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鄉愿,德之賊也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52185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曰:「鄉愿(1),德之賊(2)也。」(《論語.陽貨第十七》)

【註釋】
(1) 鄉愿:愿,音「院」,忠厚、謹慎。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區分善惡、好壞、是非的人。也就是鄉人鄙俗中,同流合污以媚於世,而被認為忠厚的老好人。孔子認為鄉愿似德非德,而又容易亂德,所以深惡痛絕。
(2) 賊:敗壞。

【語譯】
孔子說:「同流合污以媚於世,而被鄉人認為忠厚,實際上卻不能區分善惡、好壞、是非的老好人,就是敗壞道德的人。」

【研析】

一味地迎合世俗人群的道德水平、人情的願望,成為眾望所歸的好人或模範,這樣獲取名利情的滿足而沒有什麼真正道德修養的人,最是能惑亂有心修養心性者的心志,尤其在道德敗壞的時代,這種所謂的好人、模範,更是十足的鄉愿。因為他們自以為是善的、好的、對的,其實和真正的善的、好的、對的相去甚遠。從道德修養的角度來看,他們渾然不懂道德廉恥、沒有自知之明,會把人群領向何處?真是誤了好多人,使許多人偏離他們人生真正的目的,確切地講,他們是在敗壞道德。

真正有修養的人,是以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不和世俗同流合污,而又能真正善待世人,這才是名符其實的修養心性,而鄉愿卻是欺世盜名、似是而非、表裡不一、言行不一的偽君子,起到的是「以假亂真」、「 魚目混珠」的作用。會不會跟著鄉愿隨波逐流,就像在淘金,不是金子,是沙就會被沖走,在修養心性的路上,對正道不夠堅定、對修心不夠精進,那就容易被迷惑,不辨真偽而誤入歧途。

孔子說:「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論語.陽貨》)意思是說:厭惡以紫色取代紅色,厭惡以淫蕩的樂曲擾亂雅正的音樂,厭惡以能言善辯顛覆國家。可想而知:孔子也厭惡鄉愿這樣的偽君子,君子要完善品德修養,而鄉愿卻在敗壞道德,他們不像壞人那麼明顯易辨,但起到的破壞作用是更巨大的。「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孟子.盡心下》)大意是:鄉愿太尖、滑、賊、溜,我們不容易確切指出他們的弊病要害,所以他們滿身污濁還能堂而皇之,受眾人稱讚為忠信廉潔,渾然不覺自身的問題,自以為是,實質上是背道而行,他們這樣做其實是在賊害道德。

【延伸思考】

1、一些低賤、下流、見不得人的事,在世上發生著,有些人就是能人前一個樣,人後另一個樣,表面是正人君子,背地裡在秘密進行著不可告人的陰謀。鄉愿、偽善者就像是這種類似「雙重人格」的特徵,好比一會兒做著好事,一會兒卻在做著更大的壞事,這麼極端、失控、變異、無法統一自主的精神意識,就算哪方面心性修養再好,恐怕也很難找到真正的自己,因為意識中有個巨賊。

想想看:如果人都有善良本性的一面和在人世間受到污染的一面,人是不是也可能一會兒表現善,一會兒表現惡呢?如果被污染的一面太強大,是不是容易成為鄉愿或壞人呢?修養心性是不是要去除污染的一面,主宰自己,返本歸真呢?

2、逃避問題、掩蓋執著、顧慮面子等,是常見的心性問題,養成習慣,久而久之容易變成粉飾、妥協、自我感覺良好,最後發展成八面玲瓏、人人好。

想想看:所謂的逃避、掩蓋、顧慮、粉飾、妥協、人人好等,對於返本歸真、心性修養有利還是不利?如果不利,那這些想法是不是變異的?是不是執著心、邪惡、變異生命等發出的偽善、似是而非的訊息?它們干擾我們大腦的目的是不是就是為了不被清除掉?世上偽善、鄉愿是不是也像這樣頑強而又很迷惑人呢?

【閱讀資料】

偽善—裝扮成善良的邪惡

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善,一種是真善,一種是偽善。

從表面上人們很難看出這兩者有什麼不同,有時候,偽善甚至比真善顯得更善,更能打動人。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真善不含功利目的,不是施善者達到目的的手段,它發自於善良的本性,是在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而且以尊重對方的意願為前提,因此就算不被對方理解和接受也不會有所改變。

偽善則不然,它不是發自於人善良的本性,是有意裝給人看的,不是真的為別人好,而是試圖以善意善行來迷惑和矇騙人,讓人上當,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說穿了,偽善者把善意的表現當成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工具,一種表演,是典型的笑裡藏刀。因此,一旦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偽善者的善意就會蕩然無存,煙消雲散,變換成另一副嘴臉,不但善意全無,甚至充滿殺氣,其實這才是偽善者的真實面目,先前的善只不過是在展現其偽裝技術。人們所說的「披著羊皮的狼」,指的就是這種人。

說穿了,偽善者就是裝扮成善良的邪惡,具有顯而易見的邪惡所沒有的欺騙性,所以偽善者對人類的危害往往比顯而易見的邪惡更大。

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人類在偏離正道的邪狂路上,也積累了不少的黑暗和窮凶極惡的經驗伎倆,歷史上種種邪惡勢力往往有兩副截然不同的嘴臉,一副是赤裸裸暴虐的邪惡,一副則是充滿虛假溫情的偽善。他們用盡一切奸險狡詐的邪勁邪招,目的都是為了殘害忠良,剷除異己,因為自古以來,邪不勝正,邪惡最怕正的一切,因此,只要邪惡不消失,邪惡就是要變換著嘴臉,像小丑一般,迫害著善良的人。

善良的人們為何要放任邪惡在那裡張狂呢?善良的人們為何要被他們的偽善所迷惑呢?善良的人們為何要將邪惡小丑們的表演當真呢?善良的人們為何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呢?善良的人們有心向善的話,是不是要清醒地護守著善良的本性呢?那麼從方方面面,感官、訊息、言行和思想念頭,是不是都應該不再認同邪惡和偽善呢?是不是應該否定和斷絕它們的一切邪惡呢?那麼那些不好的一切,就是我們以前曾經受騙於它們的一切,就當作是執著捨去、了斷了吧!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戰國時代,有一次楚頃襄王到蘭台去遊玩,宋玉、景差兩位有名的辭賦家陪侍在側。這時有一陣風吹來,頃襄王情不不禁敞開衣襟,讚歎地說:「這風真是涼快,是我和百姓一起共享的吧?」宋玉不以為然,因為頃襄王近來沉溺享樂,荒廢國政,又聽信小人讒言,放逐他的老師屈原,正想找機會勸諫他,於是借題發揮說:
  • 子路使(1)子羔(2)為費宰(3)。子曰:「賊(4)夫人之子(5)。」子路曰:「有民人(6)焉,有社稷(7)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8)夫佞(9)者。」 (《論語‧先進第十一》)
  • 齋戒沐浴的時候,要穿明潔的衣服,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改變日常生活的居處。
  • 違背自己的良心活著,對古人而言,是生不如死的,與其這樣,還不如隱居,但隱居對於道德修養不高的人也非易事,因為隱居對他而言,並非怡然自得,而是無盡的寂寞和饑寒。而現代人,也可不必隱居,很多人懂得拒看惡質的電視、報紙、電影、書籍等,它亂它自敗,我自清不跟它亂......
  • 孔子說:「我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等的分別。」孔子將禮樂教化向所有人敞開,配合「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學有專精的有孔門四科十哲、七十二賢人,開中國古代私學、平民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 孔子說:「說話大言不慚,那麼要做到也就困難。」
  • 闕裡有個童子,奉命給孔子傳話。有人問孔子:「這是個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和長者一同坐在成人的位子上,又看見他和長輩並行。他不是個求上進的人,只是個急於求成的人。」
  •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了很多,然後才一一記住了學問和道理的嗎?」子貢回答:「是啊,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孔子說:「不是啊。我是以一個至簡至易的根本道理從上到下貫通到萬事萬物的。」
  • 子路問怎樣才是完人。孔子說:「有像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慾,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修飾,就可以算是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當今完人何必得這樣呢?看到錢財利益,能想到道義,面臨危難,能不惜犧牲個人生命,全力以赴,以前的約定和平時答應人家的都能信守不忘,這樣也可以算是個完人了。」
  • 子貢評論人物的優劣長短。孔子說:「賜啊,你這樣做是賢能的嗎?我可沒那個閒工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