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李白〈静夜思〉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气: 27194
【字号】    
   标签: tags: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像丰富,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

【字句浅释】
静夜思:在寂静夜晚的思念。疑是地上霜:怀疑是地上的霜,可见是在秋天的时候。举头:抬起头来。

【全诗串讲】
床前洒满皎洁的月光,朦胧中我以为地上有霜。可是抬头一望,圆圆的秋月真明亮。望着月儿,情不自禁想故乡。想着想着,我低下了头,心中的思念没有尽头。

【言外之意】
小诗仅仅二十字,没有精美的辞汇,没有奇特的想像,没有新颖的手法;平平淡淡、明白如话,好像诗人漫不经心地偶然谈起过去的琐事,随口说出几句家常话来,然而却余音缭绕,在人们心中不断引起回响与共鸣,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此诗能被人千古传颂,是因为它拨动了人们心中一根最敏感的“情弦”── 思乡情。在这个人世间,只要还存在思乡之情,这首古老而新鲜的思乡小夜曲就将永远在人们的心中传唱下去。

离过故乡的人都想过故乡,想过故乡的人更爱故乡。长期思乡而不能回归,可以让人得“乡思病”,此病无药可医,除非回乡。因此,对故乡只能思不能回是一种莫大的痛苦,而强迫人背井离乡、抛家出走则是一种残酷的心理刑罚。每一个善念尚存的读者,让我们共发良愿:愿世上每一个人,不但有思乡的自由,也有回乡的权力;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乡,可以思念、可以回归;愿未来的世界变得无限美好,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感觉到家乡的美好和温暖,人与人之间都象亲朋一样。那时,这首古老的小诗就会微笑着向人们挥手告别。

──本文转载自【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 古代诗人常借月光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因为月亮的清辉是两地共有的,所以这里作者要赠送的是思念之情;因为相隔两地,不能将这浓浓的思念亲手送给你,那我们还是期待在梦中相见吧!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其中“鸥鹭忘机”典故出自《列子‧黄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识人亦然,不仅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还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遥知马力,岁久见人心。”
  • “巴山夜雨涨秋池”言外之意是说,本身秋天因为天时的关系,河水开始上涨,河道开始畅通,就让人有想回家的冲动,更何况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涨了,河道已经畅通,能不想念吗?而第三第四句中重复“巴山夜雨”四个字,是为了说自己在这个时候最想家。《唐诗绎》评曰:“于寄诗之夜,预写归后追叙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写法。”
  • 宋玉、杜甫等先贤,将落泊生涯化为优美的诗篇。让我们后人在拜读了这些诗篇后,领略了有可说道的、有可借鉴的、有可受益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重新演绎、弘扬给现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欧阳修《感二子》诗中写的:“英雄白骨化黄土,富贵何止浮云轻。唯有文章烂日星,气凌山岳常峥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