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大家】系列:元散曲雙璧之喬吉

【元曲大家】煙霞狀元喬吉 散曲自成一家

作者:蘭音
南宋 梁楷繪 《東籬高士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元代文人,不乏風流倜儻、博學多才之輩,喬吉卻是難得的「才貌雙全」的翩翩才俊。《錄鬼簿》中讚他「美容儀,能詞章」[1]。而翻遍整部書,幾乎再無人因顏值得到類似的評價。

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著名的寫作六字法:「鳳頭、豬肚、豹尾。」[2]也就是要求我們寫文章時,開頭要精彩奪目,主體要豐滿詳實,結尾要簡潔有力。溯其源頭,正是出自一千多年前的喬吉之口。

很難想像,一位在今天幾乎被遺忘的大作家,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喬吉遵行這個寫作準則,大量創作風貌各異、雅俗共賞的散曲和雜劇作品。他也因此成為元朝後期重要的元曲作家,和張可久並稱為散曲中的「雙璧」,更被譽為「曲中李杜」。

浪跡江湖四十年

喬吉,字夢符,號笙鶴翁、惺惺道人,本是山西太原人。毫無懸念的,他也是一位懷才不遇的文人,一生不曾做官。延佑年間,元廷恢復科考,喬吉大概三十多歲的年紀,卻無意科舉入仕,義無反顧走向天高地遠的江湖世界。古時候的江湖,被賦予更多文化含義,主要指與廟堂、朝廷相對的,一個游離於主流社會之外的社會空間。

喬吉一生中,相當多的時間以清客身分,度曲侍宴。圖為《南唐文會圖》局部,宋人繪。(公有領域)

江湖,既是士大夫嚮往的避世桃源,也是落魄文人詩意棲居之所。元代文人的江湖,是勾欄瓦舍下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也是青巒碧波間樵夫漁父的行吟唱和。喬吉去過大都、湖南、浙江、福建、江蘇、安徽等地,主要在南方一帶遊歷,最後在經濟和文化中心杭州定居,直到終老。

既是江湖人,喬吉結交的自然也是三教九流各色人士。從喬吉的作品來看,他交往的主要是歌姬名伶這樣的薄命女子,以及文人墨客甚至是達官貴人。據當今學者統計,喬吉總共題贈十八位女子,其中為揚州名妓李楚儀寫的曲子多達七首,反映了兩人一段深情。而男子中,既有侯爺元帥,也有地方官員、學士公子。

由此也可推知,喬吉一生中,相當多的時間以清客身分,度曲侍宴。觥籌交錯、倚紅偎翠的生活,難掩落寞孤寂的內心,喬吉雖然交遊廣闊,但他並不快樂。《錄鬼簿》中的輓詞說他:「平生湖海少知音,幾曲宮商大用心。」從曲詞中,我們大概可以勾勒出喬吉真實的內心世界。

喚回春夢一雙蝶,忙煞黃塵兩隻靴。三十年幾度花開謝,折磨成頭上雪。海漫漫誰是龍蛇?魯子敬能施惠,周公瑾會打踅,千古豪傑。」(《水仙子·夢覺》)

三十歲時,喬吉仍在為功名奔波,希望像三國的名士、名將成為千古豪傑,然而現實狀況是,縱使三十年忙煞雙腿,仍是窮困潦倒,反而早早添了白髮。此刻回想,如夢方醒,原來今世只是一場徒勞。放眼天下誰才是真正的國家棟樑?自己空有一身才學,卻無人賞識,只能慨嘆一番命運的辛酸罷了。

由於志向難伸,喬吉也生出隱逸之心,但要做到隱逸也並非易事。「行呵,官大憂愁大;藏呵,田多差役多。」(《燕兒落過得勝令·自適》)欲用世卻無門路,欲歸隱卻困於生計,竟是進亦難、退亦難的尷尬境地。因而,喬吉只能長期在江湖上漂泊。

自許煙霞狀元

人到中年,飽嚐人情冷暖,半生浪跡的喬吉,心境也變得更加沉鬱,開始有了羈旅愁思:「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驀見人家,楊柳分煙,扶上簷牙。」(《折桂令·客窗清明》)

溪橋風雨
在一個細雨紛紛的清明時節,喬吉只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孤獨遊子。圖為元人《溪橋風雨軸》局部。(公有領域)

在細雨紛紛的清明時節中,喬吉只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孤獨遊子。他寓居客鄉,望著窗前的精巧簾幕,以及窗外的雨絲風片,萬千心事一齊湧上心頭。枕畔燈前,他想著自己背井離鄉,正是斷腸人在天涯。回想前半生繁華如夢,再看自己愁添白髮,孤苦伶仃,這是多麼淒涼無助的境地!

再抬眼望去,他看到細雨中幾戶人家,楊柳依依飄上屋簷。那屋裡,或許正是一家團圓,絮絮談論著柴米油鹽、家長里短。這樣的溫馨畫面看似平凡,卻是喬吉可望而不可及的幸福。狹小的一方客窗,承載的是他天涯孤旅的憂愁,以及前途渺茫的惆悵。

他的愁思時常出現在雨中,比如「妒韶華風雨瀟瀟,管月犯南箕,水漏天瓢。(《折桂令·雨窗寄劉夢鸞赴宴以侑樽云》)」「瑣窗風雨古今情,夢繞雲山十二層,香銷燭暗人初定。(《水仙子·輾轉秋思京門賦》)」「客懷寥落雨聲中,春事商量花信風,燭光搖盪江南夢。(《水仙子·雨窗即事》)」他的心緒,為前途時運而愁,也為古今世情而愁。

等到了晚年,喬吉似乎一下子變得豁達,在曲中展現出高傲不羈的一面。比如那首著名的《綠么遍·自述》:「不占龍頭選,不入名賢傳。時時酒聖,處處詩禪,煙霞狀元,江湖醉仙,笑談便是編修院。留連,批風抹月四十年。

煙霞狀元,江湖醉仙,喬吉對自己的定位,像極了宋代柳永的「白衣卿相」,自有一股名士風流。他把功名利祿、青史芳名統統否定,既然世俗不認可他的才華,他索性將那虛名微利調侃一番,然後寄情詩酒,逍遙餘生,豈不比勝過官場上逢場作戲、擔驚受怕的生涯?

他還有一首意境相似的曲子:「華陽巾鶴氅蹁躚,鐵笛吹雲,竹杖撐天。伴柳怪花妖、鱗祥鳳瑞、酒聖詩禪。不應舉江湖狀元,不思凡風月神仙。斷簡殘編,翰墨雲煙,香滿山川。」(《折桂令·自述》)在文字中,喬吉化身為酒聖詩禪、民間的狀元和人間的神仙,他活得最明白,看得最透徹。而這狂歌笑談背後,依然是那個傷感無奈的靈魂。

曲中梅,梅似人

喬吉留存的作品中,有小令二百多首、套數十一篇,以寫女子閨怨戀情、嘆世隱逸、寫景詠物為主;雜劇有三種,都是講述才子佳人婚戀故事的。總體說來,他的散曲藝術成就高於雜劇,儘管題材沿襲元曲常用內容,沒有什麼開拓創新,但是在風格上獨闢蹊徑,自成一家。

宋佚名《高士觀瀑圖》冊頁
《水仙子‧重觀瀑布》以新奇誇張的比喻手法,歌詠了一條瀑布。圖為宋佚名《高士觀瀑圖》冊頁。(公有領域)

他有一首曲子,以新奇誇張的比喻手法,歌詠了一條瀑布,成為他的代表作,即《水仙子‧重觀瀑布》:「天機織罷月梭閑,石壁高垂雪練寒,冰絲帶雨懸霄漢。幾千年曬未乾,露華涼人怯衣單。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

此曲開篇,展現了瀑布懸垂於天地間的形態。瀑布彷彿是天上的織機和月梭織成的精美綢緞,從崖壁上高高垂下,因其潔白無瑕,似冰如雪,又夾帶著雨絲,讓人心生寒意。前三句,作者選取形象高大、意境恢宏的事物,極度渲染瀑布磅礴浩瀚的氣勢和精美壯闊的型態。緊接著作者突發奇想,千百年來瀑布在太陽下垂掛,就像在晾曬,然而它太過寒涼濕潤,豈能曬乾呢?

他走近了瀑布,衣衫逐漸被瀑布周圍的露水打濕,讓人更生涼意。最後作者用三個絕妙的譬喻,描摹瀑布奔流而下的景觀:像白虹飲吸山澗,像玉龍撲下山岡,又像晴天裡的雪片在沙灘飛舞。此曲想像奇崛,形象誇張,頗具雄奇怪誕之美,更令人聯想到詩仙李白的名作《望廬山瀑布》。

不過,喬吉最愛的人間風物當數梅花。他對梅花的愛慕和追尋可說是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比如《水仙子‧尋梅》所寫的:「冬前冬後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冷風襲來何處香?忽相逢縞袂綃裳。酒醒寒驚夢,笛淒春斷腸,淡月昏黃。

喬吉對梅花的愛慕和追尋,可說是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圖為清錢維城花卉冊(一) 冊 畫梅之一。(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整個冬天裡,喬吉都在四處尋找梅花的身影。他經過了許多村莊,哪怕鞋子沾滿了霜,也堅持走遍溪南溪北、樹頭樹底,不落下一個角落。開篇三句連用排比手法,表現了作者愛梅之深、尋梅之切,描繪出那種尋尋覓覓的執著堅韌的狀態。

就在不經意間,一陣暗香隨風襲來,作者終於尋到了梅花,它美麗高潔得彷彿一位白衣仙子。然而他就在這時酒醒夢覺,才發現只是一場夢。伴著昏黃月色,他耳邊彷彿響起哀怨的笛曲。一曲終了,那幽淒迷濛的氛圍仍久久縈繞讀者的心頭。

梅花是傳統詩文中的經典意象,在曲中象徵著喬吉為之奔走的出仕理想。他曾把人生比作夢境,他追求功名的過程,不正像是在夢中苦苦尋找梅花嗎?而那功名,也只能夠在夢裡邂逅片刻,現實帶給他的只有苦悶和絕望。這首曲子,也傳神地描摹出梅花孤高清冷的品格,在悲情之外又增添了空靈婉轉的美感。

喬吉寫花的名句,還有「冬寒前後,歸晴時候,誰人相伴梅花瘦?(《山坡羊‧冬日寫懷二》)」「和淚送春歸,倩水將愁去,是溪邊落紅昨夜雨。(《清江引‧即景》)」等,既有清瘦的梅花,也有春去花落的景象。如果把這些意象連綴起來,從尋梅到梅花瘦、再到落花,恰似他一生遭際的縮影。

點閱【元曲大家】連載文章。

註釋:

[1]《錄鬼簿》之「喬吉條」:美容儀,能詞章,以威嚴自飭,人敬畏之。
[2]《南村輟耕錄》:喬吉博學多能,以樂府稱,嘗云:『作樂府亦有法,曰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是也。』大致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要響亮。尤貴在首尾貫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樂府矣。@*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喬吉曾寫下對自己的看法:「不占龍頭選,不入名賢傳。時時酒聖,處處詩禪。煙霞狀元,江湖醉仙。笑談便是編修院。留連,批風抹月四十年。」由此可看出他悲憤與消極的人生觀。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背井離鄉的人,總不免生出天涯之嘆。這份濃郁的鄉愁如何排遣,是飲一杯濁酒,還是灑兩行熱淚?元朝的失意文人,卻飽蘸筆墨書寫一支小令,僅僅二十八字卻成為一篇千古絕唱。
  • 如果馬致遠僅以清麗典雅的散曲,就成為元曲第一人,恐怕不能令人信服。他在元曲的雜劇領域,同樣取得了顯著成就。據史料記載,馬致遠共創作雜劇十五種,傳世七種。這些戲曲,也有鮮明的馬氏風格,成為後人學習的範本、評讚的經典。
  • 關於馬致遠的評贊,最詩意的一段是:「萬花叢里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四方海內皆談羨。戰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這是元末雜劇家賈仲明為他作的輓詞,馬致遠的兩大美稱——馬神仙、曲狀元都是出自這首詞,足見影響力之大。
  •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 三國風雲,百年紛爭,是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它可入詩,吟唱那「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慷慨悲歌;它可入詞,彈奏那「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曠達情懷。它既是明辨博雅的《三國志》,躋身中華二十四正史;它也是盪氣迴腸的《三國演義》,成就明清小說的傳世奇書。
  • 在元曲領域,最有趣的作家組合莫過於「酸甜樂府」。一個喜食酸而號酸齋,一個好甜食而號甜齋,恰巧又都擅長散曲創作,因而後人習慣將二人合稱。多姿多彩的元曲,就這樣增添了幾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古人常用飲食味道評論文學作品,那麼元曲屬於哪一種味道呢?《錄鬼簿》將其比作「蛤蜊味」,形容元曲輕靈活潑、自然不造作的風格。《曲論》則概括為「蒜酪味」,一股辛辣刺鼻而又香甜醇厚的混合風味,瞬間撲面而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