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學中領悟如何做家長

衡量家長的好壞不在於他們的孩子是否失敗,而在於他們是否給予支持、信心和鼓勵,讓孩子不斷嘗試直到取得成功。(Pixabay.com)

font print 人氣: 18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01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溫靜澳洲悉尼編譯報導)只有站在講台上面對等待指示的學生,你才會了解什麼是教師。只有養育孩子,你才會了解什麼是父母。一位曾擔任高中教師的母親體會到做老師和父母有很多相似之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體悟吧。

我曾經在一所高中教授社會學。開始的時候,我並不很在行,我很緊張,以為所有的學生都和我一樣會遵守紀律。然而,成為老師的過程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要通過不斷練習和提高。但是當時,我並不知道當老師的經歷為我日後做母親打下了基礎、做好了準備。

每個人都可以從教書這個職業中有所收穫,因為你幾乎每天都能學到新東西。我在教學中領悟到10個家長可以使用的準則,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多做幾個備用計劃,以防「世界末日」。

想知道當你精心準備的、模擬法國大革命的「遊戲」僅僅進行了10分鐘就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時是什麼樣的嗎?而你還要繼續上45分鐘才能下課。這就像去Target購物,特意選了一條遠路,希望寶寶在車上就睡著,這樣你就可以安安靜靜的購物。然而,當你抵達目的地的時候,寶寶還沒睡著。你不得不帶著寶寶進商店,但很快就後悔了,因為寶寶開始大哭,因為他終於累了。所以做計劃永遠不嫌多。

二、我們可以將孩子互相比較,然而人生最重要的技能是無法用標準測試來評估的。

每個人都希望可以按照他們的優點進行評估,但是,對能力是否提高的評估方法只有一種,就是和他人比較。孩子的閱讀能力是不是和其他人一樣?他學的夠不夠快?他能與其他人競爭嗎?

然而現實中,人們總是認為取得的成就比獲得的提高更重要。但是獲得成功和自身提高同等重要。不論孩子在班裡是第一個還是最後一個學習閱讀的,沒有標準化的測試可以評估他性格上的優勢。他是不是一直在努力?他對其他同學是否友好?他知道自己的價值嗎?讓這些成為你應該關注的問題。

三、孩子需要有規矩和嚴格的邊界底線。

這對我來說是比較難的。我是一個要求比較鬆的人。我是那種「好吧,再講一個故事就睡覺」的媽媽,正如我做老師一樣「可以,你可以再學習一天再去考試。」不過,自己的孩子更容易應對,你只需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並且堅持下去就行。

四、但是別太嚴格。

我在這個問題上也很糾結,因為我們對孩子總有特別多的期待。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讓學生寫。因為我擔心自己會被認為是那種用柔和方式給學生施加壓力的老師,我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對作業截止日抱有太多期待。學生會在截止日時被提醒。即使他們生病了,也可以通過郵件把作業發給我。學生們都同意這樣做。然而收作業的那一天,還是有一個學生無法按時交作業。她哭著進到教室,而不交作業的唯一理由是:其它課程的作業很多,她覺得壓力很大。但是我後來得知,就在交作業的那一週,她的母親生病了。

有時候,孩子會觸及底線,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可以。有時候則是因為他們確實需要你給一點寬限。這時候,你可以問一問自己:我想證明什麼?你的答案會讓你明白應該如何做。

五、很多人會對你的孩子產生影響,但是永遠不要低估你對孩子的影響力。

你覺得自己對孩子的可能影響不大,但當你發現孩子能記住你曾經說過的話時,你會感到震驚。

作為家長,我知道自己說話的分量會逐漸減輕,會逐漸變得像朋友、老師或教練一樣和孩子相處。然後,我會像我的媽媽那樣講話,記起我的家長對我的影響仍記憶猶新。

你還有很多事要對孩子說,但要謹慎選擇用詞,確保你只說需要說的、應該說的,因為你的影響力永遠都在。

六、了解你的孩子——真正了解他們。

你向孩子提出的問題總比你給出的答案更重要。用更多時間傾聽而不是講解。

七、但是,在做和藹可親的老師與做孩子的朋友之間有一條明確的界限。

就像做家長與做朋友一樣,界限分明。友情永遠是教導和養育的「副產品」。

八、只要你不斷嘗試,你會越做越好。

但你永遠不會感到自己已經成為一位專家,因為總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你去學習、去處理。即使你做的好,你也總還會想:「我做的足夠好嗎?我可以做哪些改變從而把事情做得更好?」

九、准許讓孩子經歷失敗。

考試成績不理想很少是因為教學質量差的原因。儘管你可能告訴自己本該保護孩子不失敗,但你只是帶給他們一種錯誤的安全感。不要因為你的面子而不讓孩子經歷失敗。

衡量一位老師或家長的好壞不在於他們的學生或孩子是否失敗,而在於他們是否給予支持、信心和鼓勵,讓孩子不斷嘗試直到取得成功。

十、不要讓太多的建議左右你。

你要知道自己的強項,並且合理運用它們。但是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你是多麼在乎他們。

責任編輯:瑞木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年8月,澳洲財政部長斯科特‧莫里森警告說:「等着依賴政府的一代澳大利亞人正在成長。」學界稱之為「我一代」(Me Generation),有的學者甚至說:「我們面臨著『我、我、我的流行病』。」為甚麼今天的年輕人變得更自戀?據研究,年輕人同情心水平的下降,應部分歸因於1980年代家庭教養方式的變化。
  • 有些小兒半夜突然大哭不止,說是腳痠痛,讓家長揪心不已。送到醫院檢查,什麼問題也查不出來,最後西醫告訴你說:這是生長痛,小孩子在長身體,骨骼和肌肉發育不平衡,過一段時間就好了。那麼「成長痛」正常嗎?
  • 家庭是孩子們學習人生、一直持續生活的地方。(Paylessimages /Fotolia)
  • 許多家長正在力求成為「溫和的父母」,他們選擇不使用獎勵(比如棒棒糖、巧克力、看電視等「賄賂」)和懲罰(收回特權、暫停活動、打孩子)一類的方式來對待孩子,而是選擇對孩子的良好行為進行鼓勵,但這種鼓勵是為了使孩子做正確的事情。
  • 夫妻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增加交談,是成為溫馨家庭的全部基礎,最好是無話不說的關係。
  • 父母要為孩子制定良好的生活規律,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能量源泉。
  • 我在慢下來的速度裡,找到了與孩子間的共同語言,那是一種心與心的語言,心與心的共振,那才是教育與愛的本質。
  • 近日,一篇有關日本和中國家庭教育的文章,引發華人關注。作者把中國的家庭關係,稱作是一種「相互依賴關係」,而把日本的家庭關係稱為「清清楚楚」的家庭關係。
  • 古語講:「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
  • 回首數載的教學生涯裡,曾迷失在孩子成績與教學付出的計量天秤裡,失衡的可不僅是度量意義上的砝碼,而是師生間雙向溝通的和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