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孩子何必掉眼淚(2)

第一招:你希望你的孩子扮演什麼角色(上)
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莎士比亞曾在其名劇「皆大歡喜」(As You Like)中,闡釋人生如戲,每個男男女女都是演員。事實上,生而為人每天扮演許多角色。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從早晨起床開始:先扮演為人子女的角色;到了學校,又扮演學生及朋友的角色;課堂上,他可以扮演班長、小老師、排長……等角色;在員工消費合作社購物時,他所扮演是顧客的角色;放學後,可能又扮演送報生的角色。

角色可分為天生角色、成就角色及歸附角色三種。性別角色及種族角色是天生的,國籍角色是天生的,也可以是歸附的。天生的角色係與生俱來、無法改變,不是本文關心的主題。成就角色是自身努力賺來的,例如「博士」「教師」「律師」……等角色,是自己努力賺取的。個人對其成就角色基本上是喜悅的、心甘情願的,本文亦不加以探討。

歸附角色則經由別人強加之於身。「民主戰艦」、「正義使者」等角色是別人歸附的。歸附角色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當一個人被歸附負面的角色時,心情是不愉快的、心不甘情不願的,而且負面角色對當事人會有極大的破壞力。本文將討論的重點是放在歸附角色上。

人生社會化的歷程就是角色學習的歷程。「角色」一詞,通常是指一組的行為規範,稱之為角色行為。譬如說:學生的角色行為包括準時上課、依規定寫作業、參與學校各種集會。透過楷模(role model)的示範作用,個人學會某一角色應做與不一做的行為(role behavior),此時稱之為角色學習(role learning)。

當角色學習完成後,個人需預作角色扮演(role playing),以便未來能順利演出。個人演出某一角色行為時,稱之追角色踐履(role enacting)。角色行為有的很清楚界定,有的卻隱誨不明。清楚的角色行為容易被角色扮演者所踐。設若個人扮演出某一角色,時日一久,便容易養成某一角色人格(role character)。例如:扮演商人角色久了,便會有一身銅臭味了。當行政人員久了,便有一股官僚習氣。

從上述人生社會化的過程可知,歸附角色對一個人是很可怕的。因為當一個人被歸附某種角色開始,他便會努力學習該角色行為,賣力演出,並養成了人格角色,從此一輩子拋棄不掉該角色。

角色可分為積極角色及消極角色,或稱之為正面角色及負面角色。例如一個孩子若被歸附「放牛」、「神經病」、「呆瓜」、「阿達」、「小偷」、「沒用」、「壞蛋」、「流氓」、「小太保」等負面角色,它便會如影隨身,陰魂不散地影響他的一生。反之,被歸納積極的角色,如「好人好事代表」、「菩薩心腸」、「體諒的丈夫」、「模範生」、「乖寶寶」、「傑出工程師」、「華陀再世」、「優良教師」,都會鼓勵他積極演出。

許多父母愛子心切,但教養不得其法。在親友面前指責孩子的不是,其用意是:希望用此方法激勵子女改過遷善。事實上,此種方法常事與願違,孩子在眾人面前,被截上「壞孩子」的標記。心理學上還有一概念叫做「自我觀念」,他代表一個人對自身的看法和評價。

活在這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其所作所為都會與其自我觀念一致。在親戚朋友面前指責孩子的不是,一方面是歸附壞孩子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會形成兒童不良的自我觀念,如此一來,要孩子改過向善,實難上加難。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每個父母的共同想法與期望。所以每個父母知道他們懷孕後,就開始注意營養的吸取,避免感冒、吃藥,希望寶寶出生後健壯聰明。可是有些兒童年齡逐漸镸大後,開始出現不聽話、抗爭,甚至各種偏差行為,當初的期望完全落空。教養孩子變成苦差事。許多父母被子女的偏差行為氣得暴跳如雷。父母也把孩子打得哭哭啼啼,自己也傷心掉眼淚。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