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讓孩子變聰明的捷徑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9日訊】什麼樣的孩子才算聰明?有的認為孩子早走路、早說話是聰明,有的認為2-3歲就能背誦大量古詩和兒歌是聰明,有的認為剛進幼兒園就能唱幾首外語歌和計數至100是聰明……由此,父母們紛紛競相在孩子很小時就讓他們看識字卡、背誦古詩、學外語和計數,期盼著培養出神童。

  盡管學齡前兒童的“機械記憶”能力非常好,但如果父母只注重培養孩子的機械記憶能力,忽視了更為重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那麼即使孩子擁有出類拔萃的“背書才能”,他們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喪失表面上的智力優勢。

  所以,我們提倡年輕的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機械記憶以外的能力,其中除動手能力之外,還包括理解、分析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這些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最簡單有效的首推有效交談。

  盡可能地和孩子談話

  一個人在與他人對話中反應速度的快慢,往往標志著他整體智力水平的高低。經常交談不但可以加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促進孩子的邏輯思維。孩子們聽的、說的多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增強。

  擴展談話內容

  父母和孩子就某一問題交談時,不妨把談話內容由淺入深地稍稍擴展一下,除了可傳授一些相關的知識技能外,還可鼓勵孩子自己思考這一問題的全過程,如開始怎麼想,後來想法怎麼起了變化,以及為什麼做出改變等等。從這種對前因後果深入分析中孩子獲取的智力進步往往要比談話內容本身大得多。因為孩子可以父母的思路為借鑒,逐步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

  利用孩子的好奇進一步反問

  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常常喜問為什麼。對此有些父母頗感不耐煩,甚至批評孩子“鑽牛角尖”。相反,一些聰明的父母會充分利用這一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大好機會。他們往往不馬上給孩子答復,而向孩子反問幾個“為什麼”,爭取孩子自己思考並找到合適的答案。

  不局限時間

  不要以為談話該在特定時間進行,睡覺前、晚飯後、幼兒園來回接送孩子的路上,隨時隨地都可尋找到開闊眼界和心胸的話題。多揣摩孩子的心理與興趣,把握時機,從而使親子雙方都能產生快樂的感覺。

  不設定內容

  有的父母在與孩子談話過程中總教導孩子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久而久之孩子會放棄實話實說的勇氣,對你關閉心靈之門。做個敏感的父母,傾聽他的任何表達,才能幫助你充分洞察孩子的內心世界,挖掘他的靈氣。這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耐心和尊重是有效的前提

  和孩子談話時,耐心和尊重極其重要,有耐心的父母會引導孩子表達,缺乏耐心的父母則會將孩子推到沉默的邊緣。請記住,你怎樣跟你的同輩談話,就該怎樣跟你的孩子談話。不要讓談話演變成對孩子的教導甚至訓誡,更切忌對孩子大加斥責。

  與孩子的“朋友悄悄話”

  如果你能做到每星期至少有一次與孩子說“朋友悄悄話”,就會發現自己是一個游刃有余的父母,孩子輕易就可以與人溝通。

  運用孩子的語言方式

  能否讓孩子熱情愉快地參與交談,與他的積極性是否被激發有關,運用孩子小社會的語言則是激發孩子積極性的一條佳徑。運用孩子小社會中的語言與孩子進行交談,他自然會產生一種親切感、親近感。即使當他談興不高的時候,也會在不經意間被你吸引、帶動。有了興趣自然談話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和孩子一起談趣事

  據有關專家大腦研究表明,每天堅持花半小時和孩子談一些有趣的事情,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在智力上、感情上促進他的健康發展,並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感情紐帶,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詞匯和概念,激發他的思維能力。

  重視他的問題

  對孩子在談話中提到問題或困惑予以高度重視,必要時可對孩子的談話做簡單筆記,幫孩子分析並整理自己的思路,以便能在下一次談話時給孩子提出良性的建議。

  提供線索和提示

  較難解決的難題,可給孩子一些線索或提示作啟發,時間長了,孩子便養成了愛動腦筋的習慣。

  與孩子一起探討

  如果問題連父母也回答不了,千萬不要胡編亂造或簡單省力的用“我也不知道”來應付孩子。父母最好的應對方法應是:坐下來與孩子一起探討。如遇見生字可一起查字典和百科全書;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應請教老師或專家。從中孩子們不但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認真鑽研的頑強精神。這些素質對孩子的成才是必不可少的。

  有沒有更好的答案

  善於獨立思考並愛鑽研的孩子往往很具獨創性,常顯示出能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同一問題,或從同一事件延伸出多種聯想的能力。要知道,思維方式的多元正是一個人高智力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這種能力並非與生俱來,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對於孩子做出的第一個正確答案,爸爸媽媽不妨在作了肯定後再問:還有沒有更好的?研究顯示,這種“逼問”可激活孩子的思維,促使他認真反復思考,並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一件事。父母如能這樣持之以恆,孩子會變得更聰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年一次婦科體檢——學做一個聰明的女人
  • 在吉林農安古城金宇商場西側的一套樓房里,傳出了一個孩子悲慘凄涼的哭聲:“爸爸,你什么時候能回來?!媽媽,你是死是活究竟在哪里呀!?…… 我好想你們呀!”哭聲撕心裂肺,令人心碎。這原本是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當家人趙華,縣聯運公司職工;妻子張國珍,縣煉油厂退休職工;還有一個聰明懂事的獨生子。可如今已人去屋空,滿眼凄涼。
  • 中國之大乎,愚民其盛乎。悠哉與衆同愚,樂哉非吾獨愚!

    聰有何喜?愚有何悲?君不見愚者安命苟活,聰者命赴黃泉,古來多少聰明反被聰明誤,苟且偷生方把小命保!

  • 二技、四技二專統測即將登場,今年雖然報考人數超過卅萬人次,但事實上,卻比去年銳減四萬八千五百四十九人,降幅創歷史新高;技專校院統測中心主任、雲林科大校長林聰明昨天提出警訊指出,預計明年報考人數將再減一萬多人,招生來源逐年銳減,教育部卻還不斷開放二技等技職校院的增設,大學附設二技在七年間已增加卅多校,招生已出現嚴重不均及不足。

     

  • 自由時報記者高嘉和╱特稿
      近來開發金控經營權之爭,讓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的二兒子辜仲頓時成為熱門人物,在媒體鎂光燈狂攝辜仲諒、仲兩位兄長時,去年四月才從辜濂松手上接下中租企業團董事長的辜仲立,雖然低調,但經營事業本事也不小,這幾年來默默推動中租企業團再造工程,讓集團去年獲利成長五十%以上,員工平均年終獎金達六個月,羨煞不少金融同業。

      問辜濂松對三個小孩的看法,他說,長子辜仲諒心胸寬大、朋友多、且有領導力;次子辜仲聰明、講績效、且企圖心強;老三辜仲立個性好、很尊重專業,三個小孩要他打分數,都是八十分,也就是滿意、但還有進步空間。

      辜仲立主導的中租企業團,也許規模不如中信金,曝光率也不及中信證,但經營績效一點也不遜色。

      辜仲立是在七年前返台,出任中租企業團主任秘書,開始推動中租迪和的組織及作業流程改革,並積極提升各環節績效。去年四月,接下中租企業團董事長後,更強化福利制度,來吸引人才、並留住優秀人才。

      中租企業團版圖涵蓋中租迪和、中租貿易、中租建設、合迪、中租安肯、迪和帳款管理、金仲億、中實投資及松誼企管等,國外還有美國的中租金融、泰國盤銀中信租賃、菲律賓中租金融及馬來西亞由中租貿易轉投資的國冠、喬冠,整個企業團員工超過一千五百人,其中主企業的中租迪和在租賃、分期付款、應收帳款管理為主的租賃市場有近五成市占率。

      去年中租企業團獲利破十億元,較前年成長五十二%,其中中租迪和平均年終獎金約六個月全薪,有超過九成的同仁可以領到五點五個月獎金,年薪超過二十個月的業務團隊更是高達二十%,羨煞不少金融同業。

      相較兩位兄長熱愛高爾夫球運動,辜仲立喜歡喝老人茶、熱中茶藝及馬術,還親自領軍中租壘球隊,曾奪下中信集團內部比賽冠軍。

      喜好美食與品酒的辜仲立,有著一手好廚藝,夫人生產後還親自下廚幫忙坐月子,辜仲立烹調的法國菜,享用過的員工都讚不絕口,認為有超乎職業級的水準。

  •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今天公佈,受訪的十六家本地銀行,八成以上已完成或正安裝閉路電視,監察自動提款機的活動情況,防範提款機騙案。根據警方的統計,去年香港共發生四十九宗提款機騙案,涉款一百零四萬港元,但至今未能偵破任何一宗,嚴重打擊市民對電子化銀行服務的信心。因此,業者唯有加強防範,有人聘請護衛員加強巡邏,有人加裝防盜攝錄機及推出聰明卡,以及計畫在旗下一千多部提款機安裝「反盜竊資料裝置」,讓歹徒無法盜取顧客提款卡資料。
  • 天上七顆星,
    地上七塊冰,
  • 北大與清華的不同個性,自然導致了學子與家長傾向的差異。血氣方剛、熱情浪漫的高中畢業生們,更多的鐘情於北大,因為那里是理想主義的聖地,那里是自由主義的天堂,那里是個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開端;而深味人生艱辛、歲月坎坷和政治風雲的家長們,則更傾向於聰明而樸實的清華,因為那里是“學而優則仕”的課堂,那里是“美好人生”的模具,那里是循規蹈矩的技術專家的搖籃。孩子們還沒有世故到不熱愛自由、不彰顯個性的地步;而家長們則已經風霜滿面,早過了做夢的年紀。哪個青年人願意在學生時代就唯唯諾諾呢?相反,哪個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孩子今後的人生道路多災多難呢?我想,這也正是學生和家長對北大與清華的看法產生巨大分歧的根本原因所在。
  • 想減肥又怕吃不飽?減肥不等於斷食,身體有養分才有動力,所以,光餓不吃行不通。節食怎麼吃?減肥食譜一大堆,但是上班族被迫外食,對於食物的選擇實在很少。
  • 台灣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陳永興今天出版新書「台灣醫界人物誌」,紀錄包括蔣渭水、杜聰明、許世賢、李鎮源、林宗義等三十位台灣醫界代表性人物,見證醫療史醫者典範,陳永興下一本書「影響台灣歷史的十大歷史事件」即將推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