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里仁爲美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

【原文】
子曰:「里仁爲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論語•里仁第四》)

【注釋】
(1) 里仁爲美:里,居住,作動詞用。美是善。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 處:居住。
(3) 焉得知:焉是副詞,作怎麽解。知通智。

【語譯】
孔子說:「一個鄉村或社區應該具有淳樸、忠厚、仁德的風氣才算美好,如果選擇居家住所,不曉得去選擇風氣淳樸善良,有仁德的地方,怎麽能算得上有智慧呢?」

【評析】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 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孔子本章是教世人必須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

【延伸思考】
同儕團體對我們的影響甚爲深遠,你將以哪些要素作爲擇友的優先考量?爲什麽?
你對居住社區滿意嗎?如果不太滿意,將如何做才能降低不良的影響?
你覺得環境教育對一個人的哪些方面有影響?

* * *

【說故事時間】

孟母三遷

孟子3歲時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家門口經過。孟子就模仿送葬隊伍哭啼的樣子。孟母對兒子這樣的玩耍很生氣,認爲不利於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裡。

到了城裡,他家處於鬧市中,殺猪聲、叫賣聲終日不斷,孟子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游戲。

孟母覺得這個地方也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學宮對面居住。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一天,孟子因不用功讀書而逃學回家。孟母立刻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剪斷了,幷且對孟子說:「求學的道理,就和我織布的道理一樣,要一絲一絲的織上去,才能織成一塊有用的布。你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成就。像你這樣不用功,怎麽能够成就大業呢?」

孟母因爲很注重小孩的幼年教育,所以才會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因爲不良環境的影響,在行爲上有了偏差。爲了讓幼年的孟子能將心思放在學業上,曾經搬了三次家,留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個有益的教育故事。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荀子•勸學篇》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可見「內省」的重要。以最務實的的方法,針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加以檢討反省,精益求精。透過這樣日積月累的努力,才能一步一脚印地達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 子曰:“三人行(1),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林放(1)問禮之本(2)。子曰:“大哉(3)問!禮,與其奢(4)也,寧儉(5)。喪與其易(6)也,寧戚(7)。”(論語•八佾第三)
  • 子曰:「伯夷叔齊[1]不念舊惡[2],怨是用希[3]。」(《論語•公冶長第五》)
  • 意、必、固、我,都是私心。讓人只求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管是否傷害了他人,損德造業。私心越重造業越多,這個生命便要從高層的境界不斷的往下掉。所以,對於要達到更高層人生境界的人來說,是必須要去掉它的。
  •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論語•學而一》)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 蔣慧云的小書包
    這詩是王維的一次美好的夜遊經驗,我們一起來領略詩人的那個夜晚。然而,如果那晚我們跟著王維一起去夜遊的話,也能有一樣的經歷嗎?
  • 蔣慧云的小書包
    「砰砰砰!砰砰砰!」有人把曾家的大門敲的又急又猛。曾母一邊說:「來了,是誰呀?」一邊起身開門。可門都還沒開呢,門外的人就上氣不接下氣的說:「老太太,我是鄰居張三啊。我剛才,在外頭聽說了,您的兒子,曾參殺人啦!」
  • 闊少爺帶著馬鞭,得意洋洋的走了。他騎著馬,不時就揮揮馬鞭,還一邊對人炫耀:「我這根馬鞭哪,值五萬塊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