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與「和」

容欣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

人們常說音律,音樂和數學有著密切的關係。聲音的高低可用振動次數(頻率)計算出來;音量的大小可用聲級(分貝值)顯示出來,各類樂器的製造和鑒定也可用儀器測試出來。音樂的理論、律學、和聲,都可從數的關係中解析出來,音樂和數學在實踐中早已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拿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笙來說,我們知道,笙的美妙音質來自它的巧妙構造,即笙苗的長短必須和簧片的高低成正比,才能發出和諧的聲音;蘆笙的擴音管必須是笙苗的倍數才能使之音量宏大,音色渾厚。笙的苗管長短是依照「三分損益」法而定的。例如,將一支九寸長的「2」音的笙苗去其三分之一(三分損一)而成為六寸長時,它就變成比原來高五度的「6」音苗管了。反之,如果加長三分之一(三分益一)時可作為比原來低四度的苗管使用。按照這種五度相生法推算出的五音順序為:宮一徵一商一羽一角。

中國的民族音樂家們稱此順序是按照它們親屬關係的遠近排列的,是五音的天然秩序。眾所周知,「和聲」音程的性質,是根據兩個以上的音結合後給人感覺上的和諧程度而定的。在最和諧的音程中,除同度與八度外,便是純五度和純四度。中國古代聰明智慧的樂工們,就是運用自然的純四度、純五度與同度、八度作為笙的基本和聲(即傳統和聲)的,因此,古代笙又稱作「和」。

「和」字也是數學中的術語之一。《說文》云:「和,調也。」《廣韻》說:「和,諧也;和,合也。」比如烹調,甜鹹苦辣酸各不相同,調配在一起才能做成適口的美味佳餚。再如五音,有清濁長短、疾徐剛柔,互相諧調,方能成為動聽的音樂。因為笙具備豐滿的和音、粘性的音色,它如同數學中的「加號」一樣,能把絲竹管弦等樂器和諧地調合在一起,故而又叫「和」。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講究「和」。「家和萬事興」、「以和為貴」。「和」的思想概括了中國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做人的倫理道德、行為規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孔子主張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等,並以「禮」來規範人倫道德,作為為人之本。在待人方面,孔子提倡敬人愛人,力求做到先人後己,在治國方面,孔子主張施仁政,以愛民惠民為先,以敬民順民為務。儒家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仁與禮的結合,從而達致「和」的境界。

道家講究「天人合一」,以此來說明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周圍的一切的關係。「天人合一」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統一體,都是由天地演化而來的,人類在自然中生存,從自然中汲取,對待自然要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從而使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的共同成長,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萬物的惠澤。

也就是說,對待自然要順應天地大道、和諧共處。由此可見,「和」字既通音樂,又通仁禮。從「琴瑟相和」、「竽唱笙和」到「家和事興」、「以和為貴」等等,可以說「和」字的意韻已遠遠超越了樂理和數學,涵蓋了人類的道德規範以及對社會秩序的期望。正因如此,作為「和」的載體的樂器笙在中國民族樂器中所佔的重要位置,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有著5000年的古老文明,道家的天人合一,返本歸真,佛家的天堂地獄、善惡報應、生死輪迴,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忠孝節義、師道尊嚴,這些都是普世的美德,代代相傳。傳統文化的偉大力量,幾千年來維繫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榮。
  • 敦煌石窟得神諭而造,是一座神傳文化的寶藏,充滿了太多的神奇和奧秘。歷史上曾經吸引了無數的修道人和虔誠的信眾,為人類留下豐厚凝重的信仰文化和超凡脫俗的佛教藝術。
  • 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
  • (shown)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產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並與天道自然運行的五行法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天人合一理念蘊涵於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體系之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人要達到與天通的境界,人必須要昇華道德,達到更高的標準、以至佛道神的標準。
  • 古人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反映著「天人合一」的理念,它體現在各種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中國傳統服飾就是其中之一…
  • 「正」、「和」、「同」體現在正統文化和文藝、藝術的一切因素中。
  • 「德」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只是追求一個德字,講究一個德字,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它們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根本區別,就是突出人內在的精神超越。它要求通過內在的精神超越達到道所要求的境界。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