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

清明節:生死敘舊 東坡點亮十方無盡燈

作者:允嘉徽
柳絮梨花敘清明,天地盡合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389
【字號】    
   標籤: tags: , ,

春分來後有寒食,天地萬物盡清明。從宋至明,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而入了清代,清明即是寒食,尤其是寒食清明上墳掃墓,延續著代代悲歡記憶,展現著生與死的交敘,一場又一場生命中難忘的印記。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留在詩集中的生老病死的人生節奏,幾度交織著寒食、清明的時空經緯,展現予人清明又厚重的感悟。

花滿城  人生看得幾清明

清明時節,少陽壯盛,突破陰氣重圍,帶來生氣躍動。清明風中,「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為青春代言。敏感的人們感物驚心,良辰易失,人生無常呀!連詩豪蘇東坡都這樣說過:「惆悵東欄二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一年清明,東坡受邀前去一處名勝賞花。入眼盡是花團錦簇,欄杆開遍,奇葩爭妍,朵朵訴情。其中一叢怎看就巧似瑪瑙盤盛著金縷杯,款款勸進一杯春酒,東坡堅辭:「而我食菜方清齋,對花不飲花應猜」。入花叢賞春花,保有一方出塵的心鏡,照映天地清明,管那星移物換,純真不老!

寒食清明石泉槐火:知命無求

東坡在二十歲那年高題金榜,在殿試中寫下最高榮譽的紀錄,最是人生花團錦簇時。後來在人生路上異常地跌跌宕宕,他的心路也是幾度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當年東坡在新舊黨爭中凌犯了當路,被捕入獄瀕死之際,得了貴人之助從鬼門關前被送回來,遠謫黃州。彼時親戚們都對他不敢聞問,不敢留下書信、隻語片字。東坡一家人胼手胝足開墾荒地,含辛茹苦。詩友參寥子(僧人道潛),不遠數千里跋涉到黃州,雪中送暖,羈旅在東城相伴足足一年。

有一次,東坡和參寥子同遊武昌西山,在夢中兩人相賦詩,夢醒後,清晰記得「寒食清明」、「石泉槐火」之句,兩人都不知道這麼出塵的境界在何處?豈知,這是一個「先知夢」,他倆超前九年走入那個時空。

夢後七年,東坡出任錢唐(杭州)太守,當時參寥子也在那裡修行,兩人舊緣再續。又過了兩年參寥子新居蓋成了,而東坡恰在那年的寒食將要除任離錢唐,前往告別辭行。昔日在參寥子的舍下有清泉,他遷居後再鑿石,又見新泉湧出。參寥子摘來新茶,鑽新火煮泉,瀹茶會友,一面笑道:「這是寒食清明、石泉槐火,九年前夢中景,靈夢久矣!」

座中人都驚歎不已,東坡親歷「真即是夢,夢即是真;石泉槐火,九年而信」,在逆境中悟得「知命無求」的道理!

寒食清明、石泉槐火,無求自得。(Pixabay)

浮屠不三宿桑下 避去修行阻礙

東坡帶著兒子蘇邁初到黃州是在元豐三年二月一日,初交仲春。當時家遠在南都,初來乍到,無一舊識。東坡常常獨自一人策杖到江上,雲濤寒渺渺,故人亦迢迢。十多天後,家中忽然來了個訪客。原來是他的好友文甫的弟弟子辯知道他來到黃州,特地來訪。突然出現的舊識,像早春的風溫暖了他寒冷的心田。子辯逗留半日,說「寒食接近了,要先歸東湖」為這次的相訪畫句點。

微風細雨中,東坡送別江上,目送他乘著一葉小舟,橫江而去。東坡獨自登上夏奧尾的高丘追望遠去的舟影,彷彿見到那舟子已經及於武昌,他才步下山丘而返。

此後四年,他們來來往往百數次。到了第五年,東坡又要除任離開黃州。往前看,兩方後會未必可期,一時感物無常,不勝淒然。淒然中他想起佛家語「浮屠(和尚)不三宿桑下」,就恐相處日久生出恩愛之心、愛戀之情,淒淒然惡離別的心情將會阻礙修行,誠然就是這般道理。

「浮屠(和尚)不三宿桑下」,云何道理?(Pixabay)

人生離合之感 就在寒食清明之間

江上清風遠揚,好友淡出視野,而人生中年,錯錯雜雜急管繁絃,在寒食清明之際,一聲緊似一聲。回顧前半生,人生聚散悲歡倏忽如走馬,到了寒食清明上墳祭掃,生老病死更讓人感時沉吟:「中年離合之感,正寒食清明之間」。

蘇軾有個表弟程德孺,他們曾有過共同的青春陽剛的成長記憶:垂髫之齡「狂走從人覓梨慄」,十五年少「健如黃犢不可恃」。時光如白駒呼呼經過他們眼前不稍假借停留,曾幾何時,讓黃犢染風病謝刀筆,讓人眼老昏花困文牘。

那一年,表弟將出任楚州長官時,東坡送別時特叮囑他別讓功名困白頭,記得早日歸得故鄉來呀!和你相約寒食節去掃墓呀。記得嗎,從小到老,梨花都陪伴著我們過寒食節,梨花等你功成頭白歸來,還可以作我們的寒食餐呢——「莫教印綬繫餘年,去掃墳墓當有日;功成頭白早歸來,共藉梨花作寒食。」

走過半生聚散離合,生命之鄉情在寒食清明之際,最是鮮明。視茫茫髮蒼蒼驟然到來,能不驚心遲暮就在眼前?長輩黯然銷逝離人世,晚輩振翅離巢逐青雲,承上啟下的責任落在肩上,紮紮實實,沉沉甸甸。

思想那走過的人生,「歸夢先寒食,兒啼到白鬚」。寒食上墳掃墓祭祖,一條連繫先代與後代的紐帶,前仆後繼,在世代之間一直串連著生命的交替。從呱呱落地到白了少年頭,離鄉又返鄉,流浪的生命總在生死之間尋找歸根之路。

清明新火 分作無盡燈

東坡生命中的低谷也是在寒食中走過的,那是東坡到黃州的第四年初,就俗世之眼來看可說是慘不忍睹。他的《寒食二首》收藏了彼時的心境,比無火的寒食更加蒼涼、溼冷又苦痛。

宋 蘇東坡 黃州寒食詩 卷(《寒食二首》第一首詩部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寒食前,東坡已經抱病。這場磨人的病真不輕,青春一夕被誰偷去了。綿綿春雨轉成連連不斷的豪雨,小屋如浮舟,破竈盡濕葦,空廚剩寒菜,「哪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打哪來的烏鴉銜著冥紙掠過,一掠一見,東坡想起先墳迢迢萬里外,朝廷遙遙九重隔。事業困蹇,去國懷鄉,大病中的他連流淚的力氣都沒了,生命像是死灰,風吹不起。難道這是東坡的末路窮途嗎?

宋 蘇東坡 黃州寒食詩 卷(《寒食二首》第二首詩部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黃州刺史徐使君心憐東坡久病,清明分新火,特地分給他新火一朵。東坡「起攜蠟炬繞空室,欲事烹煎無一可」,自家空無一物可烹煮。儘管如此,他反而要這朵新火發揮了最好的功用,無私分享,一燈點燃千百盞,「分作無盡燈,照破十方昏暗鎖」,照亮了許多人的心靈世界。(《徐使君分新火》)

我們看到東坡在困境中轉化了生命,放下了一切,不再被外物所牽、所動,脫離了凡塵中功成名就的悲喜。黃州不是他外放的終點,他又到惠州、儋州(在海南島),越貶越遠,然而,在當時可稱蠻荒的儋州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東坡晚年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為他作的畫像,寫下《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可以證得他走出寒食,脫胎換骨。

後語

經過寒食的洗禮,一朵清明新火點亮世中無盡燈。「無盡燈」無私,一燈點燃十方世界千百盞燈,光明照十方。東坡前行去,後繼又是誰?

主要資料:《蘇軾集》、《宋史》

@*

責任編輯:王愉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