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台灣古厝 台窩灣民居

您可以親身體驗的書香世家
孫幗英
font print 人氣: 138
【字號】    
   標籤: tags:

台南府城不僅小吃聞名、古蹟多、文化藝術氣息濃厚,令遊客流連忘返,在安平聖母廟正對面還有座正統的台灣古厝「台窩灣」民居,讓遊客得以親身體驗富有深厚內涵的先人居住文化。

「台窩灣」民居是歐姓家族利用市府「安平港國家歷史風貌園區」開發計畫的「舊聚落傳統民居整修」方案,凝聚共識所重整的「歐家古厝」。「台窩灣」民居保留了正統的台灣古厝精華,因此,採提供多元文化、歷史、藝術及家居體驗方式對外營運,並帶領民眾深入安平、了解安平。

歐家古厝 正統中華文化

「歐家古厝」為穿斗式三合院建築,是來自金門的歐山發、歐山德、歐海發三兄弟所建造。「台窩灣」負責人歐財榮是第二代,對地方文史頗有研究的他說,60年前,沿海「灣裡」有個叫杜林投的人,把120年前蓋的老宅所拆下的福杉樑木紮成木筏,划到安平來賣,這就是安平「歐家古厝」建材的來源。在「台窩灣」小客廳用透明壓克力板保護的古色古香的將軍柱和中脊樑,就是的120年前的古物。

「台窩灣」保留60年前老厝的建築格局和很多古物。庭前的「日月麒麟」照牆;廳內雙劍制煞的安平圖騰;正廳兩側的詩書畫作品和門聯;頂下桌供奉的神明、燈燭;前後庭園佈景;地磚、窗子造型等等,在翁財榮的導覽解說下,讓人深刻體會到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在居家方面的博大內涵。

從「台窩灣」正廳兩側的詩書畫作品和楹聯,可以見識到所謂的「書香世家」。尤其可貴的是,這些作品均出自台南詩書畫名家潘春源之手。正廳左壁四幅併連詩句,分別以行草、隸、魏碑、楷書,書寫洪自誠的菜根譚詩句;右壁是淡泊明志的四季文人畫,還有多幅山水花鳥和楹聯。「台窩灣」執行長歐惠芳表示,這些都是拆下來由南藝大的德籍老師魏理修復後再一片片掛上去的。


台窩灣民居正廳左壁的字畫。(攝影:孫幗英╱大紀元)

台窩灣民居正廳上方的樑柱。(攝影:孫幗英╱大紀元)

滿廳詩書畫 寓教於藝

四季文人畫分別是:春季,蘇東坡柳堤聽鶯;夏季,雲林子洗桐;秋季,陶淵明採菊東籬;冬季,林和靖孤山訪梅。畫的都是歷史上高風亮節、耳熟能詳的文人雅士,不管是菜根譚詩句還是畫作,顯然寓教於藝,讓居住者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受到薰陶教化。


台窩灣民居正廳右壁的四季畫與山水畫。(攝影:孫幗英╱大紀元)

潘春源字聯科,人稱「科師」。歐惠芳表示,聽祖母說,當年科師在壁上寫字作畫,粗擬個草稿,動起筆來,如行雲流水,很快就畫好、寫好。凡是有門的地方必有橫批、楹聯或題字。潘春源信手拈來,平仄對仗工整,無不表達讚頌、祝福、吉祥之意。

以前的人很喜歡用名字做對聯,正廳兩扇大門就是以歐家長兄的名字「山發」下的四字聯「山川一氣」、「發展千秋」。左側廂房門上的橫楣寫的是「聽壎篪協奏」;右側是「看桂蘭齊香」,顯示出兄弟姊妹深受禮教,一家和樂的景象。

歐財榮特地介紹,正廳供奉的是賜福的天官,彩繪在玻璃上,雖然有點剝落,色澤依然鮮豔。而供桌—頂下桌,仔細看看,是極為的特殊雕刻方式「茄苳入石柳」,茄苳色深,石柳色淺,把石柳雕刻的圖樣嵌入茄苳木,手藝精緻繁複,令人讚嘆!


台窩灣民居正廳。(攝影:孫幗英╱大紀元)

古厝庭園 有家的感覺

不只是在文藝創作上有祝福和教化作用,在建築上到處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添壽、添丁、添祿。正廳內的地磚是六角形,象徵龜齡長壽;正廳前的丁字磚,象徵多男丁;前院的四方磚,組成一個個田字,象徵多田多福祿。窗子的造形則有象徵八卦趨吉避凶的八角形。有趣的是連門的形狀都暗示「外圓內方」、「有規有矩」的做人之道。


對外是圓拱門,對內是矩形門,有外圓內方、有規有矩的意涵。(攝影:孫幗英╱大紀元)

泉池錦鯉、春蘭秋桂,是中國庭園造景常見的景象,佔地僅80坪的台窩灣民居亦把前庭後院佈置得怡神悅性、優雅有緻。

台窩灣民居,三合院的建築,正廳及兩旁四間廂房看起來像個身體,兩側延伸出來的房屋叫做「伸手」,整個建築彷彿一個強壯人,伸出兩隻手臂,把一家大小圈在懷裡呵護著。台灣古厝,有廳有院,冬暖夏涼,「家」的感覺真好!


用心佈置的後院走道。(攝影:孫幗英╱大紀元)

敦親睦鄰 共同美好回憶

屬第三代的歐惠芳談起小時候居住在這裡的情景,在她的記憶中,三代同堂,孩子多,大家庭很熱鬧。古厝的前庭大門整天開放,左鄰右舍經常到這裡聊天、進出,這裡也是鄰家孩子們聚集玩耍的地方。大家庭用餐就在前庭,他們家今天吃什麼飯,有什麼菜,哪個孩子不乖被打了,鄰居都知道。
歐惠芳表示,歐家人超愛唱歌,小時候,他們家過年時會自辦歌唱比賽,還做海報,招引鄰居共賞,比賽結果統統有獎,好不開心!


歐財榮和歐惠芳叔姪。(攝影:孫幗英╱大紀元)

歐惠芳說,祖母家教很嚴,不怒而威,但她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古厝是個開放空間,彼此很容易互相影響,互相約束,所以大家都能自動遵守規矩,兄友弟恭,敦親睦鄰。

87歲高齡的祖母,十幾年前離開古厝,和兒孫同住現代公寓,歐惠芳說,祖母曾經感慨,住公寓就好像關在籠子裡一樣。而曾經在這所古厝生長的歐家子孫,如今回到風華再現的「台窩灣」民居,一桌一椅、一石一木,無處不勾起濃郁的往日情懷,過去的生活點滴,成了歐氏家族共同的美好記憶。

「台窩灣」民居,基於安全與衛生考量,臥室、廚房衛浴都現代化。歐惠芳歡迎大家來「台窩灣」民居過夜,親身體驗一下老安平新民宿,正統台灣古厝的書香風情。@*


浪漫風情的現代化洗手台。(攝影:孫幗英╱大紀元)

溫馨舒適的現代臥房。(攝影:孫幗英╱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亞地區,收受嫁妝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即結婚時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贈送金銀首飾或其它值錢的東西。儘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這種做法,但該傳統在民間仍然盛行。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印度陪嫁之風卻愈演愈烈。
  • 元宵之夜,長安城內燈火通明。一群小伙兒身著橙衣手執黃色燈籠出場。伴隨著歡快的鑼鼓和管弦,他們在月光下跳躍騰挪,燈籠上下翻飛,
  • 一方土地養一方人, 如果你想回顧真正的民族風情,那麼欣賞一隻傳統民族舞,聽一首美妙的神韻交響樂就可以了。小提琴搭配二胡,陣陣鑼鼓、聲聲嗩吶、鮮豔的手帕,那東西方樂器的完美和聲,呈現熱鬧歡騰、 幽默歡快的民族風情, 一定會趕走你的鄉愁,讓你陶醉在雅俗共賞的藝術享受之中。
  • 在那長城以北的塞外之地,深藍的天空下,廣闊的草原上,近處風吹草動,遠處雄鷹飛翔。蒙古草原上,一位身著皮草的年輕女子款款走出帳篷,她頭頂一碗熱騰騰的奶茶,遞給遠道而來的賓客,這是神韻作品中發布的一首經典交響樂《頂碗舞》描述的優美畫面,相信如果你去大草原,途徑蒙古包前,也一定會停下腳步。
  • 奈及利亞
    烏邦(Ubang)是奈及利亞南部一個很奇特的農村,這裡的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語言,形成相當罕見的「兩性語言」。儘管男女使用的語言有別,但他們都能理解對方在說什麼,沒有溝通上的障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