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王戎智辨道邊苦李

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884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王戎(1)七歲,嘗與諸小兒游(2),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3)。諸兒競走(4)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5)。(出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註釋】
(1)王戎:字浚沖,晉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縣)人。為「竹林七賢」之一,但為人貪財慕勢。曾因平吳有功,進爵安豐縣侯,故稱王安豐。後官至司徒、尚書令。
(2)游:遊戲。
(3)多子折枝:子:果實;折枝:壓彎樹枝。
(4)競走:爭相奔跑。
(5)信然:果真如此。

【語譯參考】
王戎七歲時,曾經有一次與一群小孩在一起玩遊戲,看到路邊的李樹果實纍纍,壓彎了樹枝。那群小孩爭相跑去摘,只有王戎站著不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李樹長在道路旁還能有這麼多的果實,可見這李子一定是苦的。」採來一嘗,果真如此。

【研析】

這則故事是描述王戎小時候,就和一般的小孩不一樣,他有過人的推理能力及判斷力,看見路邊李樹結了許多的果實,其他的小孩都爭相跑去摘,唯獨王戎不為所動。王戎的推理是,因為它就長在路邊,非常容易採摘,如果果實是好吃的,早就應該被人採完了;果實之所以還能有這麼多,而沒人采,就是因為它是苦的。而事後也證明了王戎的推論是正確的。

王戎在七歲時,就表現出不同於常人的生活經驗,有獨立的思考精神,不會人云亦云,實在是相當的不容易。

【延伸思考】
1、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應該都必須先想清楚,尤其是在面臨一些重大的抉擇,更應該要審慎,在評估利弊後,按部就班去做,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請分享你有做到三思而後行的成功例子,或沒有做到而失敗例子。

2、僅憑外觀即驟然做決定,很容易讓人做出錯誤的判斷。獨立的思考能力,可以讓人不受外在的現象所迷,而能進一步的探討事理,做出正確的判斷。你覺得獨立的思考能力應該如何從小培養,又必須具備哪些重要的中心思想?

【參考書目】
1、《新譯世說新語》 (三民書局,1996年)
2、《世說新語》(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說:「行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願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 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捲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來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
  • 雖有天下易生(1)之物也, 一日暴(2)之,十日寒(3)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篇》)
  • 顏斶是戰國時代齊國的一位賢士,他為人淡泊名利,不但博學多聞,品德高尚,他的起居生活更是簡樸。

  • 鄭玄(1)欲注《春秋傳》(2),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3)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4);聽君向言(5),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6)。(《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 霍諝,東漢人,從小就顯露不凡的才氣,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十五歲那年,有人誣告他的舅舅宋光,說他擅自更改皇帝的詔書,於是被捕入獄,在牢中遭到嚴厲的審問拷打。
  • 在晉朝時,江南有一位博學多才且擅於雄辯的名士,名叫夏統。有一次,他到京師辦事,當時有個太尉賈充,早已聽說夏統是很有學問的人,不僅很賞識他,還想要籠絡夏統,藉以壯大自己的勢力,於是就親自去拜訪夏統。
  •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1),膚受之愬(2),不行(3)焉,可謂明(4)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5)也已矣。」 (《論語·顏淵第十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