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祭灶神的故事 不祭灶得天祐怎辦到的?

作者:容乃加
灶神爺爺和灶神奶奶。 (梁淑菁/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06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黃曆臘月(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神」是傳統味很濃厚的一個年俗,祭灶這一天民間稱之為「小年下」,即小過年之意。

祭灶古禮

從古至今,從天子到庶民百姓都祭祀灶神。周朝就有祭祀灶神之禮,是屬於一年中的「五祀」之一。「五祀」包括祭祀門、戶、井、灶(同竈)、中霤(房屋的中心部)。五祀之神都是古來有功德於民的神聖,灶神是黃帝的曾孫、顓頊氏之子黎。(見《周禮》[1])。周朝祭灶是在夏天舉行,漢代時已改為冬天,東漢《風俗通義·祀典》記:「孟冬之月,其祀竈也。」

現在民間「送灶神」的做法幾乎和唐朝時的風俗一樣,可見這個民俗的悠久歷史。唐代人在年夜祭灶,《輦下歲時記》「灶燈」條下記載了唐代京都之人祭灶的風俗:

都人至年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抹於灶門之上,謂之醉司命,夜於灶裡點燈謂之照虛耗。

祭灶的故事

漢代有陰氏一家,是管仲的後代。漢宣帝時,這一家人出了陰子方這個大善人。子方事親至孝,善良仁慈,喜善樂施。在一年臘日——年終大祭之日的清晨,他祭祀灶神的時候,喜見灶神顯像。

陰子方心中很感謝神的照拂眷顧,拜謝受慶。那時剛好家中有黃羊,就用黃羊敬祀灶神。自此後,陰子方的財富急速增殖,成了國中巨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陰氏一家的後代得了福蔭,三世繁昌,孫輩封侯、封后(孫女陰麗華就是漢光武帝的光烈皇后)。陰子方的「黃羊祀灶」也因此傳演成俗。在清宮內廷還舉行黃羊祀灶的祭儀,清人《燕京歲時記》記載「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廷尚用之」。

清 黃鉞《龢豐協像‧黃羊祀灶》。(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在中華文化圈內的東亞地區,今日尚流傳著祭灶的風俗。民間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神回天庭述職,向玉皇大帝稟報人間各家各戶善惡功過的考察結果時,舉行辭灶祭灶之禮。傳說各家各戶想討個好「考績」,所以常見祭灶送神時備辦甜品果子,像是湯圓,或是用酒糟塗抹在灶門上,說是用來甜甜灶神的嘴,希望為自家多美言幾句,保祐來年的豐收好運。

為何黃香不祭灶

西漢的陰子方殷勤祭灶並以「黃羊奉祀」,傳而成俗。東漢時有名的孝子黃香卻在歷史上留下「黃香不祭灶」的記錄(《東觀漢記》),又是怎麼回事呢?

《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有一則「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講的就是孝子黃香的故事。黃香不僅僅是孝子,又是很受漢和帝敬愛倚重的尚書令。黃香家境清寒,母親在黃香九歲時就去世了,黃香傷心逾恆,身形憔悴,後來小小的他把孝心都灌注到父親身上,鄉人盛讚他侍奉父親極盡孝道。十二歲時,他又以博學聞名。京師傳頌「日下無雙,江夏黃香」,聲名傳到了皇帝耳中。

黃香很受皇帝賞識,從郎中累遷尚書令。當他遷任魏郡太守時,他改變了舊習,省下很多新舊官交替時的新設備費用。當時,新官上任設備汰舊添新動輒數千萬錢,黃香接任太守時人未到魏郡地界,就下令撤消各種備辦的常用器具。到官之日,又撤去了一些用品,也不祭灶求福,閉門絕客。(《東觀漢記》)

黃香為何不祭灶?難道他不敬神嗎?其實,他是不「媚神」!

俗世的一些人家祭灶,以祭祀請求賜福,尤其世俗所傳以甜點祭拜,用來甜甜灶神的嘴幫忙這一家說說好話,其實,這是「媚神」而不是敬神。試想「神」豈是能賄賂的?能被賄賂的還能是神嗎?所以黃香不祭灶並非不敬神,其實是不「媚神」!

我們看到《論語‧八佾》中有一段記載,衛國權臣王孫賈表示「與其祈禱主宰生死禍福的尊貴奧神保祐,不如殷勤祭祀掌管衣食福祿的竈神賜福」(「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他問孔子怎麼看這個說法?他這話也反應了「媚神」、「媚灶」的觀念。

但是孔子不認同這種做法。孔子認為人要行得正,按照道德的標準做人做事,即使在無人的地方,行事一樣坦蕩端正光明,不欺暗室,無愧於神明,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就是孔子奉祀神明的方法,對神祈禱的方法!如果違背天道「獲罪於天」,不管是向灶神祈禱,或是向奧神祈禱都不管用的。

看看黃香,他也不從俗,在到官日,不祭灶求福,閉門絕客以迴避各種道賀和攀迎。然而他卻能從一介貧微到掌管國家樞機要務,且得到皇上賞識尊重,他是怎樣得到這樣的福份的呢?

我們來回顧一些黃香的平生作為。據《後漢書》記載,黃香任尚書令,掌管樞機要務時,勤務政事,憂公事如己家事。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東平清河上奏一件訞言作祟的案子,牽連者達千人之多,可能都要論及死罪。黃香悉心辯證糾劾實情,不冤不枉,量刑從輕,救活了許多人的命。他平日執行法務科罪論刑時,常常持輕量刑。黃香愛惜人命,對於那些做錯事或是誤觸法網的人,總是存著悲憫心,為他們擔憂並加以濟助。

俗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黃香平日救人活命,陰德無量,神看了都要讚賞。他自然流露的寬懷和悲憫即是最好的自求多福之方。他時時奉行天道,遠遠勝於祭灶的形式,神早就在護祐他了!不管是陰子方還是黃香,他們平日的善舉,即是最好的祭灶之方了!他們在現世就受到福佑,甚而福佑延及後代,都是天祐善人的展現!

註釋[1]《周禮》說:「顓頊氏(相傳為黃帝之孫)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竈神。」

故事來源:《後漢書‧樊宏陰識列傳》、《東觀漢記‧傳十二‧黃香》@*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