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玉山行旅》《寧靜的夜》雙主題水彩展

洪東標《創作的理念與實踐》(二)

2008年11月16日國父紀念館演講內容摘錄
洪東標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藝術創作者我在這裡出生、在這裡長大,在這裡受教育;沒有出國去留學,在台灣念大學唸研究所,我就在這地方創作,我的創作都取材自這地方的景象,我把對這塊土地的熱愛轉化成繪畫的動力,透過繪畫表達我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同時我一直堅持具象寫實的風格,用傳統的媒材—水彩來創作。今天在這裡有85張水彩,沒有所謂現代最前衛的媒材,裝置啊等。

我畫畫的時候,希望作品提供觀賞者非常輕鬆愉悅的環境。所以我始終認為,藝術創作是很辛苦的,因為畫家要仔細的思考,用心的創作,在作品上經營表現想表現的內容,物象結構、立體感,甚至做出整體的氣氛,營造怎樣的氣勢…畫家要有創作經驗累積出的創作涵養去表現,這樣的畫讓欣賞者非常輕鬆愉悅,看畫時一目了然,可以慢慢品味。這樣藝術才可以跟群眾結合在一起,而不是象牙塔;也不是很高深的學問,不需要經過高深的文字解說才能夠理解,這是我一直很堅持的看法。

我在求學過程中碰到過李石樵,陳慧坤,李梅樹幾位大師,這些台灣前輩到70幾歲還在教學。我在大三的時候李石樵曾經講,現代藝術太強調個人感受,塗啊刷啊,很爽快,結果看畫的人都看不懂。我們尊重現代藝術,但是不能忽略了傳統藝術這塊領域。我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提昇人類生活的品質,這是我非常堅持的。藝術不是個人不滿情緒的發洩,對世俗批判的嘶吼,無病呻吟;這是我對當代藝術家提出的一種看法,希望他們能認清這個事實。藝術要對人類有所貢獻,要提昇人類的生活品質。緒上的不滿,發洩嘶吼,用鞭刑、暴力,都不是人類之福。許多前衛藝術家他們都是以反傳統為目的,爽了自己苦了別人。這難以理解的藝術離民眾愈來愈遠,這絕不是藝術的本意,我們應該是讓藝術可以走入群眾,群眾可以走入藝術,這樣藝術存在的價值就會更高。

接下來我把我30年創作的作品跟各位分享一下。

這是我在1984年一幅寫實繪畫的作品,當時台灣繪畫界發生一件不幸的事情﹕一艘船帶著滿船的藝術品巡迴展覽,到澎湖到馬公港那天晚上,爆炸起火,沉下去了。當年全省美展所有作品都在船上,包括這一件作品,是那年全省美展水彩的第一名。作品被炸了,我非常心疼。現在只能從畫冊裡面翻拍出來給各位欣賞。這是我寫實繪畫時期的作品,畫的是現在二二八紀念公園前面那個台灣博物館的大廳,外面是羅馬式的建築,內部是巴洛克式的建築。那個列柱非常豪華非常漂亮。我曾經在為了畫這一張畫,在那邊留連徘徊好久。那個警衛都覺得我這個人很奇怪,還來問我在幹什麼,他以為我要偷什麼藝術品什麼的。其實我一直在觀察那個光從窗戶裡面投射進來所形成的明暗,在圓形的柱子上,在方形的柱子上的明暗,層次跟變化,我看了好久、去了好多次,看了好多天,回家後再進行這張作品。


《台灣博物館》

後來我把創作的方式慢慢朝向分割表現形式來走。那分割表現形式基本上它有一個理論發展的過程,我借助一下立體派跟未來主義的手法,但是又比較接近印象主義的光的表現。我們先解讀什麼叫做分割。在整美術史分割有兩個畫派是運用的最多,第一個是立體主義,第二個就是杜象所謂的未來主義。立體主義慣用的手法是對物象的描寫只選擇其中的幾個特徵保留,其他把它簡化,運用的線條不是直線就是弧線,把它分解,所以一個花瓶可能變成這個樣子。未來主義要強調的是一個時間過程跟速度,所以花瓶在他們的筆下可能是一個移動的重覆影像,他們也打破了以前繪畫所強調的靜態的概念,認為物象是可以動態的,所以未來主義的動態變成有重覆的影像。

我比較強調的是光影的位移,我會從光線的投射跟反射,不同的光源投射物象所形成的明暗,重覆的運用,所以有A光線、B的光線然後反射出去的,然後從光源在上面,有不同光源所形成的投影,在光線在移動的時候,比如說早上十點到下午兩點太陽移動了,那移動了以後,那個光線在物象上面會形成明暗的層次跟變化,那這些都是我想要捕捉的。同時也抓到了在造型的特徵,在不同角度裡面看不同的物體,找到它的特徵的局部來組合。


《臺北市立美術館》

我的分割表現形式的作品在此列舉幾張,這是台北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有一些陽光交錯的時候,我們常常看到只是一個時間,如果你能夠從早上八點待到十點,兩個小時你看到那個光影的移動,你就會發現它其實是有很多變化的,在那個變化的過程中你可以把它做成紀錄。只是我們眼睛只能看到一個影像,它改變了就改變了,沒有辦法同時紀錄,可是腦海的記憶力可以做到。


《聖多林島》


《羅馬萬神殿》


《埃及清真寺》

早期我為了要表現這樣一個光影的趣味,層次的變化跟造型的分割,所以我畫了相當多的建築物的題材。如《羅馬的萬神殿》,左邊是愛琴海的那個聖多林島的建築物,右邊是我在埃及開羅看到的一個回教清真寺,那是坐車經過的時候看到的一個影像。我把這些圖像,經過我自己的光影層次的分析來表現,都是屬於我大部分都是十多年前的作品,


《許願池》


《向女神致敬》

到了這一張羅馬這個許願池裡的雕像,我就已經開始在轉變了,之前都是建築物,教堂、紀念館等等。大家認為我為了要表現那個光影,只會畫建築物。我當然不能承認,於是開始在畫具有弧線動態的雕像,從那些比較幾何形體的,改變到具有比較多變化的這種造型,所以我從雕像開始入手,因為我要探討分割表現形式轉換到人物的時候會怎麼樣。直線的分割很容易表現建築物那種生硬的東西;在《向女神致敬》中,我就加上一些弧線的變化的分割,再去表現。(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洋洋灑灑數百件,件件精彩,看得人是目瞪口呆,而每一件作品都是在野外現場寫生完成所花的時間、精力實在無法估算,對於一位堅持以寫生方式作畫的畫家而言,如此大量的作品如無過人的毅力、體力,實在無法作到。
  • 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就是這樣一個以認同藝術必須關懷社會的繪畫團體,成立至今多次的以主題性的創作作為激發社會認同和思考,來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為目標,以期發揮藝術的社會教育功能。
    台灣的森林」展出以四大主軸來呈現,一、森林與生態,呈現森林蘊育的珍稀動物,希望喚起國民理解環境與生命的關聯,而更重視生態保育;二、森林與人類,展現森林為提供國民良好休憩環境的功能,;三、森林與保安,展現森林肩負土壤保護,涵養水源的重大責任和貢獻;四、森林之美,以透過藝術家的眼睛和創作呈現森林美好的情境,陶冶國民性情營造祥和社會等。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