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崇德辨惑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51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張問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3),徙義(4),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5)」( 《論語·顏淵第十二》)

【註釋】
(1)崇德:提高道德素養。
(2)辨惑:辨明迷惑、破除迷惑。提高道德素養可以辨明迷惑、破除迷惑。
(3)主忠信:忠誠、信守著主掌一切造化的道理。
(4)徙義:徙,遷移。向義遷移,按義去做。指歸正自己不合道德的思想言行。
(5)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這是《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後兩句。原意為:「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此詩表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子對其丈夫喜新厭舊的憤怒情緒。(註:此二句雖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但不是本文的焦點所在。)

【語譯】
子張問如何提高道德素養、破除迷惑。孔子說:「忠誠、信守著主掌一切造化的道理,歸正自己不合道德的思想言行,這就是提高道德素養。而愛起一個人來,就希望他活得好(不能沒有他),哪一天不合自己的心意了,厭惡起他來了,又恨不得他死去,就這樣一下子既要人家活,一下子又要人家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經》中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研析】

情迷和理智好比黑夜和白天。明理的人看清所在境界一切的原理,當然會依理而行,不會讓自己偏離所在境界的道理的,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很簡單,不會有自己另一套標新立異的想法。情迷的人恰恰相反,對於所在境界的一切都可能產生執著、好惡之情,從中自己產生了二元對立的無理分別,生出種種複雜、怪異的想法,以至於走入極端、黑暗、矛盾中,偏離所在境界的道理,而掉到更低的境界中。

因此情迷的人,對於許多道理總是大惑不解,就像是人在黑暗中看不清週遭環境中的一切。生出一些不必要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好惡等種種情。從情迷返回理智,是一個返本歸真、昇華心性的過程,唯有捨棄種種執著和慾望,忠誠、信守、學習正道,歸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才能活得越來越明白,越來越輕鬆自在。

【延伸思考】
為何提高道德素養可以破除迷惑?當我們困在迷惑中時,應該在具體的問題中想解決的辦法好呢?或者應該想著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比較好呢?

【參考】

迷惑是由於執著和慾望造成的,去掉執著和慾望就是在提高道德素養,就是在從迷惑、黑暗中跳脫出來,學習更高的道理,按照道理衡量、歸正、要求自己達到更高的道德標準,就能去掉執著和慾望,就能破迷而變得理智,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困境、問題。

情迷是失去理智的表現,還會帶來痛苦、危難、毀滅。例如:當你很喜歡享樂的時候,你一定會很厭惡讓你不能享樂的人,因為此時不能享樂已成為很痛苦的事,有多愛就有多恨,有多快樂就有多痛苦,人們往往貪圖那個享樂和美好,卻逃避或不願去面對相應而來的痛苦和醜陋,只願記憶快樂美好時光。

想想看:只承認快樂、美好,這是不是就已經偏離了真實情況?是不是令人迷惑了?逃避、害怕面對、不肯承認痛苦和醜陋,痛苦和醜陋的魔難就能躲開了嗎?人儘管有無數的憂愁、煩惱、擔心和思慮,但有用嗎?一切都是按照道理決定著發生與不發生的,那麼我們為什麼不依照真實、道理、應該的去想去做呢?為何要有那麼多的妄念和這樣那樣的好惡之情呢?

* * *
【閱讀資料】

小議《紅樓夢》

《紅樓夢》是一部巨著,近代更出現了『紅學」的研究熱潮。有人說,作品中塑造了眾多的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也有人認為此書展現了一個家族由盛到衰的過程,這些都只是表面地理解了《紅樓夢》。真正深入下去書中有深奧的修煉內涵。

《紅樓夢》的第一回中,有一些字句幾乎讓人激動得想哭,諸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是呀,人生猶如一場夢,因緣果報決定了生命的一步步辛酸的過程,而人們都在迷中執著追求著自己嚮往的生活,有多少人能夠理解生命真正的意味!

《紅樓夢》的開頭便是一股仙氣逼來:

「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起根由,雖近荒唐,細按則深有趣味。待在下將此來歷註明,方使閱者了然不惑。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哽峰下。誰知此石自經段煉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歎,日夜悲號慚愧。」那塊石頭便編寫了自己流落之鄉,所經歷的閨閣瑣事,名為《石頭記》,也就是《紅樓夢》的全文。

在《紅樓夢》第一回中,繁華的市井中出現一僧、一道,其實是兩位來人間點悟世人的神仙,話說那一僧、一道為了了結「還淚」一案(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絳珠草,而絳珠草修成女體之後要還淚給神瑛侍者,因此引出了《紅樓夢》中人物的因緣聚會,神瑛侍者下世投胎為賈寶玉,絳珠草投胎為林黛玉。)想要到人間度化幾個能夠修煉的凡人,做成一件功德。

滾滾紅塵中,人們各自為生活奔波忙碌著,對他們所哼的歌兒只當是「瘋話而已」。一天,他們碰到了一個叫做「甄士隱」的有緣人(有人將「甄士隱」解讀為「真事隱」,真機不可明講呀!),甄士隱只聽到「好了」、「好了」──道士走到跟前時,士隱聽得十分清楚,道是: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就是著名的《好了歌》,書中的甄士隱聽了此歌後,忽然恍然大悟,對道士說「走罷!」將道士肩上的褡褳搶了過來背著,頭也不回,同瘋道人飄然而去。

古往今來,人們都嚮往過著神仙般的生活,豐衣足食、無憂無慮、榮華富貴,可是呢,人世間的得失是由因緣果報所決定的,因此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們執著的追求著人間所謂的幸福,可是生命卻是短暫又無常,什麼才是永恆的呢?有多少人能夠放下執著呢?又有多少人能夠覺悟呢?《紅樓夢》其實是在勸導人們要看破紅塵,從迷中警醒。世上的東西都是不定的,得到了名、利也只是一時的,人終究一死,錢財再多也帶不走,親情雖好終須別離!唯有修煉能夠得到永恆、得到真正的幸福。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今河北省)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孤竹國國君想立叔齊為太子。他死後叔齊想把王位讓給兄長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麼可以隨便改動呢?」於是逃走了,叔齊覺得自己不應該繼承王位,也逃走了,國人只好推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 村外有口又髒又臭的污泥塘,人們找來一些花木種下去,想把這兒的面貌改變一下。可是這些花木的根部都被污泥粘住,展不開,不但沒栽活,連根都爛掉了。
  • 一天,孔子在家閒坐的時候,對他的兒子孔鯉感歎的說:「君子是不可以不學習的,與人會面不可以不修飾,不修飾儀容就會顯的不整潔,儀容不整潔就顯的對人不尊重,對人不尊重等於失禮,失禮就不能自立於世。那些站在遠處就顯的光彩照人的,是修飾的有整潔儀容的人;與人接近而讓人心中洞明的,是擁有淵博學問的人。」
  • 小孩生下來大腦裡的思想像白紙一般,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小孩變壞了,這是不是也反映社會的問題?在社會亂象中,該如何教小孩多為別人著想、善待別人?該如何教小孩正確看待社會或媒體亂象中的訊息和言行?
  • 「聞」者出名,往往只是追求美名而不懂修心養性;「達」者明理,明白為何要修心養性,講的是名副其實,表裡如一。「達」者還能明辨世人求名求利者、狂妄自大者多,因此會要求自己謙恭待人、修心養性。「聞」者看重的是身外之物,隨波逐流,追求美名、權力地位,這恰恰是不明事理,不「達」。因此,博得虛名的人,往往是那些空有其表、汲汲營營、講究現實的人。
  • 陳太丘(1)與友期行(2),期日中(3),過中不至,太丘捨(4)去,去後乃至。元方(5)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6)在不?(7)」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8)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9)之。元方入門不顧(10)。(出自《世說新語·方正第五》)
  • 新法已經準備就緒,還沒有公佈,恐怕百姓不相信,於是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他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移動。又宣佈說:「能把木頭移動的,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它移動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接著就頒布了新法。
  • 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已經七十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城東門的守門人。魏公子吳忌知道了,前去問候,要送給他一份厚禮。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來修養品德,堅持操守,終究不能因我守城門貧困的緣故,而接受公子的厚禮。」公子於是就大擺酒席,宴飲賓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