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無論是東方或西方,也不管是王侯貴族,亦或平民布衣,對家庭教育都極為重視。對升格當母親的女性來說,是待在家裡當專職母親?還是將孩子送交育嬰托兒中心、或請外傭照看,哪種方式對小孩更有益?這個現代母親的難題,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爭論。
你可在「方寸」之間,隨意的擺布!到處蓋房子:或茅屋三兩間;或亭台樓閣平地起!隨手植樹造林:或綠草如茵、繁花遍地;或竹林掩映、松柏擎天!甚至能移山倒海、呼風喚雨呢!反正山水、風景就是由天、地、山、石、水、樹所構成,只要技巧純熟、運用自如,就能將胸中丘壑描繪出來……
生命,必須由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照,才能把生命的層次一一顯示出來。如果你立定不動,你的視野也將侷促在一個角落。看山如此,生命亦復如此。
因著煙嵐雲霧的陪襯與烘托,四周的景物顯得變幻莫測而無比神秘!也因著煙嵐雲霧的飄忽、簇擁,賦予四周景物光怪陸離的色彩與樣貌!更因著煙嵐雲霧的遮掩、隔絕,拉遠了四周的景物,遠距離欣賞不見細節與瑕疵,而造成了夢幻般的想像、而形成了視覺上的朦朧之美!
在社會上浮沉久了,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人人都自以為是,個個全不願改變。要想改變別人簡直難於上青天!所以和上司、同事、鄰居或家中成員關係緊張,整日裡處於備戰狀態,哪怕是對孩子教育也常常火冒三丈。今天咱們來服一帖化解的良方,打一管紓緩的針劑!
老天安排的人生路就像一條長河,有朝一日終究會流入大海一般。剛開始的源頭,只是數條毫不起眼的涓涓細流,慢慢匯聚到一起,河床加深,河面擴張成條大河,波濤洶湧。再穿過峽谷,越過山澗而水量暴增,聲勢浩大而達到頂峰。然後迂迴蜿蜒,流經平原,淌過丘陵,慢慢趨緩,最終向下注入大海。
世界民謠(17)荒城之月
日本民謠,由瀧廉太郎(1879-1903)作曲。他在少年時代前往故鄉(大分縣竹田市的岡城遺址)而作出了這首曲子。
幾千年來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向以「孝」「悌」為本,所以有二十四孝的流傳,有孝經的定本。從帝王將相、公侯貴胄到販夫走卒、市井小民,全都身體力行,蔚為風氣。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給自己做的,一切的後果全是回向給自身的,所以現在得好好考慮、得正確對待「老者安之」這個人生課題!
見到久未謀面的同事,內心感觸頗多,形體上歲月雕鑿的刻痕人人都有,這且不提。我發現其中有那麼幾位還兼差做營養食品直銷,到處鼓吹,讓人加入服用,目的何在?打發時間,多存點錢留給孩子,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看到這種情景,除了感嘆之外,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組名句。
鄭板橋的家書雖然僅留下十六通﹝封﹞,可是十六通展現出來的卻是真摯可感的情操,以天地萬物為心,抱著「民胞物與」的胸懷,關心民間痛癢,表現的是一份坦蕩無私的愛。傳說板橋裝糊塗,偏狂罵世;讀了家書,才知道他真是內行醇謹,老成而忠厚。
我們的哀愁與痛苦,有時候來自於他人的牽累,但我們的歡樂,有時候也來自於他人的觸發與分享。尤其是身旁的親友們,他們平安、順利的電話留言,或偶爾攜著小小的禮物來敲你緊閉的門扉,或在他鄉街坊乍然相遇,或燈前把臂言歡、席上傾談交杯,或全家圍桌促膝暢敘;都能為你帶來滿懷的歡愉與欣喜。
所謂民歌、民謠,起源於民間自然形成。無詩人作詞和音樂家作曲,歌詞儉樸,易學、易唱,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昨晚讀的鄭板橋全集中,<濰縣(山東省濰縣)署中與舍弟墨(作者的堂弟、鄭墨)第二書>這封家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突然閃現:余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用正確而適當的方法),雖嬉戲玩耍,務令忠厚悱惻(一定要老實忠厚、心胸悲憫),勿為刻急也(不可心浮氣躁、待人苛刻)。……
聖女祠前用白石建造的門扉旁,已經長滿了碧綠的苔蘚,看來這位從上清洞府謫降到下界的聖女,淪落在塵世已經很久了,遲遲未能回歸天上。如絲春雨,悄然飄灑在屋瓦上,迷濛飄忽,如夢似幻,終日不停的習習靈風,輕柔的吹拂著檐角的神旗,可怎麼也始終未能使它高高揚起。
當孩子常在您跟前抱怨老師偏心、不公、大小眼;甚至同學之間發生更大的糾紛而認為師長處置不當,造成自己的寶貝身心受創;或者您覺得某一項家庭作業家長無法配合而認為老師有意刁難……等等事件,您一定心血沸騰,立刻要找老師理論。賢明的家長,請稍安勿躁,想想這個故事的主旨何在。
到了暮年,你再轉頭回想過去,會發覺你學會了很多,看開了不少。現實與環境逼著你放不下也得撒手拋開那些:不該擁有的、不屬於你的、不在你名下的、不歸你管的……等等。你會發現雖然形體衰老了些,可心情輕鬆多了。
幾經物換星移、環境丕變,漸漸的發現它原來是一首兒歌「小星星」
「恆春民謠」忠實的唱出了農民們的辛勞。中國天人合一的道統,讓這些勤苦的農民大眾,隨著四時、季節的嬗遞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任勞任怨換來的是一粒粒的汗珠與一碗碗的米飯;以及一家家的溫飽和一戶戶的富足。
剛學畫的頭幾年,常逛畫展,取眾家之所長,觀摩學習嘛!有那麼一天,剛走出畫廊,外子忽然蹦出這麼一個提問:假如有那麼一天,別管我花多少錢,抱回一幅現代畫壇巨擘——立體派創始者的畫作送給妳,而條件是妳得掛在屋裡,每天欣賞,不得有違,妳意下如何?
現在的孩子活在物慾橫流的萬花筒裡,大手大腳,不知節儉為何物。不像我們老一輩的,小時穿補釘衣褲,生日有點預算才在飯裡給加個紅蛋,哪像現在,連蛋糕都吃膩了!如今開始品嚐浪費過度的結果了,那就是全球能源短缺的危機了。自古以來,有德之士莫不推崇「儉以養德」。其實古人早早就以身作則,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典範——司馬光敎子:
在繁華都市的水泥叢林裡居住久了,似乎連腦袋都硬化了,心靈深處也一片灰暗消沉,難得看到絮飛、花開,甚少聽聞蟲鳴、鳥叫。季節更迭的意義,只剩下一套又一套的時裝。過多的文明,替代了自然。偶爾忙裡偷閒的抬頭仰望群星,也只是一角黝暗裡的一絲微光,有氣無力的眨巴幾下眼兒。
清朝的李漁,他特別講求藝術化、趣味化的生活,方方面面的安排,都能自出機抒,獨具巧思,充滿了別出心裁後的改變。下面看看節錄自他《閑情偶寄》卷十一「器玩部」中「貴活變」的一段文字所表達的一些構思與看法:
這首民謠,出於意大利的「拿坡里」。拿坡里位於拿坡里灣北岸,前臨碧海,後負青山。風光秀美,全歐少有。當月光皎潔的夜晚,寂靜的水面,映照著月影與燈光,對對情侶搖著二三小舟,蕩漾其間,那真是人間仙境、水鄉勝景。
啊!給我講那甜蜜的老故事,往事難忘,往事難忘。啊!給我唱那好聽的老歌曲,往事難忘,不能忘……
我國傳統哲理,導源於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性稟賦於天;人心效法天心,所以人心所向,天意可知。也因此認為亙古的宇宙運轉中,恆常的自然定律裡,孕育出一股浩然的正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在無聲無形中,在久遠的文化演繹裡,造就了不少不朽的靈魂和可歌可泣的事蹟。也是這股正氣,建立了家國的秩序,維繫了社會的倫理,鞏固了道義的根基。在由上而下貫穿下來的同時,也在人世間展現了情致紛披的多重像貌……
其實這些我只把它視為人生畫布上,無意中悄悄的一次揮灑、輕輕的一筆塗抹,不是濃烈炫目的豔色,而是夢幻朦朧的淡彩,可有可無,不是造作,更無意誇張,而是隨緣而生,自然就有,在祥和的心田裡,泛著冷冷的輝光,映出滿堂的流霞!
每首樂曲,悄悄的訴說著那遠古的過往,每句歌詞,都挑起那亙古的片段。同時它們都深深的觸動你心底沉靜已久、積塵已厚的心弦,叫醒你的本性,喚起你的良知,增添你的善念。也許在哪一朝、在哪一代,咱們曾相逢聚首,演繹出各自的輝煌;也許在哪一生、哪一世,我們曾攜手尋佛求道,青燈木魚共修過一回;也或許……誰知道呢?如今在今世醒來,又互換了一個角色,既陌生可又熟悉,既不識可又有緣!
這是條寬敞明亮的長廊,兩側的牆面上,掛著不少幅風景油畫,我不曾細數,可卻曾仔細鑑賞過,不管是江南氤氳的水鄉、清晨朦朧的小徑,或是河岸停泊的漁舟、山間靜謐的茅屋……,雖然表現手法各異,但技巧上乘,敷彩流暢,不約而同傳達的是一種寧靜平和的心境。由此可看出院方確實用心良苦。只是每日裡往返這兒的病患家屬,沒有一個人會留意這些的!有的只是滿腹的愁苦與無奈,萬般的悲痛與不捨!因為長廊盡頭右轉,即是安置絕症患者的安寧病房。
記得退出職場那一刻,真是喜形於色,心情那份舒暢與痛快,無法言表。每個人規劃著如何延續那些未竟的雄心壯志,迫不及待的想立刻付諸行動。幾個知心好友更相互約定,每月聚會一次,吃喝玩樂兼說長論短。如今言猶在耳,可一晃眼,十來年過去了,卻連一次面都沒碰過,可笑吧!原因何在?因為每個人回歸家庭之後不久都含飴弄孫去了,這就是人生!得物盡其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