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5〉

零歲開始,也可以訓練孩子「整理」
文/田中喜美子 NMS研究會 譯/ 徐秀娥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筆者曾有過到朋友府上拜訪的經驗。友人和她剛滿二歲的女兒S小妹到車站迎接我。回家到裡一進玄關,S小妹便自己脫鞋子,用她的小手把鞋擺好。

到了午餐時間,友人對孩子說:「小S,待會要吃飯囉!收拾一下。」S小妹一邊說「好」,一邊碰碰地把放著卡通玩偶的箱子翻過來,再把玩過的玩具裝進箱裡。驚訝於她的手巧,我開口問:「就連鞋子也都收拾得怎麼棒,到底是怎麼教的?」 原來從小她就養成這種生活習慣,日後自然不需要勉為其難地訓練。

所謂教育,就沒有什麼「因為太小,所以不合適」的問題。相反地,即使孩子再年幼,也有適合年幼的教養方式。如果能像S小妹一樣從小接受訓練,孩子上了小學,就不需要大人凡事叮嚀。

如果只是口頭教訓孩子「請好好地收拾」,他是絕對學不會的。如果媽媽跟孩子說:「我們一起收拾吧!」一起動手整理的感覺,就像一起玩遊戲,孩子學起來更駕輕就熟。其次,如果孩子可以自己收拾,不妨立刻給他讚美。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慢慢地就能學會自己收拾東西。

教孩子無法一蹴可及。學會收拾好一個東西,再整理下一個,不妨一步步循序漸進。尤其與整理有關的生活習慣更需要每天的累積才能開始學會。父母不妨耐心點,有毅力地與孩子打交道吧。 不過並非每個孩子都「善於整理」。請父母先要有心理準備,不管孩子整理得好或不好,這也是屬於他個性的一部分。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社《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學校地板上常有形形色色的失物。這些掉落的東西,幾乎不見孩子主動拾起來,或將它丟到垃圾筒裡,更別說是熱心尋找失主了。 即使老師開口說:「喂,鉛筆掉下來囉!」如果不是自己的鉛筆,便以漠不關心的神情回說:「不是我的東西。」 這樣的孩子,在家裡難道沒受過教養訓練嗎?事實並非如此。
  • 生命的體驗顯現在生活之中,生活是日日都在進行的,因此針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以及面對生活的態度與動力,是父母在執行家庭教育及教養的重要課題。孩子年幼的時候是奠定生活能力的最佳時期,生活好習慣的養成要靠父母的把關及涵養,因此父母要經常在職進修、充實自己的親職知能,以傳達正確的教養信念、知識,並且展現有助孩子正向發展的親職行為。
  • 現代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因為過度保護孩子的狀況已愈來愈多。在孩子彼此之間的衝突中,讓他們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實在太少了。媽媽事必躬親,隨著孩子成長就會演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換言之,出現一群沒有「動力」的孩子。為了避免這類困境,孩子從小就必須讓他嘗試各種事物。
  • 由於媽媽的過度干涉,凡事處於被動狀態的孩子,容易變成說了也不會去做的孩子。這樣的小朋友,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 首先他會變成消極「等待指示的人」。凡事提不起勁,無法自我思考。再者他會變成蠻橫而依賴心強烈的孩子。
  • 整理是反映孩子的一面鏡子。大人千萬不要讓這面鏡子蒙塵,必須趁早教導孩子整理的好習慣。 孩子到了小學還不會整理,媽媽就很辛苦,和孩子碰面每次都要嘮叨「整理」的事。老是被嘮叨的孩子大概覺得很厭煩吧!同樣地,不得不嘮叨的媽媽也會變得焦躁不安。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