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課程教材 大綱草案

連載:公民課程教材-《公民常識》(十二)

第二冊-公民權利的內容
font print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5日訊】48. 生命權、人身自由、禁止奴役

“你們,參議員先生們,你們是大人物,你們能夠幫助他們。請不要不管他們,請幫助他們!”

聯合國人權事務官員在1994年的報告中,報道了蘇丹奴隸市場的存在。那兒奴隸的價格隨行就市,奴隸是一種純粹的商品。1988年,一支自動步槍可以換六七個奴隸少年。1989年,尼羅河上丁卡部落的一個婦女或兒童,在市場上標價90美元,到1990年,由於襲擊部落搶人的事件大增,供過於求,價格跌到15美元,奴隸販子就把有些兒童運到利比亞去賣。

這些奴隸主要來自部落戰爭,特別是阿拉伯人和黑人的戰爭,以及抵債、拐騙和襲擊村落搶人。奴隸完全沒有自由,他們作為人類文化、宗教和個人身份的一切標誌,都被剝奪了。蓄奴者在奴隸身上烙印,在市場上標價出售,完全像財產一樣,可以買賣,贈送或繼承。而奴隸生下的孩子,也是奴隸,也是主人的財產。

在海地的甘蔗莊園裏,奴隸勞動是重要的勞動力來源。在印度和孟加拉的地毯工廠裏,有幾十萬童工。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很多窮苦人家的女孩給騙到城市裏,成為雛妓。他們都沒有人身自由,因此也被世界反蓄奴組織認定為一種當代奴隸現象。

當代奴隸有多少?據ASI的資料,當代奴隸大約有2700萬到4000萬,其數量之龐大,一點不亞於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刻!

在美國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的一次聽證會上,21歲來自蘇丹的弗蘭西斯•博克,一個瘦瘦高高的黑人,講述了他從小被賣為奴,沒有父母家庭,沒有自由,服苦役,被毆打,屢逃屢抓,最終九死一生逃亡美國的人生故事。最後,他說,他是蘇丹奴隸中最幸運的人,因為他得到了反蓄奴組織的幫助,來到了自由的地方,而在他的家鄉,還有幾百萬上千萬的人,他們依然是奴隸,沒有人能夠幫助他們脫離非人的奴隸處境。突然,博克擡起了頭,黝黑的臉龐上兩眼閃光,直視著面前的參議員。他伸出手來,用一個手指指著主持聽證的委員會主席,用他逃到美國以後學的英語,緩緩地,一字一句地說:“你們,參議員先生們,你們是大人物,你們能夠幫助他們。請不要不管他們,請幫助他們!”

當代奴隸現象是全人類的恥辱和罪惡,可是要管卻並不容易。倒不是因為各類奴隸現象有其深刻的種族、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根源,而是因為,這一切都是發生在人家國家裏,要幫助他們還有很多困難。國際社會也曾經伸出援手,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當事國內的原因,這些援助行動並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由於中間環節,援助物資也很難到達災民手上。由於種種主權的顧慮,使援助行動受到阻礙。這就是為什麼主席先生面對博克的呼籲:卻只能無奈地沈默的原因。事實上,當代幾千萬奴隸,如果國際社會不管,在可以想象的未來,我們看不到他們自己解放自己的可能性。當代奴隸現象,這是全人類的恥辱。漠視當代奴隸現象的存在,這是全人類的罪惡。文明社會必須對此有所共識,把這些奴隸的命運,作為人類文明之未來命運的一部分來對待。(丁林:《從當代奴隸問題說起》)

49.參政權、選舉權、複決權、罷免權
民主制度的內在理念是“主權在民”,政府的權力是民眾通過選舉過程,按照憲法,賦予政府的。民眾手裏的選票,一人一票,是制度層面上民眾對政府權力的最根本制約。美國兩年一次的中期選舉,全國按照各選區改選所有眾議員,各州由全州選民改選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四年一次的大選,全國民眾按照州為單位選出總統。這樣錯開的選民劃分法,分散在各州的選舉過程,使得美國的選舉是最不受權力操縱的民主過程。上還是下,最終的發言權在民眾手裏。兩百多年來,沒有一個人敢向民眾的選票挑戰。這就像基辛格當年對尼克松說的:和美國人民公開作對的人,是當不成美利堅合眾國的總統的。平民百姓手裏的選票,是民主制度下對政府權力的最根本性的制約。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什麼需要公民權利

    1.公民權利的產生

    在世界上,凡有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有著同樣涵義的成語在世代流傳:“不自由,毋寧死”。

  • 自然法是指人在成為政治社會的成員之前,所處的自然狀態,不是現有的法律條文,而是存在於人們心目中的公平正義的觀念。他們處在一種完全自由和彼此平等的“自然狀態”,是一種人們之間“和平、親善、互助和不受危害的狀態”。有一種人人遵守的自然法起著支配作用,人們既然都是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我們既賦有同樣的能力,在同一自然社會內共用一切,就不能設想我們之間有任何從屬關係,可使我們有權彼此毀滅,如同低等動物生來是供我們利用一樣。”
  • 最強者也不能總是強大得足以永遠作主人,除非他能把力量轉化為權利和服從的義務”――盧梭

  • 生命可以被剝奪,但是裝著崇高信仰和思想的頭顱不可以被褻瀆,也不可能死去。這種尊嚴是普遍意義的,是屬於人類,信任是法律的基礎。最早使用約定一詞是十七世紀的清教徒。約法最早是指上帝與北美的定居者之間的聖約。在古代所採取的歃血為盟的方式,今天已經被更文明的形式所取代,如簽字、宣誓等,但其背後的宗教與道德精神依然存在。在中國,由於沒西方宗教中的上帝,聖約的宗教意涵相對薄弱,但是“盟”背後的神的身影和道德約束力絲毫沒有削弱。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規則同樣是起源於在神面前的誓約。盟書有高度的宗教和道德約束力。作為公民權利的歷史,不論是東方西方都有類似的宗教與道德基礎,都有聖約的影子。而只有當盟誓轉化為憲法時,公民權利才有可能生長。但是,宗教是無力的力量,聖約式的盟約被不擇手段的強力踐踏得無影無蹤。所以,在中國公民權利無法保障就不奇怪了。
  • 在獨立的爭爆發前一年的1774年,麻塞諸塞英總督的辦公桌上,出現了一份申訴書。在托瑪斯•蓋奇漫長的總督生涯中,他接受過不少申訴,可是這一份卻大大地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因為這是一份代表著一群黑奴向英國皇家總督提出的申訴書。他驚奇地發現,在這份申訴書中,這些黑人從人性的原則。基督教的道義出發,甚至從當時的法律中尋找依據,不僅動之以情而且邏輯清楚地推理,得出無可抗辯的要求:他們要求恢復他們和孩子被剝奪的“生而自由”的天賦權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