵鉈。

指揮部傻了眼,連忙分析,當然首先怪那座古怪的土高爐爐溫不足,排渣困難,風力不足,燃燒不完全,羅織了一大堆原因。但那「土高爐」是上級指定這麼幹的,再錯也不能直言。

就像種的試驗田,乃「元首」處方,誰敢不照辦?荒了莊稼,誤了農時,誰負得起卜二一這大責?然而,鐵還得繼續煉下去,高爐也不可能馬上丟掉,今年的十萬噸鋼材還要如期完成。最後商量的結果,就是如何提高進爐原材料的質量,那鐵礦本就在叢林背山的山頂上,採樣化驗證明,那絕對是富鐵礦 。

就只有焦碳是就地從叢林煤礦挖出的煤,經煉焦爐煉出來的,含硫,磷較多,所以唯一能採取的措施就是提高焦碳的質量,建立一條洗煤的設備。指揮部把這個設計並建設洗煉場的任務交給了我們。

王懷壽這些天正在擔心,楊治邦案雖稀里糊塗以叛國投敵罪宣判了,但,事情本身卻在向他提出警告。等待時機逃亡的人說不准有多少?他心中非常明白,在這些年輕的學生中,僅靠「復學」這一點吸引力,正在被高強度的勞動和短缺的口糧抵消。

如果在這時萬一發生集體的逃逸,他王懷壽也很難擔待這個責任。去白果山扛坑木一直是令他最耽心的事,那無異於給想腳板擦油的人創造了便利溜走的機會,所以趁洗煉煤廠即將興建,便抓住這個機會,將自己所管的重大全體人員,集中到洗練場當泥水匠。

叢林鐵廠新修的庫房,暫作了我們七十多人集中的宿舍。

當鐵廠職工恢復口糧定量的同時,農村中也恢復了每人每天黃殼四兩的舊制。那時,在我們剛剛搬去的住地,每天可以看到一個提著瓦罐,從集體食堂進出的老人,聽說,這是一位叢林公社的「五保戶」。

有一天,出於好奇,我攔住了老人,請他讓我看看他們每頓吃的什麼?他將他手中提著的瓦罐。戰戰兢兢地遞給了我。我打開蓋子向裡一看,那裡面是一罐照得清人影的黑湯湯。便用他手裡的筷子去一攪,便看到攪起來的,是一些牛皮菜和從紅苕滕上勒下來的紅苕葉子。

此時那老人瞇縫著水腫的眼皮,喃喃地問我:「這年頭,三晴兩雨的好天時啊,地裡的莊稼,本該好收成啊,咋個弄得來連飯都沒得吃了?」

我們同叢林公社的農民,又一次為糧食、鋼鐵「大豐收」,交融到一起,沒日沒夜地打疲勞戰。所不同的是農民們除了白天為秋收秋種忙碌一天,晚上還要打著松明子挑著蘿兜為鐵廠運礦,婦女、孩子們在公社指定地方,去砸碎那些堆在馬路上的礦石,另一些勞動力還要在晚上下田收割未收回的穀稻。而我們白天當泥水匠,晚上則同他們一起蹲到水田裡割殼子,或者在收打包穀的曬場上捶打已經曬乾的包穀。

唯一能刺激我們日夜加班的,就是晚上超過十二點以後,農民可以在集體食堂裡領到三兩糧的罐罐加班飯,而我們則可以在鐵廠的伙食團吃到三兩糧的饅頭或三兩麵條。我們實際上已同當地的農民,成了共渡難關的難友了。

農民們吃過夜班飯「歇稍」,重新回到工地上或水田裡,但除非有書記親臨坐陣,下半夜以後,無論在挑礦石的工地,還是在曬場上都是靜悄悄的。

倘如有人去收割的稻田裡看一下,那兒一片漆黑,側耳聽去便在一片蛙鳴聲中夾雜著人的鼾聲。如果撥開稻稈,去尋隱藏在深處的撻斗裡,就會看到那些疲憊不堪的社員,橫七豎八的睡在裡面。

第二天公社的廣播喇叭裡,照例播放前一天晚上,社員們如何響應大躍進號召,不分白日黑夜加班搶運搶收的「動人」事跡,以及誰也不會相信的關於高產衛星之類的豐收「喜訊」。(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水腫病終於開始蔓延起來。趙家的自留地已經跟不上三個人的需要,最高產的牛皮菜已經砍得差不多了,新種上的白菜還只有健子那麼大。
  • 運動一個接著一個是毛澤東的愛好,他要成為中國百姓的太陽,豈能不時時發光?趙凡把界牌聯社下發給他的所有文件都抱出來了,他說他因為只有初小文化水平,所以雖然聯社要求他向社員們全文宣讀,但他從來沒有讀過。
  • 界牌公社成立那一天,下午我們很早就收工。趙隊長集合起參加慶典的代表,天剛黑,就到達了界牌祠堂。入夜,界牌祠堂的寬大院子裡燈火通明,靠殿堂那台階搭起了臨時的主席台,正中橫幅上寫著:「界牌人民公社成立大會」
  • 下農村的第一堂課,歷時四個月下課了,同趙氏父子相處得不錯,遠不像我初來所想像得那麼可怕,相互之間雖說不上相敬如賓,可還算按「人民內部矛盾」的辦法相處。比起在學校同班上的同學相處,反而覺得融洽多了。
  • 公共食堂成了界牌公社和附近近百戶農家生活、聚會、「學習」的中心場所,懸掛在大樑上的兩個麥克風,每到吃飯時就會播出南桐礦區的廣播。學生時代,我們習慣了新聞傳播的「單音調」。
  • 根據高產這個方針,界牌公社選定了一百畝小春高產試驗田,按照公社幹部計算,只要認真執行「精耕細作,稀秧密植」就可以至少達到畝產五千斤水平,算下來比往年五千畝面積的小春播種總收成還要高。
  • 按中國民俗,三十晚上是要通宵守歲的,所以我們大家都不準備睡覺。王大爺的精神特別好。也許,今晚上這熱鬧的氣氛打破了他長期獨居的沉悶,看得出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老式農民,兩杯白乾下肚,便打開了話匣
  • 我們是一九五九年四月初從界牌農村回到叢林煤礦,第二次回到這裡,第一景像是人流如海,熱鬧非凡。在那狹窄的叢林街旁,佈滿了臨時搭起的蓬帳,裡面擠住著從重慶、南桐各地調集來的「煉鋼大軍」。
  • 當時我們實在沒有興趣關注這些「設備」,我們只顧著吃飯和完成交給的勞動,我們只望著盡早回到學校的一天。
  • 我將要離開時,老漢走出門外,揀了一小指稻草,教我挫草繩,然後把挫好的草繩,套在腳跟上撓結打扣,便牢牢的捆在我的腳板上,護定我的腳跟踝骨,踏下腳覺得挺輕快。他告訴我:「這叫腳碼子,山裡人是從不穿鞋的,雨天路滑隨便在那個草樹上,挽上這腳碼,爬山利索又不容易滑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