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孺子可教也——師父找徒弟

作者:俞元
張良走到橋下撿回老人的鞋子,並蹲下身子幫老人穿好鞋。(大紀元圖片庫)
font print 人氣: 802
【字號】    
   標籤: tags: , ,

說到「孺子可教」的典故,很多人腦海裡會浮現一個年輕人在橋上給老人穿鞋的畫面。大家有沒有想過,橋上人來人往,為什麼老翁單獨叫張良去撿鞋呢?為什麼他給老人穿上鞋後,老人二話不說就離去,過一段時間再回頭過來說張良「孺子可教也」?為什麼老人不當時給他兵書,三次讓他「五日後再來」呢?道家講「師父找徒弟」,這段故事環環相扣講述了老翁如何考察張良的品行、資質和悟性,最終選定張良做徒弟的過程。

話說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天,垂柳輕擺,鳥語花香,一俊雅青年信步走在河岸邊。他不久前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博浪沙刺秦!

張良原本是韓國貴族,祖父、父親相繼為韓國宰相。秦滅韓後,為報國破家亡之恨,張良散盡家財,求得一大力士,善使一百二十斤大鐵鎚。張良做事謹慎、善於籌謀。打聽清楚了秦始皇巡遊的儀仗陣勢、出行路線、時間,張良安排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此次刺殺行動只擊中了秦始皇車隊中的副車。大驚之下,秦始皇下令全國緝拿刺客。張良隱姓埋名逃到下邳隱匿起來。

「小伙子!」張良剛走上一座白石橋,一位身著黃色粗布道袍的白髮老翁擋住了他的去路。「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眼睜睜看著老翁當著自己的面,把腳上的鞋踢到橋下,心想:他為何故意這樣做?先撿鞋吧,幫助老人也是應該的。於是,下橋給老翁拿回來了鞋。

「給我穿上」,老翁捋著花白的鬍鬚,伸出了腳。張良嚥了一下口水,跪在地上默默地為老人穿上鞋。老人滿意地點點頭,站起身徑直走了。

「難道他就這樣走了?」張良目送著老翁漸漸消失的背影,怔怔地站在原地。不一會兒,老翁又轉身回來了,看到張良還站在原地,樂呵呵地說:「孺子可教也!五日後一早在此等我。」張良心一動,立即答應下來。

五日後天剛亮,張良來到橋上,老翁已先到了。老翁很生氣:「與老人約定,怎能遲到?五日後再早來!」五天後,張良雞鳴時趕到橋上,老翁已到多時,怒斥張良:「為何又遲到?五日後再早來。」

張良終於比老人先來到橋上。這次老人高興了,送給張良一部書。(大紀元圖片庫)

這次到了第五日,張良半夜就來到橋上等著,過了一會兒老翁才來。老翁高興地說:「應該這樣!」於是拿出一部書遞給張良:「讀了這《太公兵法》,你就可以當王者之師,十年後定能成功。」

老翁為什麼說張良「孺子可教」?過去道家講「師父找徒弟」。師父要把一門中的精華、絕技傳給徒弟,要先考察他的根基資質、品德悟性。老翁乃黃石公,道家高人,隱居在下邳。他看中張良的根基,便上演了這麼一齣戲,進一步考察張良的品行、智慧。

扔鞋、穿鞋,一步一步刺激張良的忍耐底線。能忍,還不夠,老人說他可教的時候,又給他布了一個局,讓他五日後早來,卻連續兩次都搶在張良的前面到。最後張良懂得變通,第五日晚上就到,破了老人的局。老人看張良「懂得變通」,才把《太公兵法》拿給他。

懂得變通,是學兵法的前提。否則,像紙上談兵的趙括,死讀兵法,不懂變通,最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張良後來輔佐劉邦,常能化險為夷,搶占先機。劉邦稱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在高人的眼裡:一個品德好、資質高、悟性佳的人,才是傳授絕技衣缽的對象,才能成為有益國家的棟梁之材。@*#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葉公本名沈諸梁,楚國王室後代,24歲時被楚昭王封到葉邑(今河南葉縣南舊城)。他組織葉邑百姓興修了東、西兩陂大型水利工程,東陂防洪、西陂蓄水。他把水利施工圖畫在自家牆壁上(因為竹簡不適合畫圖)、梁柱上、衣服上,在每個水渠的出水口都畫上龍,並稱之為「水龍頭」,以求風調雨順。
  •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句話在中國流傳已久,現在人們都理解成:別人瞪我一眼,我也瞪他一眼;別人用牙齒咬我,我也咬他。其實,這句話來源於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意義完全相反,法典規定:如果一個人擊落別人的牙齒,他的牙齒也要被打掉;如果一個人挖了別人的眼睛,他的眼睛也要被挖出來。
  • 說到「坐井觀天」,人們便會想到莊子寓言中那隻坐在井底的青蛙,不知道大海之浩瀚、天地之高遠,卻沾沾自喜。現在多用來諷刺目光狹隘、自以為是的人。其實坐井觀天還有一個傳說,講的是古人觀測天文的故事。
  • 把粗粗的鐵杵磨成一根針,沒有人會做這樣的傻事!大家都知道鐵杵比針值錢,一個鐵杵能換回許多根針,為啥還要幾十年的光景去磨鐵杵呢?其實李白和真武大帝看到磨針的老婆婆,她們不是人,是神!她們只不過用磨針這種方式,點悟一下修煉中的人。
  • 有一種植物從中國的《詩經》產生的年代以來,就和一家的主婦發生了關聯,從而衍生出一些代稱母親的名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名詞也是代指母親的,是什麼呢?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