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非蟲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我極反對大人把孩子說成「懶惰蟲」!

這是個大侮辱哇!我們明明是人,為什麼硬要把我們說成蟲呢?更何況我們哪有偷懶,有時候只是在「沈思」而已!沈思你懂嗎?就是在想很多東西,為什麼會是那樣?為什麼會是這樣?

請切記!那不叫做懶。

像我家隔壁,就有這一號人物,他的媽媽叫他「懶惰蟲」,家中的事老是不幫忙,成天遊手好閒的,即使幫了一點小忙,也很不甘願。

他的媽媽絕對忘了,他的兒子只有六歲。心理學家說,六歲的小孩,是不可能那麼勤快的,要不然他就不叫「小孩」,而應改稱「大人」了。

她也忘了,小孩做事哪有可乾淨俐落,否則他的名字應該改成「妖怪」。

她真的忘了,責罰、恐嚇、數落、否定、毆打孩子,並無法使孩子變得更積極、更勤勞;相反的,只會令他更灰心喪志而已。於是,這個原本不是「懶惰蟲」的小哥哥,終於搖身變為「懶惰蟲」。

所幸他有一位非常懂兒童心理學的老師,他捨棄了「鞭笞」的模式,改用一種「同理」、「讚美」的方式,他知道小哥哥非常有求知的精神,於是他和小哥哥商量一塊種花。

那一天下午,他帶著小哥哥到假日花市挑花,最後他們挑上了牽牛花。

老師告訴小哥哥說,牽牛的種子要在比較「冷」的天氣下才會萌芽,所以最好放在冰箱二、三天,等它萌芽之後,再拿出來栽種。這些日子,小哥哥老是聚精會神的觀察種子在冰箱中的變化,在幼稚園的一天當中,他有可能會打開冰箱十來次。第三天的早晨,他打開冰箱一看,牽牛花終於萌芽。

小哥哥以發現寶藏的姿勢,跑去告訴老師。老師也回以了解的笑容。他們合力將二十幾顆種子,一一的植入後花園的泥土中。

老師告訴他,植物最需要的兩種養分是水和肥料。定期施肥與每天加水的植物,多半可以長得很好,並且說,現在這些牽牛花,已屬於小哥哥的了:「你就像花的父母,你必須提供給它應有的一切一切。」

小哥哥記下了老師的叮嚀,他除了每天記錄下牽牛花的生長實況之外,還讀了一些童話版的「植物叢書」呢!別誤會,並非嚴謹的學術報告,而是小哥哥以自己的想法記下的東西罷了,有時候一條線就代表花長了一公分,有時候一個圈圈,就象徵泥土該施肥了,總之,他非常用心就是了。

這件事讓我非常感動。顯然老師把小哥哥當「人」看待,他相信任何一個像我或比我再大一點的小孩,都值得尊重。只要方法恰當,我們還是滿容易教養的。

我曾聽很多父母「埋怨」親職教育,大力提倡「做孩子心理學家」的理論。他們一致認定,孩子也該替他們想想,教養絕不只是父母的事。

這點我就不太贊同,試想,我們都只是小孩呀!對世界還有太多太多的不解,如果連父母都不願給我們全「心」的照顧,全「人」的培養,全「意」的啟發,我們哪有機會從「小人」過渡為「大人」。

「比馬龍定律」你該聽過吧!意思是說,你用什麼眼光看待小孩,他們就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懶惰蟲的稱號,意謂著你期盼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懶惰寶寶!

是這樣嗎?但願不是!

摘自:游乾桂所著《寶貝在說話》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一陣子我發現我兒子,常會不由自主的恐慌、焦急與悲傷,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就是不說,或是支吾其辭。
  • 經過我的明查暗訪,終於發現一個天大的消息,他們居然想把我送去「兒童心理診所」咧!我真的不明白自己招誰惹誰了,居然淪落到爸媽「密謀」陷害我。你有所不知啊!兒童心理診所可是挺嚇人的哩!他們雖然沒帶針筒,也沒有苦得要命的「良藥」,但卻時常口蜜腹劍的告訴家長,孩子是「好動兒」、「自閉症」、「學習障礙」、「智能不足」或「破壞狂者」。
  • 以我爸媽來說,就是這種現代父母的典型族群,他們回來的第一句話,是:「吃飯了沒?」第二句話則是:「功課寫了沒?」第三句話多半是:「電視關掉,早點休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爸媽回家的「三句箴言」,我已經可以倒背如流。有時候,我真的在想,他們莫非不知道應該了解我內心深處嗎?還是找不出一個好方法?

  • 城市人,尤其當慣了朝九晚五,看電視,讀報紙,罵小孩的都市「心情流浪漢」,或已遺忘了水聲是怎麼彈奏的,潺潺的、淙淙、涓涓還是絲絲如幻;幽靜悄然,還是萬馬奔騰,或是轟轟作響。
  • 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旅行是孩子最佳的「智慧產」,我們可以把自己欣賞到的一切,轉化成一切與自己有關的生命。
  • 英國詩人米耳頓曾說:「寂寞有時是一種最好的社會,短暫的退隱可以激發出更甜蜜的回返」,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但那是對成熟的大人而言,對小孩孩來說,寂寞卻是一頭足以吞噬他們心靈的怪物。
  • 你相信小孩子也能來一場流利的演說嗎?我爸爸有個朋友叫林大利的,是不可能相信這句話的,每次他到我們家總會數落他們家的林小龍是如何的笨嘴笨舌,一句話也不會講,說到生氣處,還會露出那副想把人生吞活剝的嚇人模樣。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