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爸爸還不如金魚嗎?

font print 人氣: 57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9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明編譯報導)一天夜晚,英國知名小說家及漫畫家尼爾.蓋曼(Neil Gaimon)的兒子發了一頓脾氣。原由是蓋曼說了些像其他父母親向小孩講的話,如 「時間太晚,該去睡覺了。」小孩抬頭看了看他,緊跟著大怒說:「我希望沒有爸爸,我多麼渴望有……」 然後停下來,想了一會,試著從小腦袋中擠出一項能替代他父親的東西。最後,他終於說:「我希望有條金魚!」

蓋曼有感而發,那次對話催生了一本書,名叫《那天我用爸爸換兩條金魚》。這本書描述了孩子們喜不自禁的冒險,亟欲找尋可以替換爸爸的代替品。故事情節是從他兒子的朋友開始講,然後是朋友的朋友,一直輪流說下去…,他們都覺得「拿爸爸換東西」的遊戲,比爸爸本身還有趣多了!

無論故事中孩子們是否意識到,父親在孩子的生長過程,的確承擔了重要角色。其實,孩子們內心對父親的形象,都存在著尚未填滿的部分,因此,他們有很強的欲望把對爸爸空白部分和外在世界作一連結,同時,這也是孩子了解他到底是誰的人生重要探索。

父親的影響
一個家庭有無父親,根本的差異在哪裡呢?難道爸爸真的那麼重要嗎?過去多數的研究一再證實,不論父親是否與子女同住,對孩子的生命成長歷程,至關重大。美國一項1950年起長期的父親研究得知,孩子若在五歲時有父親陪伴與照顧,長大後比無父的孩子更有同理心與慈悲心。甚至等研究對象到了41歲,他們的人際關係較好,婚姻較為持久而美滿,有自己的孩子,也和朋友有共同娛樂。

而且和父親關係良好的孩子,長大成人後,與他人情感上的互動和社交能力,都呈現正向發展。相反的,若缺乏父親一同成長,不利於孩子的課業學習、缺乏性別認同的對象、也難以正常調適行為、情緒失控,尤其對小男孩更是如此。

不過,究竟要如何才能算是一位好父親呢?光是人出現在孩子面前是遠遠不足的。關鍵是孩子在需要的時刻,父親能提供溫暖和情感上的支持。這種父親較像是「教小孩情感如何成長的父親」(emotion coaching father)。教導孩子情感學習相當複雜,不過,可以簡單從父母傾聽子女的感情做起,把情感傾吐、交流的機會當成維持親密關係的必須要件,並確認孩子們的各種情緒是在正常的表露範疇。

一些學者還發現,一部分孩子覺得爸爸很可怕,另有一些爸爸則表現的相當糟糕。其實,當好爸爸的條件並不困難,不光是單純的出現在他們面前,或是爸爸一定要在某些場合現身,重點是該如何應對和孩子互動,並能發揮效果。當代是美國父親參與教養孩童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好的是,現代父親投入較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壞的是,美國數百萬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喪失了父親在旁陪伴的機會。

以下是5點提示,希望為天下想改善親子關係的父、母親,提供參考:

幫助性爸爸 無益性爸爸
1. 留意孩子隱藏的情緒變化 1. 未注意孩子情緒變化,任其擴大
2. 將情緒看作拉近親情或教導的良機 2. 把負面情緒當作毒藥,並視為親

子關係破裂

3. 確認並同理孩子的情緒,即使孩子有不

當行為

3. 試著導引孩子的負面情緒轉為

正的,或是直接消除它,不願面對

4. 協助小孩分辨當下所感受的情緒 4. 視反省自己是浪費時間或危險

的事

5. 限制小孩偏差行為,或者想辦法解決 5. 制止孩子的負面情緒

結語
最後,學者們也提出兩項重要的提醒。首先,父母親一方對情緒的態度,會深深影響孩子,孩子可能會以相同的方式處理情緒。其次,父母親本身是以身作則,發揮耐心和同理心,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

雖然孩子並不一定知曉父親在他們生命中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孩子都渴望擁有一位充滿愛心、積極參與和負責任的父親,或具有父愛的長者。重點是,想成為好爸爸的人,能夠體認到,心甘情願的投入孩子的生命成長過程,遠比自己的愛好、工作,意義要來的深遠許多。

(責任編輯:林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彷彿水結晶實驗,孩子們的純淨之心預告了一壺好茶, 去年在台北花卉博覽會開幕和史博館法門寺文物展中一群小小茶人優雅又嫺熟地注水、奉茶,廣袤中華茶道文化,在21世紀是發揚或沉寂?在小小茶人氣定神閒中看出一點端倪。
  • (大紀元記者凌心竹編譯報導)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感情在任何年齡段都可能是個難題。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容易情緒失控。在新的社會環境如學校幼兒園裡,學會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感情尤其重要。不同情緒使用不同的面部表情可以幫助孩子控制情緒。您可以做以下嚐試。
  • (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宜蘭縣家庭教育中心訂於8月25日(星期六)下午1點30分至4點40分假該中心三樓綜合教室舉行『與您的孩子一起健康上網』講座。
  • 根據美國濱州社會科學研究院對200個美國家庭的跟蹤研究,孩子在青春期早期(12歲到15歲),更喜歡與父母及家人共度的時光。進入15歲以後,他們與家人的共處時間逐漸下降。
  • 每週二下午,苗栗縣致民國中會議室裡,參加「父母成長學苑」計畫的家長們齊聚一堂,聆聽講師導讀親職教育書籍;苗栗縣家庭教育中心本年度擴大辦理「父母成長學苑」計畫,補助西湖國小等11所國民中小學辦理家長讀書會活動,藉以提昇家長親職教養相關知能。
  • 今年暑假的台灣高鐵充滿書香!為鼓勵親子閱讀風氣,台灣高鐵公司推出「高鐵親子閱讀趣」活動,於全線八個車站候車區設置親子閱讀區,提供優良兒童書籍免費借閱服務;旅客不只能在站內閱讀,還可「甲站借、乙站還」,將書籍攜帶上車,至目的站再歸還,讓乘坐高鐵的時光,是充滿書香的親子時刻。
  • (大紀元記者于婉蘋台灣基隆報導)人生精彩的生命起點「幼兒園」是孩子踏進學習的鳴笛啟航時刻。基隆市深澳國小校長蕭玉盞認為小小年紀的幼兒是閱讀紮根的良好時機,為推動「親子共學」在學校附設幼兒園親職座談會中邀請大紀元時報講師從「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和「親子相處之道」議題和與會新生家長教育分享,一起陪伴小新鮮人跨出學習旅程。
  • 浙江57歲男子近日要與結婚32年的妻子離婚,理由是18年來未聽到兒子叫他爹,懷疑妻子出軌,孩子非親生。
  • 兒福聯盟提供「失蹤兒童協尋服務」邁入第20年。兒福聯盟今天表示,兒少因「離家」而失蹤情況日益嚴重,去年比例已逾7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