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一)立志於道義理為主

三新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訓曰:子曰:「志於道1。」夫志者,心之用也。性無不善,故心無不正。而其用則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縱之聖2,猶必十五而志於學。蓋志為 進德之基,昔聖昔賢莫不發軔乎此3。志之所趨,無遠弗屆4;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志於道,則義理為之主5,而物慾不能移,由是而據於德,而依於仁而游於藝 6,自不失其先後之序、輕重之倫7,本末兼該8,內外交養9,涵泳從容紒紛獵(10),不自知其入於聖賢之域矣。

【註解】
1「子曰」句:見《論語•述而》。志:志向,立志。
2夫子:孔子。天縱:意為上天所賜。
3發軔: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前進。比喻新事物或某種局面開始出現。軔,剎車木。行車必先去軔,故稱「發韌」 。
4屆:至,到。
5義理:經義名理。宋以後稱理學為義理之學,簡稱為義理。
6游於藝:即遊藝。《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游於藝。」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游於藝,言置身於六藝的活動,後來泛指學術修養。
7倫:道理,次序。
8本末:指主次、先後。 兼該:包括兩方面或兩方面以上。
9交: 交互。養:陶冶,修養。
(10)涵泳從容紒紛獵: 品味陶冶。

【語譯】

孔子說:「立志於修道。」所謂「志」, 就是心的功用。人性沒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沒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則有正和不正之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清楚。 孔聖人有著天賦絕頂的聖明,尚且在十五歲時就立志於學。 這大概因為「志」是提升道德修養的起點之故吧,昔日的聖賢修道無不是從「志」開始的。無論多遠,沒有「志」達不到的:無論多堅,沒有「志」攻不破的。

立志於修道,首先必須以義理作為根本,這樣物慾就改變不了修道者堅定的志向。在此基礎上再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活動, 自然不會失掉修道的先後輕重的次序,使道德之本和才藝之末都能得以照應,內心、外事交互得以陶冶,從容不迫的去品味熏陶,這樣自然就會不知不覺的進入了聖賢的境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康熙治國六十年,建樹甚多,其創業、守成之功績舉世公認。 康熙曾對諸官說:「朕經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對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視怠慢。天未亮即起來,親自檢查督促課業,東宮太子及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誦經書,至於日偏西時,還令其習字、習射,復講至於深夜。自春開始,直到歲末,沒有曠日。」
  • 儒家特別強調寬恕,我們都喜歡有肚量的人。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別人也是在方便自己,為自己開闢更廣闊的空間。然而,貴為天子的人,四海之內莫非王土,天子的空間可謂最廣了,還唸唸不敢忘懷寬恕之道,這就是需要深思了。

  • 訓曰:如朕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從。即如吃煙一節,雖不甚關係,然火燭之起多由此,故朕時時禁止。然朕非不會吃煙,幼時在養母家,頗善於吃煙。今禁人而己用之,將何以服之?因而永不用也。

  • 訓日:凡人孰能無過?但人有過,多不自任為過。朕則不然。於閒言中偶有遺忘而誤怪他人者,必自任其過,而曰:「此朕之誤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

  • 康熙庭訓說道:為人處世,應當常存喜悅安詳之氣。內心喜悅安詳周圍的景象自然吉祥美好。究其原因,喜悅就容易產生善念;忿怒就容易產生惡念,所以古話說道:「人只要一產生善念,即使還沒有付諸行動,吉樣之神就已經跟上他了,一產生惡念,即使還沒有行惡,凶邪之神就已經跟上他了。」這的確是至理名言啊。
  • 訓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綏之福祿以善報之1。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惡念不除,即持念珠2,何益?
  • 訓曰:人惟一心,起為念慮。念慮之正與不正,只在頃刻之間。若一念不正頃刻而知之,即從而正之,自不至離道之遠。《書》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 聖,」一念之微,靜以存之,動則察之,必使俯仰無愧,方是實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於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 訓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為持齋,豈知古人之齋必與戒並行。《易•系辭》曰:「齋戒以神明其德。」所謂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也。所謂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無一日不齋,無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齋,己與古人有間。然持齋固為善事,可以感發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