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古鑒》故事系列三

李謙濟人 焚券行義

安歌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編譯:安歌

【原文】 李謙,嘗值歲歉,出粟千石以貸鄉人。明年又歉,人無以償,謙即對眾焚券。明年大熟,人爭償之,一無所受。明年又大歉,復竭家財,設粥以濟;死者復為瘞之。或曰:「子陰德大矣!」謙曰:「陰德猶耳鳴,己自知之,人無知者。今子已知,何足為德?」謙壽至百歲,子孫多顯。

【譯文】有個叫李謙的人,遇到收成不好的年頭,就會拿出千石糧食借給鄉親度日。第二年又歉收,鄉親又沒有糧食還他,李謙就當著大家的面,把借據都燒了。下一年大豐收,人們都爭著還他糧食,他一概不接受。再接下來的一年,糧食又歉收,李謙又竭盡家財,施粥救濟鄉鄰;他還幫助出錢安葬亡者。有人說:「您的陰德真實大啊!」李謙則說:「陰德就象耳鳴,就自己知道,別人不知。現在您已知道了,這哪里稱得上德呢?」李謙長壽活到百歲,子孫很多顯貴。

【滴水清語】:扎在土地中的根,越是粗壯根深,枝葉就會欣欣向榮,樹蔭也就會茂盛繁碩。陰德也正是如此。歉收之年,李謙沒有趁機囤積糧食,牟取暴利自保身家,反而是貸借給鄉鄰,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這已經是善行。再歉收,眾人無法奉還,李謙當眾焚燒借據,讓眾人安心的度過艱難。當眾人爭相還他糧食時,他以借據已經燒掉為由,一概拒絕。行仁行義至真至誠,李謙安享福壽,也蔭福子孫顯達富貴,一門榮光皆由於德。這段微言大義的小故事,字里行間流動的光彩,讓人看到德的力量真是巨大。

責任編輯:章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原文】: 鄒偀,宋人,繼母之女也。前母兄娶妻荊氏,繼母惡之,飲食常不給,偀私以己食繼之。母苦役荊,偀必與俱。荊有過誤,偀不令荊知,先引為己罪。母每撲荊,則跪而泣曰:「女他日不為人婦耶?有姑若是,吾母樂乎?奈何令嫂氏父母日蹙憂女之眉耶?」母怒,欲笞偀。偀曰:「愿為嫂受笞,嫂無罪。」母徐察之。後適為士人妻,歸寧,抱數月兒,嫂置諸床上。兒偶墜火爛額,母大怒。偀曰:「吾臥於嫂室不慎,嫂不知也。」兒竟死,嫂悲悔不食。偀不哭,為好語相慰曰:「嫂作意耶?我夜夢兇,兒當死,否則我將不利。」強嫂食而後食。卒勸母成慈。偀嘗病,嫂為素食三年。偀五子,四登進士。年九十三而卒。
  • 俞麟,太原諸生也。同社王用予,事帝君甚謹。一日,夢至帝君前,戒諭至切。用予既叩己所就,為問俞麟。帝君曰:「俞麟應得一科,因事親用腹誹法,且溪刻論人,不近情理,而偽以君子長者自命,故黜其科。」用予問:「何謂腹誹?」帝君曰:「彼父母凡語言舉動,麟心輒不謂然,但勉強不露聲色,浮沉順之。真性日漓,偽心相與,是視親如路人矣!假行竊名,最攖神怒。」麟果終身不第。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 只見孫武威武的站在原地,他嚴肅的對宮女說:「戰場上,士兵紀律弄不清楚,號令不熟悉,這是將領的過錯。」接著他沉默了一下,繼續說:「但現在已經解說的得清清楚楚,卻不遵照號令行事,那就是軍官和士兵的過錯了。」
  • 蔣慧云的小書包
    這詩是王維的一次美好的夜遊經驗,我們一起來領略詩人的那個夜晚。然而,如果那晚我們跟著王維一起去夜遊的話,也能有一樣的經歷嗎?
  • 蔣慧云的小書包
    「砰砰砰!砰砰砰!」有人把曾家的大門敲的又急又猛。曾母一邊說:「來了,是誰呀?」一邊起身開門。可門都還沒開呢,門外的人就上氣不接下氣的說:「老太太,我是鄰居張三啊。我剛才,在外頭聽說了,您的兒子,曾參殺人啦!」
  • 闊少爺帶著馬鞭,得意洋洋的走了。他騎著馬,不時就揮揮馬鞭,還一邊對人炫耀:「我這根馬鞭哪,值五萬塊呢!」
  • 想唱出一首動人的歌曲,需要學習歌唱技巧嗎?當然!薛譚很幸運遇到一位高功夫的老師,但是要學好歌唱的本事,除了努力認真練習之外,還有什麼重點嗎?
  • 狙公愛養猴子,他跟猴子商量後,把早上吃三升,晚上吃四升橡實,改成早上吃四升,晚上吃三升橡實。可是,早上吃四升跟三升真的沒有不一樣嗎?
  • 楊布差點就真的打狗了,幸好他的哥哥阻止了他。楊布的哥哥是怎麼讓生氣的楊布能夠冷靜下來?他的方法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