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孩童語言技巧發展佳 有助情緒管理

吳文英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1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文英編譯報導)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帕梅拉•科爾(Pamela Cole)在《兒童發展期刊》(Child Development)發表研究成果,早期語言能力發展良好的兒童,情緒管理能力相對亦較佳。

本項研究長期追蹤120名兒童從18個月到4歲為止的期間內,定期接受各項測試的反應,結果發現在2歲以前語言表達技巧發展較快以及較佳的兒童,在4歲時較容易處理沮喪情境時的憤怒情緒。

研究人員給予的測試之一是要求這些孩童,必須等待八分鐘在母親完成工作後才能打開禮物。科爾教授表示,從這項測試中發現,語言技巧有助於兒童以語言方式而不是用情緒表達需求。

在這項測試中,語言能力發展較佳的孩童,會在等待期間的不耐煩中,運用語言控制自己的怒氣,例如他們會詢問母親是否完成工作或者計算數目以轉移注意力打發時間。

(責任編輯:唐依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孩子咿咿呀呀開始學說話時,望子成龍的父母喜歡給孩子買教育性的影碟,想讓孩子早點開始學習,但這樣做不但沒好處,甚至還會有壞處。專家警告:給孩子看教育性影碟有損他們的語言技巧。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