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義趣】之二十:給孤獨園

文/皇甫容
圖中描繪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為長老須菩提說法的情景。(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2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給孤獨園(又稱祇園),這座炳耀於世的園林,在古印度曾經大放光彩。唐僧取經,親眼目睹了園林基址。隨著時光遠去,當昔日輝煌不再,而祇園動人的傳說,終是代代相傳,千古流芳……

《西遊記》中,唐僧因一時鬆懈懶散,被妖怪鑽了空子。在金平府觀燈時,被青龍山的三個犀牛精擄走了。悟空、八戒與沙僧齊心合力,在上天四木禽星(角木蛟、斗木獬、奎木狼、井木犴)的協助下,滅了妖怪,救出了唐僧。

唐僧師徒離開金平府,繼續西行,走了半個多月,遇見一座大寺,上面寫著幾個大字「布金禪寺」。唐僧一聽「布金」二字,心裡尋思:難道已經到了舍衛國地界?這一路走來,幾個徒弟沒見唐僧認過路。於是八戒好奇地問他,怎麼今天認得路了呢?

原來唐僧以前誦讀經典,看到過相關的記載,於是為眾徒講起這座祇樹給孤獨園的來歷。

這座園地,史上確有記載。歷史上,大唐僧人三藏隻身前往印度,途中曾見證了這處勝蹟——給孤獨園。

若以大唐貞觀朝為坐標,把時間往前推大約一千六百多年,釋迦佛住世時,在波斯匿王統治的舍衛國,有一位首席大臣,名叫須達,時人或稱其為「須達多」。須達天性豁達,仁厚善良,雖坐擁鉅額財產,卻也樂善好施,是一位富而有德的聰敏長者。凡是救濟貧窮,安撫鰥寡孤獨等義舉,他莫不儘力去做。時人稱讚他的美德,因而稱其為「給孤獨長者」。

有一年,須達為給第七子求聘端麗的佳人,即摩竭提國首席大臣護彌的女兒,於是親自載著珍寶來到王捨城。沿路上,他仍是不忘隨時濟助窮苦之人。護彌歡迎須達的到來,設宴款待,很是熱情。

然而這天,須達還看見護彌正在親自督辦另一件事,親家所有的人都在忙碌著,好像準備著辦理一項重要的大宴。須達心裡覺得奇怪,於是問起原由。護彌回答:「供養佛僧啊。」因須達不知何為佛和僧,護彌就為述說佛陀的威德。

須達一聽,心裡生出無比的喜悅,等到次日拂曉,他也趕去禮拜佛陀。當他來到精舍,親眼目睹了佛陀金身,其威神巍巍,比護彌所說的還要勝過百倍。他聆聽佛陀的教誨後,當即悟道。

須達慮及舍衛國現狀,布滿邪見邪信,外道縱橫流布,世人不聞佛僧之名,國家猶如處於黑暗的長夜。於是他啟請釋迦佛垂降舍衛國,開化一切。

舍衛國還沒有精舍,不方便出家人起居行道,為了迎接佛陀的到來,須達決定回到舍衛國就建立一座精舍。佛陀派舍利弗幫助他料理此事。

回到舍衛國後,須達每天和舍利弗巡視各地。他們看來看去,發現只有祇陀王子的花園最適合。花園土地平曠,林泉環抱,環境格外寂靜清雅。須達就去和太子商議購買花園。

祇陀王子一聽,大笑著說道:「我又不缺錢,何須要賣這座園子?況且這座花園是我平日遊戲逍遙之地,我又怎會賣給你?」須達請求再三,並甘願出重金購買。

太子戲說道:「如果你能付出以黃金鋪滿園地的代價,我才肯出讓園子。」須達敬仰佛陀,為使國家儘早開化,甘願捨盡家財達成此事,於是當即就答應了。不料太子卻反悔了,不肯賣那心愛的花園。須達身為國中首席大臣,嚴肅地說:「太子無戲言!」太子自覺理虧,只好答應了。

須達回到家,立即打開金庫,運出所有的黃金,去鋪太子的園地,然而只差一個角落,還未鋪滿。太子見須達如此真誠,如此豁達,心想:「佛陀定是具有大威德。要不然,怎能使須達不惜傾其所有,供養佛陀?」

於是,太子對須達說:「你不需要再補黃金了。園地算你買來的,樹木算我供養的。」於是,太子和須達共同建造了精舍。

當精舍建成後,釋迦佛來到舍衛國,告訴阿難說:「園地須達所買,林樹祇陀(註:又譯『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協力,完成了這一功業。從今日起,應當稱此地為『逝多林給孤獨園』。」這座園地,簡稱給孤獨園,或祇園。

在文化的演繹中,「給孤獨園」在中國又以另外的方式大放光彩。

至大唐時期,唐朝僧人玄奘隻身前往印度,行至室羅伐悉底國(舊稱舍衛城)時,還親眼目睹了給孤獨園遺址。然而昔日輝煌的精舍,如今已經荒廢,不過民俗尚且清淳古樸,百姓也專心好學。

給孤獨園曾經輝煌無比,炳耀於世,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淹沒在青史中。至大明朝時期,這座園地又成為文人創作的素材,溶進了西遊故事中。

當八戒問唐僧什麼時候認路時,唐僧為眾徒講起了這座園地的來歷。八戒一聽,當即樂開了花,笑著說:「真是造化,如果就是這個故事,我們也去摸他一塊兒磚送人吧。」八戒的玩笑話,又引得大家笑了一回。

布金寺的僧人引領唐僧參觀古跡,據僧人說:「近幾年間,如果遇到大雨滂沱,還能沖淋出一些金銀珠兒。那些有造化的人,每每還能拾到一些。」

三藏參觀給孤獨園基址,雙手合十感歎道:
「憶昔檀那須達多,曾將金寶濟貧痾。
祇園千古留名在,長者何方伴覺羅?」

輝煌的祇園,在時間的作用下,走下了歷史的舞台。而遺址背後引出的故事,須達拯乏濟貧、哀孤恤老的美德,太子對佛陀的敬仰,唐僧不遠萬里,義無反顧求法的堅忍……這些人文美德亦如金蓮朵朵,此起彼伏,跳躍在歷史的長河中,光輝燦爛。@#

參考資料:
《西遊記》第九十三回
《大唐西域記》卷六
《佛家人物參考資料·釋迦牟尼佛(十五)》,明慧網,2001年10月27日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老話講「妖不勝德」,在《西遊記》中,作者對一些小妖出場的描述也很真實生動且耐人思量。
  • 不一時,將出酒肴,無非魚肉之類。二人對酌。朱恩問道:「大哥有幾位令郎?」施復答道:「只有一個,剛才二歲,不知賢弟有幾個?」朱恩道:「止有一個女兒,也才二歲。」便教渾家抱出來,與施復觀看。朱恩又道:「大哥,我與你兄弟之間,再結個兒女親家何如?」施復道:「如此最好,但恐家寒攀陪不起。」朱恩道:「大哥何出此言!」兩下聯了姻事,愈加親熱。杯來盞去,直飲至更餘方止。
  • 這首詩引著兩個古人陰騭的故事。第一句說:「還帶曾消縱理紋。」乃唐朝晉公裴度之事。那裴度未遇時,一貧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風鑒,以決行藏。那相士說:「足下功名事,且不必問。更有句話,如不見怪,方敢直言。」裴度道:「小生因在迷途,故求指示,豈敢見怪!」相士道:「足下螣蛇縱理紋入口,數年之間,必致餓死溝渠。」連相錢俱不肯受。裴度是個知命君子,也不在其意。
  • 話休煩絮。一日張孝基有事來到陳留郡中,借個寓所住下。偶同家人到各處游玩。末後來至市上,只見個有病乞丐,坐在一人家檐下。那人家驅逐他起身。張孝基心中不忍,教家人朱信舍與他幾個錢鈔。那朱信原是過家老僕,極會鑒貌辨色,隨機應變,是個伶俐人兒。當下取錢遞與這乞丐,把眼觀看,吃了一驚,急忙趕來,對張孝基說道:「官人向來尋訪小官人下落。適來丐者,面貌好生廝像。」張孝基便定了腳,分付道:「你再去細看。若果是他,必然認得你。且莫說我是你家女婿,太公產業都歸於我。只說家已破散,我乃是你新主人,看他如何對答,然後你便引他來相見,我自有處。」
  • 說這漢末時,許昌有一巨富之家,其人姓過名善,真個田連阡陌、牛馬成群,莊房屋舍,幾十餘處,童僕廝養,不計其數。他雖然是個富翁,一生省儉做家,從沒有穿一件新鮮衣服、吃一味可口東西;也不曉得花朝月夕,同個朋友到勝景處游玩一番;也不曾四時八節,備個筵席,會一會親族,請一請鄉黨。終日縮在家中,皺著兩個眉頭,吃這碗枯茶淡飯。一把匙鑰,緊緊掛在身邊,絲毫東西,都要親手出放。房中桌上,更無別物,單單一個算盤、幾本賬簿。身子恰像生鐵鑄就、熟銅打成,長生不死一般,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積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費。正是:世無百歲人,枉作千年調。
  • 這八句詩,奉勸世人公道存心,天理用事,莫要貪圖利己,謀害他人。常言道:「使心用心,反害其身。」你不存天理,皇天自然不佑。昔有一人,姓韋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隨著大親,在紹興府開個傾銀鋪兒。那老兒做人公道,利心頗輕,為此主顧甚多,生意盡好。不幾年,攢上好些家私。韋德年長,娶了鄰近單裁縫的女兒為媳。那單氏到有八九分顏色,本地大戶,情願出百十貫錢討他做偏房,單裁縫不肯,因見韋家父子本分,手頭活動,況又鄰居,一夫一婦,遂就了這頭親事。
  • 話說宋朝汴梁有個王從事,同了夫人到臨安調官,賃一民房。居住數日,嫌他窄小不便。王公自到大街坊上尋得一所宅子,寬敞潔淨,甚是像意。當把房錢賃下了。歸來與夫人說:「房子甚是好住,我明日先搬了東西去,臨完,我雇轎來接你。」
  • 話說浙江嘉興府長水塘地方有一富翁,姓金,名鐘,家財萬貫,世代都稱員外。性至慳吝,平生常有五恨,那五恨:一恨天,二恨地,三恨自家,四恨爹娘,五恨皇帝。
  • 話說殺人償命,是人世間最大的事,非同小可。所以是真難假,是假難真。真的時節,縱然有錢可以通神,目下脫逃憲網,到底天理不容,無心之中自然敗露;假的時節,縱然嚴刑拷掠,誣伏莫伸,到底有個辯白的日子。假饒誤出誤入,那有罪的老死牖下,無罪的卻命絕於囹圄、刀鋸之間,難道頭頂上這個老翁是沒有眼睛的麼?
  • 且說徐言弟兄等阿寄轉身後,都笑道:「可笑那三娘子好沒見識,有銀子做生意,卻不與你我商量,倒聽阿寄這老奴才的說話。我想他生長已來,何曾做慣生意?哄騙孤孀婦人的東西,自去快活。這本錢可不白白送落。」徐召道:「便是當初闔家時,卻不把出來營運,如今才分得,即教阿寄做客經商。我想三娘子又沒甚妝奩,這銀兩定然是老官兒存日,三兄弟克剝下的,今日方才出豁。總之,三娘子瞞著你我做事,若說他不該如此,反道我們妒忌了。且待阿寄折本回來,那時去笑他!」正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