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接受正面暗示 問話有技巧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1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4年1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很多家長都喜歡利用接孩子的這段時間和孩子交流,這樣既能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又增加了雙方的溝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達能力。但家長應注意自己的提問方式,多用正面提問,讓孩子接受正面暗示。

下學了,石小龍蹦蹦跳跳地從學校出來,奶奶馬上接過沉重的書包背在自己身上,拉著小龍的手關心地問:「今天在學校怎麼樣?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呀?」小龍本來歡快的臉馬上變成「苦瓜」,然後有點憤憤地說:「今天中午吃飯,我看同桌玲玲帶了很多好吃的菜,跟她要,她不肯給。真小氣!以後我有好東西也不給她。」……

家長這樣的提問是擔心孩子在學校受委屈。專家認為,這樣的溝通方式太「負面」。暗示孩子在學校會被欺負,不快樂。這樣孩子潛移默化地就會有「被欺負」的意識。專家認為,父母每天接孩子回家時,是孩子思維最活躍、最興奮的階段,也是親子溝通、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但要注意提問的方式。

一天依依的媽媽問剛從幼兒園回來的依依:「你今天在幼兒園有沒有幫老師做事啊?」依依愣住了,好半天才回答了一句:「沒有。」媽媽沒有說甚麼。第二天,媽媽又一次這樣問她,這回依依沒有遲疑,直接回答:「沒有。」第三天,當媽媽又把同樣的問題提出來時,依依似乎早有準備:「幫了,我今天幫老師收玩具了。」媽媽表揚了她。此後,依依特別喜歡在班上幫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做事,老師經常表揚她能幹,依依也因此覺得特別開心,從幫助別人中得到了很多樂趣。

這樣的對話,讓孩子有「幫助別人會讓媽媽開心」的暗示。所以孩子會朝這方面努力。依依媽媽正面的暗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位父親在談及對女兒的教育時表示,自己從來沒有輔導過孩子功課甚麼的,每天回來也只是跟女兒聊十分鐘,四個問題,就完成了他一天的家庭教育。

1、學校有甚麼好事發生嗎?

這個問題可以瞭解孩子心中哪些是他認為的好和不好,窺探孩子的價值觀。在孩子回答時,家長不要急於給予是非評價,而是注意傾聽,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

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明辨是非的能力,父母通過這個問題來瞭解孩子是如何界定是非好壞的。也可在討論中傳達對事件的正確看法,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使其價值觀更加成熟和穩定。

2.今天你有甚麼好的表現?

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暗示,即「你在學校有很好的表現,能告訴爸爸媽媽是甚麼嗎?」這讓孩子有意識地每天都要好好學習,好好表現。

家長不要小看了這個問題的威力,它的激勵作用能使孩子每天都自覺地去表現得更好。讓孩子每天都感受到努力實現目標的成功感。這樣的孩子會通過自我激勵,變得對人生更積極樂觀。

3.今天有甚麼好收穫嗎?

孩子每天在學校不僅學到新的知識,而且在生活上也會有一定的收穫。這個問題可以讓孩子回憶一天學到的新知識。這時候無論孩子學到的新知識家長覺得多麼「幼稚」,也一定要認真傾聽,給予一定的稱讚和鼓勵。這樣不僅讓孩子加強對知識的記憶,而且讓他對這些知識產生興趣——因為父母愛聽。

另外,孩子在學校裡可能還有一些知識以外的收穫,例如今天又交到了新朋友,或者今天他鼓起勇氣上台表演詩歌朗誦……。家長適時的引導和鼓勵將會成為塑造孩子性格的良好推動力。

培養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在和別人的交往中學會了體諒和包容、學會與人的溝通交往能力、培養孩子的自信、見到老師、同學需要幫助時,主動伸出援手,獲得老師讚揚等等,這一點一滴都將成為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重要部份。

4.有甚麼需要父母幫助的嗎?

這個問話其實隱藏的作用很大,首先,這是父母主動關心孩子的表現。孩子會認為父母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沒有需要幫忙的,也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注。當孩子遇到難解的困難時,他們自然地就會向父母訴說。

另外,父母主動提出幫助,其實也是要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責任。對於孩子提出的困難,如果是孩子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父母就應該適當地引導孩子,讓他認識到這是孩子自己的責任,他完全有能力去解決他,不要讓孩子有過分依賴和推卸責任的心思。如果這個問題確實是孩子難以自己解決的,那麼家長也應該和孩子商量一下可以如何解決,怎麼處理這個問題,這樣也就能夠引導培養一下孩子解決困難的思維方式,鍛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常鼓勵、表揚孩子,向他傳遞正能量,會讓孩子體會到父母非物質的愛,給孩子成長的精神動力。**

責任編輯:李曉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 如果孩子已具備自我調節力,那麼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培養自我調節學習的能力。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包括自己制定學習目標、有效的學習計畫與實踐後的自我評價。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達成目標,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