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陳品華老師彩筆之邀約 分享一份尋訪原鄉的感動 作者:毓修

【水彩行家】品故鄉馥郁芳華2

毓修
font print 人氣: 80
【字號】    
   標籤: tags:

初心(愛、使命與執著)

「…現代人太輕易得到大自然的愛,所以不懂得珍惜(尤其是水資源)。也許是我略略能體認它生生不息的壯闊生命,而萌生一種使命感 —— 期許讓東海岸的美留步,繼續訴說它美麗的傳說…」 — 品華

藝術家在創作質類的面向追求,常肇因於內在性格最初的偏執,於日常生活環境裡淘洗成一種習慣;從習性偏好到觀望世界的角度、也從色彩慣性延伸至觸景主題之同質擇取;當創作初心萌芽時必全然投入,在父、母、天、地育養的「愛」中發心潛行,無怨無悔。

陳品華《三仙勝景之二》76×56cm 1993。(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一位創作者的養成除了賦予的天份截然不同外,也包含後天環境之化育。品華老師生於台東、長於台東,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在走訪遍尋後早已默記於胸。這方土地有父母育養她的翻土耕耘,也有辛勤汗水澆灌於播種時埋下的企盼。在撫觸故鄉泥多年後,自然沉得拖曳如耘機般厚彩得再也輕飄不來;也在品嚐辛勞農作後的果實,體會出黏得無法抽離的甘美色韻。當長年無數遍的造訪亦如老友般自在,熟稔揮灑出記憶味覺之醇郁……縈繞鼻心。

陳品華《春田》76×56cm 1996。(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一股放不下也停不了的肢體慣性不斷疊加,在水與汗的稀釋下將喜悅與鄉澀溶了又融;也惟有在這片土地上紮實地活過,才會勇敢大聲地將此源於對家鄉真摯而虔誠之情感,赤裸直白地表述出來,源源不絕。

這是份強韌無法剝奪的愛,主觀佔滿創作核心撼動不得;也基於愛鄉的心是如此熾烈,將守護家園的執著化為創作的驅動能量,一張張感動人心的作品就此問世。

陳品華《都蘭關》76×56cm 1990。(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靜觀(抒寫生命風景)

畫家的作品如果不能讓人記得人間的溫情、土地的芬芳、歷史歲月的痕跡、鳥兒的歡唱、和四季的容顏以及增進人類生活品質的美感經驗,那有什麼崇高的價值可言呢?—品華

上蒼鍾愛這片土地,自然也眷顧著地上的人兒。品華老師懷抱著對家鄉土地的愛,同時也啟動了極為細膩的知覺能力。早在創作之初,有感於水彩透明與輕薄的特質難以駕馭,深怕在山與土地之厚重體感上無法全然表述;因此大膽選擇不透明重彩疊加之手法。

此舉在當時的水彩藝壇雖獨樹一格,但更大的意涵是為臺灣水彩提出創作面向的省思:當一位創作者選擇了媒材,就必須將就妥協嗎?假若無法全然呈現原創之樣貌,是否仍要拘泥於現有的認知面呢?而突破認知似乎也得擁有非凡之續航能耐,提出服人的記憶亮點才是。

陳品華《那年冬天》76×56cm 2011。(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因著戀上大地動人的風貌而開始抒寫自然,有人獨愛浮光掠影的動人再現,也有人鍾情於欣榮生機的啟示和抒發。因為投入,對於畫境品華老師始終有著自創且深刻的解讀;首先是觸覺感知的導入,我們在作品「山水之約」中明顯可以察覺到沙灘的軟度在乾、濕之間的腳踏陷度不同;岸上礁石亦因向潮面的遠、近而有潤燥手感之別,生動自然如臨場感的體現,實是遠遠凌駕技巧與結構的細緻語彙。

陳品華《靜默的海灣》76×56cm 1996。(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作品「靜默的海灣」則有別開生面的知覺導引,滿佈冬意之蕭瑟是灰與沉的寂靜,東北季風吹颳來一身冷峻;嗅著凍結後的潮濕,空氣中醞釀著等待春雨霖霖的蟄伏感已然成形。再者如作品「那年冬天」,低壓籠罩山嵐,氤氳起舞在山凹與你我的氣息間旋盪;冷冽的寒風在枯枝、乾草間亂竄,冷不防竄進緊裹的外衣,讓人不由得打了個寒顫!

陳品華《山水之約》76×56cm 1995。(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一般而言,晨曦日暮時的迷濛色域是創作者致命的謎思,因其美得不切實際、豔得俗麗虛幻,相形下藝術表現空間就容易被壓縮,甚而避之唯恐不及;作品「三仙幻境」與「三仙剪影」在極具挑戰之晨光暈黃中有精闢獨到的表現;全畫以頗難駕馭之紅紫色調凝造出身歷其境的動人氛圍,在實境與幻景之間掌控得宜,恰如其分地拿捏到每個人心中嚮往的完美,怎不令人讚嘆!

陳品華《三仙幻境》56×38cm 1993。(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由此可知品華老師以切身之覺察和體驗,投予內心審美高度,讓普通的自然風景重新賦予其如生命軌跡所積澱的豐厚樣貌。再以意念與情感驅動技術,筆痕、水痕便在錯落有致、跌宕起伏中交融,開拓出不僅僅是風光寫景式的樣貌,而是具有獨特美學價值之生命風景。

陳品華《三仙剪影》56×38cm 1992。(圖: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未完待續..>

原載:水彩藝術資訊 第十六期

責任編輯:周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任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秘書長的范植正,原是任職於台灣電力公司資訊處,退休後專職於水彩創作,在多次於國內大展獲獎之後,在國內水彩畫界嶄露頭角...
  • 風景是陳俊男最晚接觸到的水彩領域,寫生更是風景畫的基礎訓練。他使還記得剛練習風景寫生時,不懂畫面的取捨、水份的乾濕掌控、當下的氣候氛圍,總把風景畫畫成一張張有如風景明信片般的粗俗無味。但也從這幾年練習的過程中,逐漸瞭解如何畫好一張好的水彩風景畫。
  • 水彩是最適合旅行寫生的媒材,十九世紀英國的畫家們就是以水彩畫來紀錄大英帝國在世界各地的風光,維多利亞女王也是藉由這些水彩畫神遊她的領土,並成為當時英國最大的水彩畫收藏家,同時也讓英國的水彩畫蓬勃發展。
  • 有些畫賞讀時 沒有驚嘆 只留有語塞詞窮的澎湃 有種圖 話說得清輕 卻常攪動又沉又稠的心緒 並非排山倒海的撼動 而是涓涓細流的述說 述說 太平洋的藍 都蘭灣的愁 述說 卑南溪的喘息 在打了赤膊的土地上 述說著四季更迭的容顏 在這片歲月踏走過的紮實 這是品華老師說的畫 用彩筆眷著家 也釋愛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