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上演「義」捨生取義貫穿五千年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100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4年12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中國古代漢語與中國古代文化一脈相承,博大精深。正統漢字的每一個字,貫穿著中國傳統的道德、天地人等內涵。中華文明以「仁義禮智信」為中心,千百年來,一直承傳。五千年的神傳文化為人類留下無數的歷史故事,將「義」之內涵生動的演繹出來,深埋在華人心中。

義是會意字,從我,從羊。「我」是會意字,從戈。戈是兵器。象形字羊表祭牲。這個金屬的戈使得義字充滿了鏗鏘的陽剛氣氛,因為要承擔風險和責任;而獻祭的羊又表明了義是富含自我犧牲精神的。古人講:義不殺生,義不殺少。義的本意是,合於道德的行為或道理。捨生取義是因為古人篤信義不容辭,並且可以為之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

歷史上,從為守臣節而牧羊十九年的蘇武,到安史之亂中以身殉國的雎陽太守張巡;從精忠報國卻在風波亭遇難的岳飛父子,到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從彈劾閹黨而被捕下獄受盡酷刑的左光斗,到為變法圖強而喋血菜市口的譚嗣同,這些人只要放棄他們心中的道義,榮華富貴垂手可得,但是他們卻沒有選擇苟且偷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華民族的精神,就在這種薪火相傳的道德正氣涵養下得以延續了五千年。

義薄雲天的關雲長

《三國演義》中,處處演繹著「義」,而首當其衝的「義士」當屬關羽。關羽字雲長,是三國蜀漢時的大將,因為人忠義,廣受後人推崇。

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敗走麥城等,這一個個故事生動地演繹著關羽的「義」。

建安五年(200年),劉備兵敗後,把自己的兩位夫人糜氏和甘氏,托付給結義弟弟關羽照料。關羽受托後,對兩位嫂嫂倍加尊重,不敢有絲毫的怠慢。曹操俘虜關羽後,愛惜關羽的才能,就想用軟化的方式讓關羽投降。

曹操不僅拜他為將軍,還贈與綾錦、金銀器皿、異錦戰袍及赤兔馬。禮遇後,曹操讓張遼遊說他歸順曹營,但關羽說:「曹公待我不薄,可是我曾與劉備發誓要同生共死,故此處非我久留之地。不過在離去前,我一定會立功以報曹公之恩。」曹操知道後,感佩他的義,也就不再勉強他了。

不久,袁紹派大將顏良在白馬攻打曹操的東郡。形勢危急下,曹操派張遼、關羽前往迎救。關羽到了陣前,即策馬衝上前去斬了顏良首級,使袁軍不攻自破。曹操知道後大喜,上表漢獻帝封他為漢壽亭侯。

後來,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向曹操請求離去,曹操故意避而不見。他只好封了曹操所有的賞賜、留書、掛印而去。有人對曹操說:「關羽投奔劉備,將來勢必與我軍為敵,何不殺了他以除後患?」曹操歎道:「雲長封金掛印,財賄不足以動其心,爵祿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正是因為曹操佩服關羽對劉備不離不棄的「義」,在周圍人要殺關羽的輿論中,他只是以「各為其主」的話給關羽了一個通行證。於是也就有了後來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

華容狹道,面對兵敗勢危的曹操,關羽想起昔日的封侯賜爵、錦囊護髯,放了曹操一眾,甘從軍令狀請死,(經劉備求情被饒)。可見「義重如山」之譽,關羽受之無愧。

最後,由於吳、魏前後夾攻,失了荊州,敗走麥城,赤兔被長鉤套索絆倒,關羽受擒,思桃園結義,手足深情,君臣大義,「安肯背義投敵國乎?」隨後義不屈節,父子歸天。將「天下義士」的稱號演繹的淋漓盡致。

石方行在他的博文《三國篇:「義薄雲天」說關羽》中寫道: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而當時的劉備,被曹操打得東奔西竄,沒有一塊落腳之地。關羽跟著劉備,最起碼得經過一段時間的創業實踐,才能建功立業。而如果留在曹操這裡,那創業過程就會容易的多。但他放棄眼前的高官厚祿,選擇了對約定的履行。

一員大將,武藝超群,難得;智謀過人,不易;有勇又有謀更是不易;如果他能讓敵人佩服、敬重,那是最難得的。關羽做到了。「義薄雲天」的意義就在於此。環境、地位、身份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履行心中的承諾。這就是「信義」的力量。

以「義」服人的諸葛孔明

諸葛亮親領大軍征南蠻,因蠻人恃其地遠山險,多不習王化,今天打敗他,明天還會反叛,故需採取攻心的策略,七擒七縱蠻王孟獲,可以說是向蠻人演「義」,以義服人。

孟獲第一次被擒後說:「汝放我回去,再整軍馬,共決雌雄;若能再擒吾,吾方服也。」其後再被捉,則忘卻前諾,詭言狡辯,再許下次降服。第五次被放後,蠻人擒獲了張嶷、馬忠,孟獲的夫人要將他們斬首,被孟獲制止:「諸葛亮放我五次,今番若斬彼將,是不義也。」表明他懂了些義。

至最後一縱,孟獲才垂淚而言:「七擒七縱,自古未嚐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結果是蜀漢不置官吏,南人主動以牛馬物資相送,誓不復反!可見義的功效。

捨生取義的史官

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意思是說,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義,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時都得到,就選擇正義而捨去生命。古人常把「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左傳》上記載,齊國的大臣崔杼殺了齊莊公,齊國太史伯秉筆直書說:「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殺掉了太史伯,然後命其二弟太史仲記載這件事。太史仲毫不猶豫,寫下的仍然是這五個字:「崔杼弒其君」,於是也被殺掉。三弟太史叔繼承兄長遺志,再次寫下「崔杼弒其君」,又被崔杼所殺。

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與三個哥哥一樣視死如歸,仍舊寫「崔杼弒其君」,並對崔杼說:「據事直書,史氏之職也。失職而生,不如死!」崔杼被其正氣所震懾,放棄了篡改歷史的想法。當太史季出門時,看到另一位史官南史氏手持竹簡而來,便問他來此何干?南史氏說:「我擔心你也被崔杼殺掉,無人記錄史實。」說罷將手裡的竹簡給太史季看,上面也是如實記載著「崔杼弒其君」。

時事評論員章天亮在他的博文《中華民族精神的回歸與超越》中寫道:這樣的故事,在現代許多人看來簡直如天方夜譚一般,僅僅為了一句真話,這些史官竟然如此前仆後繼,大義凜然。其實對於敬天敬神的中華民族來說,人們都相信這種『道義為之根』的凜然正氣是天地、日月、山河乃至民族的命脈根本。故文天祥有正氣歌曰:「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輕生重義的荀巨伯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上記載了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他生病朋友的故事。

荀巨伯到遠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友人對巨伯說:「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趕快走吧!」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探望你,你卻要我離開;這種為了貪生怕死而敗壞道義的行徑,難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來的嗎?」

等到賊兵來了,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甚麼人,竟敢獨自停留在這裡?」荀巨伯回答說:「友人有病,不忍心拋下他,寧願用我的身體來換取朋友的生命!」賊兵聽了相互說道:「我們這些無義的人,竟然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國家!」於是整個軍隊撤離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保護他的病友,是因為他們的友誼建立在道義基礎上,這樣的友誼,才是君子之交。義氣,不會因富貴貧賤或生死禍福而改變立場與做法,義氣是為了正當的事情,而主動願意替別人承擔危險,甚至不惜捨棄自我,成全他人的氣度,這也是「真」、「誠」的一種體現。

一樁捨生取義的義舉,不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讓敵軍自慚而退,可見「義」以及道德的強大感化力量。 **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