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度不丈夫」還是「無毒不丈夫」?

文/周曉輝
孟子曾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古人眼中的大丈夫顯然指的是那些勇敢剛毅、光明磊落之人。示意圖。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6505
【字號】    
   標籤: tags: , ,

民間俗語「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在現代社會可謂家喻戶曉,當某人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很可能就是要準備去做壞事了。不過,按照這句話的意思,即「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君子,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是不是感到有些彆扭和不倫不類?因為前半句教導人們要有度量,是教人向善的;後半句卻是教人向惡的,說什麼成為大丈夫的人要狠毒。

孟子曾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古人眼中的大丈夫顯然指的是那些勇敢剛毅、光明磊落之人,又怎麼會認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呢?

這其中顯然存在著誤讀。有觀點認為,這句俗語是由兩句不同的俗語拼湊而成的,它們分別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和「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從現有資料看,「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一句在歷史上出現得更早,在元朝時就已出現,其在元明清三朝的筆記、話本、傳奇、雜劇、小說中並不少見。如元朝戲曲大家關漢卿《望江亭》雜劇第二折中有:「便好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馬致遠《漢宮秋》雜劇第一折中有:「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中有:「王樞密上云:『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清代李玉《清忠譜》第六折中有:「〔付〕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結合上下文,如《望江亭》中提到這句的是仗勢欺人的權貴楊衙內,「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大意是對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對敵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這無疑是對「君子」和「大丈夫」的曲解。

「君子」一詞最早見於《周易》、《尚書》、《詩經》等先秦文獻中,但深入探討「君子」之義的還是在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裡。在孔子之前,「君子」除了地位尊貴外,就已經有了「有高尚道德之人」的內涵,孔子則對此加以了詳盡闡述,指出什麼是君子,每個人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君子的品格到底包括哪些等等。在孔子看來,君子一定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仁愛」是君子首要具備的。

在孔子看來,君子一定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仁愛」是君子首要具備的。 (fotolia)

君子還必須襟懷坦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種胸懷的核心就是「忠恕」。所謂「忠恕」,即「盡己」並「推己及人」,換言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亦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道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坦蕩蕩的君子,自然內心沒有什麼恐懼的。

這樣的君子又如何能與人結仇呢?又如何會拋棄仁愛、寬恕之心,對他人加以傷害呢?由此推及另一句俗語、文革小說中首現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也是明顯的曲解了。

如果說孔子的理想人格是聖人、君子,那麼孟子的理想人格就是「大丈夫」,即不因富貴而亂了方寸,不因貧賤而改變志向,不可在威武之前屈服變節。孟子認為培養大丈夫人格應善養「浩然之氣」,而「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必須用正義去培養;浩然之氣,必須配以仁義和道德;浩然之氣是由正義累積而成,不能靠突擊而偶然產生」。

是以「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說法是不對的,是對正統儒家思想的背離。可能的原因是元朝建立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儒家思想,但並「不重儒術」,導致儒家思想走入低谷,進而導致市井文化膨脹,出現了如「人善有人欺,馬善有人騎」「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無奸不成商,無謊不成媒」等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的大量俗語,並通過通俗的元曲廣為傳播。這大概也是為了禍亂人類道德。

明朝建立後,恢復正統儒家思想的地位,並大力推廣。如此一來,與儒家思想相背離的「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說辭就有了問題,因而有人將其改成了「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大意是度量小就不是君子,沒有寬厚之心,沒有度量的人就不算一個大丈夫。「度」有度量、氣度之意。換言之,心胸狹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作君子和大丈夫。

但還有一個問題,「無度不丈夫」這句平仄不對仗,「度」為仄聲字,犯了孤平,念著彆扭,很容易讀為平聲字「毒」,這或許是在民間以訛傳訛的原因,而其究竟出現在何時,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

簡言之,無論如何,「無毒不丈夫」的說法都是不對的,世人理應嚮往的是「無度不丈夫」。@*#

參考資料:

《論語》
《孟子》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