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孩子成功方程式的三大祕密(上)

作者:周道男、李瓊珠、周佳敏
font print 人氣: 60
【字號】    
   標籤: tags:

要有效執行孩子成功方程式,家長必須從孩子幼時就開始施行「身教」,並依孩子生命成熟度施行有效「管教」,才能將成功特質烙印在孩子的心靈。孩子藉由「內化」這些特質,進而找到奮發向上的力量。

從上一章我們得知,好成績不能保障未來的成功。唯有細心培養孩子的成功特質,才能確保孩子的未來。

可是有些家長無奈地說:「我很認真培養孩子成功的特質,我告訴他要讀書上進,也告訴他不要和別人打架,好好跟其他小朋友相處,可是孩子總是不聽話。」為什麼我們想要灌注到孩子身上的特質,他們沒辦法吸收?為什麼方程式的樞紐f()沒辦法運作?到底是哪裡出了錯?

這樣的孩子,怎麼敎?
以下三個案例,你或許覺得似曾相識:

案例一:愛看電視的小明
小明的媽媽向兒童心理諮商師抱怨:「小明總是不聽話,愛看電視。我好言相勸,他依然故我。我用買玩具的方式利誘他,他維持不到一個禮拜又故態復萌。後來我受不了痛打他一頓,他就背著我偷偷看。我真的拿他沒辦法。為什麼小明這麼喜歡看電視?難道真的沒有辦法改變他嗎?」

案例二:自我中心的小英
小英的爸爸十分不解地向兒童心理諮商師說:「我跟我老婆都是研究所畢業,也算得上是菁英分子,我們一向待人謙和,為什麼我的孩子完全不管其他人的想法,想什麼就要什麼,完全沒有商量餘地?這樣的小孩要怎麼教?」

案例三:聽話的芊芊VS.不聽話的婷婷
芊芊的房間常常很亂,媽媽看到了問芊芊:「芊芊總是喜歡到媽咪的房間玩,會不會覺得媽咪的房間很乾淨、很舒服?」

芊芊大聲地說:「是!」媽媽接著說:「那媽媽教妳怎麼整理房間,芊芊的房間就可以保持乾淨了,好嗎?」芊芊很高興地說好。

可是婷婷媽媽的運氣就沒這麼好,她要婷婷把房間整理好,婷婷卻冷冷地回答:「這不會亂啊!哪裡亂?我是亂中有序。」

這三個案例提供一個起點,讓我們去探索如何「啟動」孩子的成功方程式,一步步協助他們邁向成功的未來。

成功祕密一:想改變孩子,得先改變自己

讓我們先從愛看電視的小明這個案例談起。為什麼小明這麼愛看電視呢?經過心理諮商師詳細了解後,發現與小明同住的奶奶很喜歡看電視,小明幼時,奶奶就一直讓小明看電視;小明的爸媽每天工作回家後疲憊不堪,也常藉由看電視消除疲勞。他們看電視時,就要求小學三年級的小明在房間裡做功課。小明受不了電視的誘惑,根本無法專心做功課,一直想離開房間和大人一起看電視。

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鄭石岩教授在書中提過,許多生活適應有問題的孩子,總可以追溯到身教殘留的不利因素。

家長以言教教導孩子,卻不知道孩子幼小的心智所蘊含的力量十分真誠,當年幼的孩子像海綿般吸收環境的典範時,不是依據大人所說的話,而是跟著大人的所作所為去做。

大人試圖用說的、用罵的去改造孩子,孩子的心智雖然幼小,卻沒辦法受欺騙,他看到的是你的行為,感受到的是你心靈的模式,他不管你說些什麼,他的心智逕自朝你為他樹立的典範走。這就是為什麼小明無法克制看電視的欲望。

身教的證明不勝枚舉。國外心理學研究發現(Eron, 1987),以嚴厲手段懲罰孩子,孩子長大後暴力傾向較其他孩子嚴重。這說明了以暴制暴,結果還是不好的。因為孩子在被懲罰的過程中,遭到暴力相向,感受到嚴苛心靈的氛圍,以後待人處世,也會不自覺以同樣嚴苛的心態面對,造成嚴重的暴力傾向。因為那是大人對待他的方式,也是他習得解決問題的因應模式。

現在許多家長對孩子都還滿和藹可親的,不致過於嚴苛。但是按身教理論推論,如果想知道你的孩子長大後有多成功,可以參照一下自己目前的成功度;你若想知道孩子未來具有多少成功特質,只要看看自己具備多少成功特質就知道了。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講的不只是先天遺傳,更重要的是後天身教的影響。

像小明這個案例,在他做功課時,父母就該關掉電視,陪在小明身邊看書;假日也可以帶小明到書店買些他有興趣的書,全家一起討論。這樣小明可以逐漸培養對書本的興趣,慢慢不依賴電視得到樂趣。如果父母堅持看電視是自己的權利,那麼小明長大後,下班時間八九不離十是在看電視,而不是用心教導孩子,也不是努力上進。這樣對他好嗎?

我就是這麼做的。孩子就讀國小時,我不以師大衛生教育系畢業為滿足,還利用暑假到高師大進修心理輔導諮商的研究所課程。與此同時,我購買了成語故事的書籍,要孩子趁暑假有空時,一天手抄一篇三到五百字的成語故事。當時她們年紀雖小,也能感受到爸爸努力上進的心,每天在家裡乖乖地抄寫故事,奠定良好的文學基礎,今天我和孩子才有這個機會一起出書,和大家分享我們的經驗。

我的三個孩子人際關係不錯,和我的身教也有密切關係。我在任職的國中極力推行「仁愛工作」,帶領其他國中老師及有心的學生走入貧困社區,幫助窮人家的孩子升學,給老人希望,給身障朋友溫暖。所以我的孩子自幼就懂得對身邊的朋友付出,功課不好的同學向她們請益時,她們都會耐心跟對方解釋。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人緣會不好呢?

出了社會,人際關係跟職場成功有密切關聯,所以,為了孩子好,改變自己吧!讓孩子有個學習與模仿的典範,這也是解救小明沉迷電視的唯一答案。(待續)

─ ─摘自:《10歲前,定終生:長大後,最感謝父母教我的7件事》野人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些家長還是會擔心孩子的課業,堅信會讀書便等於成功的傳統價值。不然為什麼我們老祖先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還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然而,孩子的成功方程式果真只有讀書這一條嗎?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