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方法重要嗎?

為甚麼成長環境差的孩子適應力強?

溫婧澳洲悉尼
font print 人氣: 13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3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溫婧澳洲悉尼編譯報導)一項有趣的新研究向我們展示了「性格」的由來。「為甚麼有的孩子雖然在貧困中成長,卻能做得很好,而其他人卻在掙扎?」斯皮格爾(Alix Spiegel)在她的文章裡這樣問到。

斯皮格爾用了一項非常有趣的新研究來回答了這一問題,並解釋了新生兒對母親的依賴程度是如何對敏感的孩子產生影響的,並且這種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長。

一些嬰兒比其他嬰兒對環境更敏感。這些敏感的嬰兒長大後出現行為問題的風險更大。在這項研究中,敏感的嬰兒是對依賴於母親時沒有安全感的寶寶(就是說母親在場時沒有安全感,和母親分開一段時間後不願意見到母親)。這些寶寶長大後會成為問題孩童,會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

有趣的是,敏感且對依賴於母親會感到安全的嬰兒,長大之後會成為最優秀的孩子,並且出現的行為問題的數量最少。

設置點是一項衡量環境敏感度的指標。對於設置點低的孩子,不論家長採用何種方式育兒,都不會成為最優秀的孩子,但也不會成為最差的孩子。

最有意思的是,斯皮格爾寫到「具有高設置點且對依賴於母親感到安全的孩子,他們的行為要好於那些成長在舒適環境中的孩子。」而在高風險貧困環境中成長、對環境十分敏感且對依賴於母親感到安全的孩子,要比那些在更優越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做的更好。

(責任編輯:瑞木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孩子缺乏交友能力的第一原因可以認爲是自發性發育遲緩。

     

  • 假日泡圖書館不花錢養出資優生中市保母資源中心的玩具很好玩哦!(自由時報記者徐夏蓮攝)中市保母資源中心的玩具很好玩哦!(記者徐夏蓮攝)
  • 今年年初,「虎媽」蔡美兒的育兒經《虎媽戰歌》曾經轟動一時,在主流媒體掀起一場中美家長育兒方法差異的大討論。《華爾街日報》甚至刊登了一篇頗具挑釁意味的文章《中國媽媽為何更勝一籌(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來介紹該書。根據相生相剋的原理,一種理論有贊成的必有反對的。5月8日,紐約雜誌封面推出韓裔作家衛斯理‧楊(Wesley Yang)的文章《紙老虎》,就持相反的觀點。
  • 美國著名「虎媽」27日再次發表文章暢談「虎媽家教」精髓,稱對於已上大學的女兒,自己是「最放得開的大學生家長」,並稱「虎媽家教」適用於非常早期的育兒階段。她坦言,成才路多種多樣,「虎媽家教」是要培養獨立、有創造力、勇敢的孩子。 無獨有偶,類似於「虎媽家教」,近期中國「狼爸」爆紅網絡,不過,「狼爸」是把傳統國學教育奉為教育子女的重點,他堅信「國學才是正統,理科是文科的使用工具」,「狼爸」4個孩子3個進了北大。然而,快樂童年需不需要「虎媽」「狼爸」?仍是說不盡的話題。
  • 導讀:或者考慮子女未來發展的需要,或者迫於生存壓力,許多海外華人家長把子女送回國接受早期教育或者選擇由父母照顧。對於在海外創業的華人來說,這種貌似不錯的選擇,卻在孩子身上留下了諸多「成長的煩惱」。
  • 當今的美國已成為「育兒熔爐」,美國媽媽們正導入全球其他文化中最好的育兒方法,如法國的放任主義、冰島給孩子的足夠空間,以及中國「虎媽」的無情強制等。不只在美國,全球各地的媽媽們也都非常關心育兒的問題。為此,不少育兒方面的書籍最近相繼出爐,其所涵蓋的區域,除了西方工業化國家之外,也跨越到其他過去較少關注的地區。
  • 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2011年出版了《虎媽戰歌》後,在心理學家和兒童發育專家中引發了巨大爭議。他們認為,這本書深化了對亞裔家長育兒方式的刻板印象,而這種方式既未經過深入研究,更不適合被作為楷模。據德州大學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與育兒方法比較隨和的父母相比,虎爸虎媽教育出來的子女的學習成就較低、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較高,同
  • 近日《紐約時報》書評中發文評論華裔教授黃全愈的新書「混動虎:亞裔美國人孩子非凡成功的秘密」(混血虎 Tiger:Secrets of the Extraordinary Success of Asian-American Kids)。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