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采風】七五三童年禮儀 畢生教化

作者:脩實
女孩到了7歲,要舉行穿與大人相同和服的儀式,通過這一儀式,承認孩子已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行爲能力的人。(Shutterstock)
女孩到了7歲,要舉行穿與大人相同和服的儀式,通過這一儀式,承認孩子已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行為能力的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48
【字號】    
   標籤: tags: , ,

日本是個重視傳統、崇禮尚儀的國度,人們常用「冠婚葬祭」來説明人生中的四件大事:成人禮、婚禮、葬禮、祭祀先祖之禮。「冠婚葬祭」是大多數日本人一生中所必須經歷的儀式,人人都要循規守禮。除此之外,日本還有許多其它傳統風俗禮儀,也都要恪守,譬如「七五三」禮。

「七五三」起源

依照傳統習俗,日本男孩虛歲3歲和5歲,女孩虛歲3歲和7歲時,要去參拜神社,感謝神保祐自己健康成長,祈求未來幸福長壽。這是日本人一生所要經歷的第一個儀式,也是幼兒成長期最為重要的禮儀。因為是在孩童3、5、7歲時舉行,故簡稱「七五三」。

「七五三」的正日,本為11月15日,但如今已不限於當日,進入11月後,就會看到很多父母帶著身著和服的孩子,前去神社參拜。「七五三」原本為黃曆11月15日舉行,明治曆法改革後,也就沿用了舊習,轉為西曆11月15日。

日本進入11月後,就會看到很多父母帶著身著和服的孩子,前去神社參拜,行「七五三」之禮。(Shutterstock)

昔日,之所以定為該日,是因為黃曆15日為二十八宿的鬼宿日,鬼不出沒,萬事大吉。并且,11月為秋後謝神之月,乘著15日的滿月,一則感謝天賜豐收,二則藉此感謝並祈求神明加護孩子健康成長。

關於該習俗的起源,衆説不一,但一般認為始於平安時代。當時,該儀式只在王宮中和公家等貴族階層中舉行,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一習俗漸次擴大至武士階層。江戶時代以後,隨著庶民階層地位的提高,又擴大至社會各個階層。至大正年間,隨著文化的普及,開始在全國各階層普及開來,並漸次成為日本全體國民共同而固定的文化習俗。

「七五三」禮之三儀

傳統的「七五三」禮儀中,有三個重要儀式:「蓄髮之儀」、「著和服之儀」、「繫腰帶之儀」。

平安時代,孩子出生後至3歲期間,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要剃光頭。而舉行過「七五三」儀式後,孩子們就開始留頭髮,故稱「蓄髮之儀」。儀式内容是:把棉製的白髮放在孩子頭上,再往頭頂撒上白粉,並用梳子向左右梳理,寓意直到白髮之年依然健康長壽。

男孩到了5歲,要舉行穿和服褲裙的儀式,這就是「著和服之儀」。11月15日當天,給孩子穿上褲裙,並讓其站在圍棋盤上,面向吉利方向,寓意統攬天下、萬事吉祥。

女孩到了7歲,要舉行穿與大人相同和服的儀式,這就是「繫腰帶之儀」(也稱解帶之儀)。所謂「解帶」,就是將昔日衣服上的繫帶解開,穿上正式和服,與成人一樣繫上寬大腰帶。按傳統習俗,給女孩穿上由姥姥家製作的和服後,再讓孩子自己繫腰帶。通過這一儀式,承認孩子已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行為能力的人。

日本女孩到了7歲,要穿上和服,舉行「繫腰帶之儀」,表示女孩具有獨立行為能力了。(Shutterstock)

舉行「七五三」儀式時,男孩的正式裝束為上穿印有家徽的短褂和服,下穿裙褲。3歲的女孩穿不束帶的和服,7歲女孩則要穿與成人相同的和服,繫上腰帶。

如上所述,「七五三」相關的儀式,男孩是3歲和5歲,女孩則是3歲和7歲。過去,一般是在虛歲時舉行,但現在大多以周歲為準。舉行「七五三」儀式時,一般要邀請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並設宴款待,舉家慶賀。

吃千歳糖 祈千歲壽

「千歳飴」,是「七五三」儀式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孩子們當日心怡之事,一般是在參拜寺院、神社登記或儀式過後,由寺院、神社贈予。

「千歳飴」為棒形,長者近1米,粗14毫米左右,紅白兩色,或是一體兩色相間。千歳糖,寄托著對孩子美好未來的祝願,希望孩子長壽、堅韌。因此,千歳糖都做得較粘而長。在日本文化中,紅與白被視為吉祥色,故用此二色。由於糖很長,一般是掰開後一家人分享。在掰糖時,全家人要發願祝孩子健康長壽。

當然,糖的包裝袋上也要印上吉祥物和吉祥字。如鶴、龜、壽、松、竹、梅等。鶴與龜是長壽的象徵,壽字代表長壽、福祿、慶賀,松竹梅則象徵長生、多子多孫、旺盛的生命力與高潔的品格等。

另外,「千歳飴」還是冬季的季語(俳句等詩歌及書信中用來描述季節的詞語),如石塚友二(1906~1986年)那首有名的俳句「千歲糖,長又長,賽過和服袖。」則從一個側面有趣而簡潔地描述了這一文化特徵。

舉行「七五三」儀式時,男孩穿印有家徽的短褂和服,下穿裙褲,7歲女孩穿上和服,繫上腰帶。(Shutterstock)

今日,慶祝「七五三」的大致内容為:舉行相關儀式;大人、孩子都穿上漂亮而莊重的和服前去寺院、神社參拜、祈禱;照一張全家福留念;設宴招待祖父母等親屬。祝賀孩子「七五三」時,祖父母等親戚會給孩子紅包,一般親屬為5千至1萬日元,祖父母為1萬至3萬日元。

為何要在7、5、3歲時舉行相關儀式呢?通常的説法是:這三個數字皆被視為吉利的陽數,會帶來幸福、吉祥、長壽。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或許與中國的「洛書」(九宮圖)有關。即:「洛書」中段的數字排列從西至東為7、5、3,皆為陽數,其和為15。

古時,日本有「七歲之前為神童」的説法,即7歲之前的孩子,是神的孩子。這該有兩層含義:一是7歲前的孩子神魂尚不安定,且易早亡;二是7歲前的孩子天真、單純,帶有較多先天神性。舉行完「七五三」禮後,孩子將從神子轉為人兒,從幼兒過渡為少年少女。昔日,在寺院、神社舉行完「入族」儀式後,便正式承認為人之子,家庭之一員。

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七五三」是日本人經歷的第一道禮儀,也是第一次具社會性的規約與教化。通過這一儀式,讓孩子懂得何為禮,並尊禮從制,依禮做人、處世。

在日本,進入11月,人們會看到身著傳統和服的孩子陡然增多。看他們的姿容與神態,大有隔世之感,仿佛瞬間回到了民風淳樸的古代。而大多中國人看到此情景時,臉上會自然流露出一絲微笑與欣羡,或許還會想到:如果中國的傳統文化沒被劫持、沒被破壞的話,中國人也一定會這樣重視傳統、遵守禮制規範的。@*

─點閱【東瀛采風】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