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 成就孩子的未來(十)

建立規矩意識,從孩子出生開始!(下)
font print 人氣: 65
【字號】    
   標籤: tags: ,

作者: 王濤

建立規矩的前提是,能和孩子溝通
─ ─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

如此看來,兩歲建立規矩也太晚了。有句古諺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意思是調教媳婦要從媳婦剛嫁進門開始,教育孩子要從嬰孩時做起。但是「嬰孩」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零到兩歲左右都可以稱為嬰孩。

《漢書.賈誼傳》的說法較明確:「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赤子」的原意是指:剛出生的孩子。

「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建立孩子的規矩意識」?最符合現代科學解釋的是顏之推。《顏氏家訓》說:「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

顏之推提出「嬰稚」時期就可以建立規矩,而且進一步解釋因為孩子已經可以看懂父母臉部的喜怒表情,這樣就可以透過溝通,教導孩子「使為則為,使止則止」。

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建立規矩的前提是能和孩子溝通。但是顏之推所說的「嬰稚」是多大?雖然顏之推提出一個很好的觀點,但是嬰兒「知人喜怒」的年齡確實很難界定,只能仰賴自己的觀察和經驗做決定。心理學家發現,初生的嬰兒可以用微弱視力看到父母的臉部表情,並且有意識地模仿。到了三個月,嬰兒就能辨別微笑(喜)和皺眉(怒)的表情。

根據顏之推的理論和現代心理學研究,三個月就要開始建立規矩。但是我認為應該從孩子出生開始。

看著新生兒朦朧的眼神,你或許會不解地問:孩子除了「吃和睡」什麼都不懂,怎麼建立規矩?

這樣的說法大有問題。首先,新生兒不如想像中那麼無能(譬如,剛出生的孩子就可以認得母親的臉和聲音),當然嬰兒的表達能力有限,理論上只是我們不知道孩子懂什麼,而不是他們什麼都不知道;其次,新生兒只知道吃和睡,那麼就應該從嬰兒的「吃和睡」開始建立規範。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能否成功地在嬰兒的吃睡上設定界限、建立規律,關係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會影響到智力和行為發展。

在一項極具權威的兒童智力研究中,心理學家認為那些智力超凡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擁有良好的睡眠規律和睡眠品質。

相反地,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Institution of Mental Health)和其他心理學家也發現,早期兒童的過動症與嬰兒期的睡眠習慣不規律有密切關係。

能否做好人生的第一個規矩,不僅對寶寶的成長很重要,也會影響父母今後為孩子建立規矩的意識和信心。

─ ─摘自:《規矩和愛,成就孩子的未來》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少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我生養的,不是我的是誰的?這樣的觀念,是在占有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思想和情感,雖然會受到父母影響,但是不屬於父母。
  • 教育的核心是處理好規矩和愛的關係。尊重和理性是規矩與愛結合的前提。相反地,如果父母以占有為目的,很容易失去基本的教育理性和教育界限。
  • 目前忽略型的父母正急劇增加,最典型的是父母離家工作,孩子留在家中,這種現象逐年遞增。由於這些孩子缺乏規矩又缺乏愛,心理發展不健全,出現厭世自閉、反社會人格、空虛、自卑、膽怯、沒有精神寄託等現象,最重要的是缺乏愛。這些孩子不懂什麼是愛,更不知道什麼是敬畏,最後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極端地不尊重。
  • 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時,要理性地給予肯定,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孩子的行為反覆,是在考驗你設立規矩的界限是否堅定。父母第一次認真地立下規矩,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很多父母常捨不得孩子受罰,這是讓孩子失去對規矩的敬畏。例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些家長每次看到孩子認錯,就開心地誇獎起孩子,根本沒想到還需要處罰。孩子可以認錯值得肯定,但不代表可以不處罰。
  • 打小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傳統家庭中的家法,目的是要孩子每看到一次就受一次警惕,受一次震懾,直到內心產生一根無形的杖而實現自律。
  • 中文的「家法」一詞明確地表達「杖」是象徵規矩、象徵著法。父母用杖而不是用手打孩子,是要傳達兩方面的重要訊息。首先,是規矩要打你,而不是父母要打你,你挨打是因為觸犯了規矩。
  • 我對體罰的觀點非常明確,孩子可以打,也應該打。但是對父母來說,有幾項要求。
  •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能否成功地在嬰兒的吃睡上設定界限、建立規律,關係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會影響智力和行為發展。能否做好人生的第一個規矩,不僅對寶寶的成長很重要,也會影響父母今後為孩子建立規矩的意識和信心。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