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的感悟

敬纸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石雕作為一種雕刻藝術,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中最常見的要數石獅雕刻。在古代,石獅多見於佛教寺廟,帝王將相的府邸,或者是官府的衙門,到了元代以後百姓家庭才有使用。

因為石獅有鎮邪的作用,到了現代應用就更加廣泛,而石獅也逐漸演變為石雕獅子和銅鑄獅子。

中國的石獅造像與真實的獅子有很大差別,現實中的獅子是百獸之王,不怒而威,而雕刻的石獅卻神態各異,樣貌不同。曾經到北京旅遊,去頤和園,從正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藏教的建築,建築前廣場上有兩隻石獅,撫摸著石獅的石爪,端詳著石獅的雙眼,突然感覺這石獅很熟悉。心中顯現出兩個字--老臣。

幾百年過去了,這兩位老臣歷經風雨,依然在這裏忠實的守護,這忠心可表日月,令人敬佩。出了後門,是一對年輕的獅子,說年輕卻跟正門的獅子歷史一樣長,雖經百年,依然難掩風采,眼神中透著精明強幹。

到了八大處公園,這裏有八個大的寺廟,雖是歷史遺跡,經過現代人數次翻新,完全沒有了古跡的模樣。這裏的獅子給人的感覺卻不是很好,光鮮的外表下,顯露的卻是一副詭詐的眼神。表面莊重,其實詭詐,這也表現出雕刻者的心態。雖雕刻之物於信仰有重大意義,但雕刻者想的卻是名利錢財,其所刻之物就無意中流露出詭詐之意。

從頤和園和八大處公園兩地的獅子比較,古代、現代的技術和神韻完全不同,古代確實比現代人技高一籌。可是還有一個地方的獅子,卻讓人望塵莫及了。多年前就有朋友極口稱讚故宮裏的一對獅子,我卻不以為然,認為天下雕刻獅子眾多,故宮的獅子也不會怎樣了不起。

可是當我一踏入乾清宮前的廣場,遠遠的就看到這一對銅獅,一種從未見過的靈氣在銅獅身上升騰而起,讓人心生歡喜。此時,我才明白朋友為何如此喜歡這對獅子,說實話,我也非常喜歡,呵呵。

從我見到它們的那一刻起,永遠難忘那逼人的靈氣。走近一看,這對獅子更是了得,高昂的頭顱挺起,卻偏偏俯視著下方,頭上的獅卷蓬蓬勃勃,一副睥睨天下,震懾八方的王者風範,赫然在目。這裏是皇帝上朝的地方,王者之地當然也要有相應的映襯,鎮守這天下中心的,當然就是天下獅中的王中之王。

(大紀元圖片庫)

三個地方的獅子各有特色,讓人感歎時光的流逝和石獅文化的源遠流長。自從有了這次的經歷,我才注意到獅子的表情來自它們的眼神,有的莊重,有的凶狠,有的老邁,有的癡呆,這些都反映著雕刻者的心態和境界。

最早的石獅源於佛法中的描述。記得釋迦牟尼佛說過「修煉佛法要如雄獅一樣勇猛精進」,所以寺院中大雄寶殿的兩旁,都會有兩隻勇猛的石獅,用來鼓勵修煉者要努力修行。

在佛教中,很多獅子都是佛菩薩的護法或是坐騎。其形像也許就是來自修煉者所見之獅子護法,在另外空間的形像,通過工匠在人間表現出來。所以,才會與人世間的獅子形像差異甚大。此乃神界之獸,非人間凡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神獸表現在人間,如龍與鳳,平常不可見,可是形像卻融彙凡間禽獸之優點。這也間接佐證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帶有神界的各種思想和理念。

在傳統文化中經常講「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一個人做的事都能反映出這個人的心態、性格和人生閱歷。從修煉角度看,一個人做出來的任何東西都帶有本人的資訊,所以從雄獅的造像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工匠的心態,故宮裏雕刻獅王的工匠也可算是工匠之王了,因為沒有那樣的王者境界,也無法刻出這樣的王者之風。

欣賞神態各異的雄獅,我們不是在看獅子的本身,而是看獅子透露出來的神韻,表現在獅子之外的摸不著、看不到東西,也許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玄妙之處吧!

石獅所代表的內涵遠遠超越了它威猛的形像,更重要的,是在提醒人們它所代表的歷史和修行的因素,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修佛向善,返本歸真,從而啟迪人的佛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