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儀醫德高尚 神仙賜藥方製膏藥

作者:莫求
font print 人氣: 190
【字號】    
   標籤: tags:

清朝初年,在安徽天長縣有一位名叫劉子儀的老書生,教書難以糊口,便改行學做生意。但他天性忠厚又極淳樸,所以做生意常被一些人刁難欺辱,一來二去的也沒賺到什麼錢,依然非常窮困。

一天,他在家中庭院散步,看見庭院四周種植的一些如三七等藥用植物生長茂盛,枝葉都蔓延到臺階上了,他便決定以後抽時間把它們全清除掉,然後再種上好看的花草。

不久後的一天晚上,劉子儀夢見一位老翁手指庭院中的植物對他說:「這都是良藥,用它們熬成藥膏和上桐油等物,就能製成治療毒瘡的良藥,為甚麼要毀掉它們呢?」劉子儀從夢中驚醒過來,趕快記下了老翁提供的藥方,再翻閱醫書確認院中植物都是藥用的,而且夢中老翁所賜的藥方也符合藥理。

於是,劉子儀連忙買來相關配料,只是苦於一時沒有熬藥的爐灶,正巧這時門口就來了一位女乞丐,她的籮筐中就有一只三足短柄的小銅爐。劉子儀見了趕忙花了一百文錢把它買下來,用具就這樣都湊齊了。於是他細心準備,終於做出了第一批膏藥,經過試用效果非常好。

劉子儀記下夢中老翁所賜的藥方。(Fotolia)

第二年春雨綿綿,長久不晴,入夏後又酷熱難當,結果城中很多人長了毒瘡,劉子儀家的膏藥恰好對症,於是購買者很多。他因此賺了不少錢,終於解決生活上的危機。劉子儀生性極善,哪怕就是一個乞丐深更半夜敲門來買一文錢的膏藥,他也必定起床為患者服務,絕無半點怨言。

有一夜他剛睡下,窗外風雪滿天,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劉子儀問是誰,對方回答:「是要飯的來買膏藥。」劉子儀趕忙披衣起床,打開房門一個乞丐跛行而入,只見他左腿上長了一個如銅錢大的毒瘡。他趕忙裁紙取膏在爐火上烘烤,想來肯定夠了,誰知膏藥弄好後,乞丐的毒瘡又擴大了許多。

劉子儀沒辦法只得再次裁紙取膏重新調弄,誰知這次乞丐的毒瘡的面積又變化了,只好再次重新來,就這樣反復調弄膏藥十多次。這時左鄰右舍的晨雞都已開始報曉了,他的妻兒早已催促他回房入睡好多次了,但他就是一心要幫乞丐治病,決不因為病人身分低微而有任何怨言。

可是,乞丐反而多次對劉子儀發聲抱怨,粗聲粗氣的說:「膏藥很平常,多用一些就好了嘛,何必每次計算的那麼精準。」面對乞丐的抱怨,劉子儀不吭聲也無半點不滿,依然細心的給乞丐治病。

到了一爐膏藥都用完時,乞丐突然大笑著拿出一枚銅錢丟進小銅爐,對他說:「以此酬謝你一夜的辛勞吧!」說完踏雪而去,很快就隱沒不見了。劉子儀再看小銅爐,只見銅爐底部已經鑲嵌上一枚非常古老的五銖錢,牢牢的固定在上面再也無法取出了。

從此,小銅爐熬藥的熱氣騰騰而上,結成五色香雲,氤氤氳氳終夜不散,劉子儀的膏藥也更加靈驗了。人們都猜測那乞丐是位神仙,前來試劉子儀的善心,見他果真心善,故而使他的膏藥更加好用了。後來劉子儀活到八十多歲時,無病一笑而終。

劉子儀不厭其煩的為一個乞丐治病令人感動,這就是古人高尚的醫德。

(資料來源:《夜雨秋燈錄》)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年輕時在醫學上就有名望了,但他仍勤奮好學,四處查訪名醫,登門求教。
  • 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名醫。他一生為民醫病,深受百姓的愛戴。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且醫德高尚,他虛心地為同行醫病,不失時機地向別的郎中學習行醫經驗。
  •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浙漕京尹潘景矽與老人交往。潘家種有一株紫木樨,花葉繁茂,煞是喜人。及至盛夏,正是天下一片蔥郁之時,這株紫木樨卻日見槁枯。潘景矽見花葉凋零,心中為之不悅,又恐是什麼不祥之兆,竟終日圍著這株紫木樨嘆息起來。
  • 葉天士因為虛心好學,他的醫術十分高明,可惜一生未留下著作。葉天士流傳於世的《臨症指南》醫案十卷,都是他的徒弟根據他治病的藥方、治法和效驗,分門別類彙集而成,所加的論斷並不是葉天士的本意。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