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高適《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2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高適《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

還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還山識君心。
人生老大須恣意,看君解作一身事。

山間偃仰無不至,石泉淙淙若風雨,桂花松子常滿地。
賣藥囊中應有錢,還山服藥又長年。

白雲勸盡杯中物,明月相隨何處眠?
眠時憶問醒時事,夢魂可以相周旋。

【作者簡介】

高適(706年- 765年)字達夫,盛唐大詩人。其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致相近。有《高常侍集》。

【字句淺釋】

題解:這是送隱居深山的朋友回山去的送別詩,親切地讚美了朋友清高情懷和隱逸志趣。
沈四山人:當時名士沈千運,排行第四。
恣意:任意。
解:明白。
偃仰:安居。
白雲:常用來比喻隱者的飄逸不群和高潔的操守。
周旋:交際應酬。

【全詩串講】

吟一首詩送朋友還山:

天色高朗秋天傍晚,寒氣漸漸侵深山。
我送你還山,對你的內心洞徹又了然。
人生老大歸隱,為自己的理想和意願。
我看你懂得人生一世的事,故能心安。

安居山裡,無所不到,顯得十分自在。
山石上的流泉淙淙響,有如風雨吹降。
桂花紛飛、松子滿地是山裡尋常景觀。
挖了山藥去賣,囊中自然有一些現錢。
回到山裡服食滋補藥,又可益壽延年。

以白雲為友,相邀互勸共飲杯中美酒。
有明月作伴,時來相隨處處可以安眠。
睡夢中回憶反省覺醒時的行為和語言。
自己和自己的靈魂反覆交談隨時檢點。

【言外之意】

本詩採用與內容相宜的七言古體形式,毫無拘束,自由轉韻;語言明快,聲調悠揚;情調灑脫,寫景抒情天衣無縫;形象鮮明,意蘊深遠,具有飽滿協調的藝術美。因此特別受神韻派的推崇。

作者讚美了沈千運清貧高尚、可敬可貴的隱居道路,突出表現了沈千運的真隱士形象。沈千運在自己的《山中作》中也說:「棲隱非別事,所願離風塵。不辭城邑遊,禮樂拘束人。邇來歸山林,庶事皆吾身。何者為形骸,誰是智與仁。寂寞了閑事,而後知天真……」(《全唐詩》卷259_4) 可見他的歸隱旨在返樸歸真,跳出「拘束人」的常人「禮樂」,返回到自然「天真」的本性中去。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新聞界的腐敗,因中央電視台趙安貪污案的暴露而廣為公眾注意,一名電視台的節目總監,公然在床底下鋪藏一千萬元現金,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北京「中央電視合」簡稱「央視」,被稱為「中國第一媒體」,趙安案之發生,其最大的背景乃是這個媒體霸王的超級壟斷性,它有數以億計的觀眾,有天文數字的廣告收入,是一個典型的官僚資木主義經營模式。
  • 秋天是詩人們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季節。許多詩人都會觸景傷情、悲秋滴淚。但作者卻在寒秋中找到一片明朗的春景,讓人體驗到溫暖的春情,使人意識到一片蕭條中仍有勃勃生機。
  • 「放生」就是把活的動物放回到自然界中它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去。「放魚」是「放生」中最普遍的一種。這首小詩就是作者在「放魚」時對魚說的一番話,是詠物詩中富於哲理、意味雋永的佳作。
  • 今天,我的郡齋裡特別地清冷。我忽然思念,山中的朋友道士。
    他到山澗底下,砍荊條當柴燒。背著柴回家,就煮白石當糧吃。
    我想拿一瓢酒,遠走到山中去。風涼雨冷的夜裡,給他些慰藉。
    然而,空蕩蕩的山上堆滿落葉。我到哪裡,才能找到他的足跡?
  • 環境變得惡劣時,大雁失群孤飛;失群孤飛又引出對險惡環境的懼怕心理。群起而飛時毫不可怕的事(如夜宿寒塘),形單影隻時也會覺得恐懼遲疑。失去了群體的溫暖,更感到孤獨前進的艱難;飽嘗了離群後的淒涼和危險,應該更珍惜重新合群的機緣。
  • 本詩寫作者去山裡訪問一位處士,以純粹寫景的特殊手法來表現處士古樸的生活和孤高的人品。樵客:即樵夫,但帶尊重味,隱隱暗示並非俗人。蕎麥:瘠薄山地常種的一種農作物,春天開小白花。
  •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實,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所謂的「不如意」才是關鍵。杜甫通過觀賞春天的美景,與春光做了個約定;「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如果到哪裡都有美麗的春光陪伴,那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 隱居獨修之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並去掉它,就無法隱居,也達不到修煉的效果。所以我們來看一看,王維是如何排遣這種「寂寞」之情。當「寂寞」難耐之時,就走出房間,「蒼茫對落暉」。雖然是「人訪蓽門稀」,但作者卻認為自己有松、鶴為鄰(鶴巢松樹遍)。
  •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其中的「(仙)鶴」借指賀知章。言外之意是說,您將來在仙界中自在逍遙,什麼時候能飛回來紅塵探望我們啊?因為宴會有皇帝在場,賀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輩,所以李白這首詩用詞用典都恰到好處。
  • 五月薰風送暖,現代母親節康乃馨當令,回想古代中國的兒女們送什麼花給母親忘憂呢?親子深情是歲月摧殘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詩心。一起來看古代詩人孟郊和王冕獻給母親的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