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十三

琦君
font print 人氣: 130
【字號】    
   標籤: tags:

洋迷信把「十三」看成一個不吉祥的數字,尤其逢到星期五。那是因為耶穌與門徒進最後一頓晚餐是星期五。十三個人。但如果沒有背師的猶大出賣老師,那一頓晚餐,可能還是歡歡樂樂的團圓飯呢。可見不吉祥的因素,完全是人為的。中國俗語說:「 禍福無門,惟人自招。」當然耶穌之釘死十字架,是他原始就抱著為世人免罪的偉大犧牲精神,他求仁得仁,上升天國,是再吉祥也沒有了。終生痛苦的是猶大,不吉祥的是猶大。

由此看來,一個人只要存一顆光明正大、律己愛人之心,他的一生將無往而不利,區區數字的魔術,又能左右得了你什麼呢?

春秋時代,齊國大夫田嬰,富甲天下,號稱靖郭君。他兒子一大羣,有一個賤妾所生之子名叫田文,是五月五日端午節所生。靖郭君認為男子生於五月五日不吉利,命賤妾將他丟棄,( 多麽殘忍不負責的父親!)賤妾却偷偷把孩子養起來。孩子長大到六、七歲時,有一天叫他混在諸兄弟羣中,一同進見父親,父親忽然看見這張白白胖胖的生面孔,奇怪地問他是誰。孩子回答說:「 就是你要丟棄的五月五日生的嬰兒。」父親大怒,要重重處罰他們母子。這個六、七歳的童子長跪地上,從容地問他父親五月五日出生究竟有什麼不好?父親說,因為五月五日生的孩子,長大了要跟門上横木一樣高,那就是不吉利。孩子笑着反問:「如果只為這一點,那太簡單了,只要把門拆去加高一點就行了。況且,一個人生來是受命於天呢?還是受命於門戶呢?」問得做父親的啞口無言,暗中却驚奇這個孩子小小年紀,如此機智,內心不但不討厭,反而喜歡他了。從此好好待他,田文長大以後繼承父業,就是有名的春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

這個人盡皆知的故事告訴我們一點,數目字的吉利與否,完全操縱在自己手中,孟嘗君當時說「人生受命於天 」,現代人更要進一步說:「 人生受命於自己。」因為人定可以勝天。儒家雖然有「盡人事以聽天命」的話,老子也說:「 知無可如何而安之若命。」但第一步先得盡己,即盡了奮鬥的本分。「 聽天命」與「安之若命」並不是叫我們坐在那兒接受命運的支配,而是不要「 怨天尤人」。古人所謂的「天」,就是自然。楚項羽敗亡之日,憤懣地說自己「身經大小七十餘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利,今日之敗,乃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這位狂飆式的英雄人物,沒有自我檢討失敗的原因,是由於不能接納忠言、太自負、太意氣用事,却歸咎於天,故懷着滿腔怨憤而終。我們於千載之後,固然不忍心過分責備他,但也可引作借鏡。

大文豪海明威說:「一個人可以失敗,但不能被擊倒。」迷信的心理因素,尤其不當對立身行事有所影響,否則,就是被擊倒了。舊式的農村家庭,忌諱特別多。記得我母親計數時數到「四」一定得說「兩雙」,「五」字得加上一句「五子登科」,因為「五 」「無」二字聲音相近。「沒有」得說「不有」,因為「沒」「歿」同音。母親具備了舊時女性所有的美德,一生忍讓、謙卑,從來不向人訴說個人痛苦。横逆來時,她認命。我惟一的哥哥去世時,她哭乾了眼淚,也認命。可是她對我的撫養、教育,却沒有認命。我是女兒,她沒有把女兒看得不如兒子,沒有說過:「妳怎麽會是個女孩子,真是命。」反之,她時常對我說:「妳是我獨養女兒,也是我獨養兒子,一切看妳自己了。」在節骨眼兒上,母親是不認命,也不迷信的。因此我從小養成不喜歡迷信,也不怕鬼的性格——儘管我走在馬路口時膽小如鼠,只不過是「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的自我解嘲而已。

再說「十三」這個數字吧。對西方人是不吉祥,對中國人來說,還是多采多姿的好數字呢!我國的寶庫經典,十三經是一切學術的來源。論語的注釋有十三家。佛教傳入中國宗派為十三宗,宋元時代的畫有十三科,最巧的是孫子兵法也是十三篇。可見古人對於十三特別重視。認為是個很嚴肅的奇數。

唐宋時,佛教興盛,高僧圓寂以後,所建舍利子塔,稱七寶塔,實際却是十三層。我肄業杭州之江大學時,距校址數百步之遙,就是六和塔。外表望去是十三層,進入塔內,拾級而上,却是七層,建築非常精巧。登塔頂,俯瞰波濤洶湧的錢塘江,真有杜甫「振衣千仭崗,濯足萬里流」的壯濶氣概。杭州的錢塘門外有一處古跡稱為十三樓。東坡居士在杭州任太守時,時常憩息其上,曾有詩云:「遊人都上十三樓。」由此看來,十三實在是個有好姻緣的數字。

我個人就非常喜歡「十三」,記得我是十二歲由雙親帶到杭州,十三歲考取了一個教會中學,正式當起「學堂生」來。( 這是母親對學生的稱謂,如今說起此三字,仍感到特別親切。 )那一年,母親帶我去西湖靈隠寺進香,謝菩薩保佑我考上學校。寺院中有一百零八尊羅漢。母親叫我隨自己的選擇,從任何一尊羅漢數起,數到跟自己年齡相同的數字,看看是怎麼長相的一尊羅漢,然後請教寺內法師,可以預卜前程。我特地選了一尊慈眉善目的羅漢,數到第十三時,却是一尊離奇古怪的羅漢,鐵青的臉,一對眼睛裏長出一雙手,伸得長長的。每隻手心中長着一隻眼睛,把我駭一大跳,總想自己將來一定不會有好運道。站在我身邊的老和尚却笑咪咪地對我說:「這是一尊智慧羅漢,( 他當時說的名字我已不記得了。)他會保佑你聰明、讀書好的。」我將信將疑。回家後一直不快樂,家庭敎師解釋給我聽說:「眼睛裏長出手,伸得長長的,表示眼睛看得遠遠的,手心裏又有眼珠,表示智珠在握。這不是很好嗎?」我這才高興起來,也增加了自信心。後來更知道是老師鼓勵我,安慰我的話。但那尊羅漢的古怪印象,總時時在心。不由得對十三也有一個特別的觀念。湊巧是每逄十三,一切都非常順當,這並不是迷信,因喜悅的心情,往往能使周遭事物,化得祥和吉利。

最近我的妹夫應邀出國訪問,啟程之日,正是十三日的星期五,我妹妹起初心裏有點嘀咕,他却高高興興帶她上路。現已暢遊歸來,精神飽滿。一位好友十數年前的結婚佳期正是黃曆十三日,他們現在已子孫滿堂。可見境由心造,心理健康,能使理智清明,萬事自然順利,何必去管那套洋迷信呢?
錄自《桂花雨》 琦君 著
台北市,爾雅 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2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十五日電)年近九十高齡的女作家琦君今天出席國立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開幕茶會時指出,閱讀、寫作是最快樂的事,她現在的願望是可以回學校作旁聽生,三年後再寫一篇論文給各界指教。
  • 【大紀元12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十五日電)琦君自一九四九年在台灣發表散文「金盒子」後,作品不斷,多篇散文作品被收入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國文教科書,不少評論家認為,琦君散文細膩雅緻,文字漂亮,以懷舊為出發點,創作出一篇篇有關故土風情的篇章。
  • 【大紀元4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馮昭台北二十五日電)「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將於周日 (三十日)舉辦「向資深作家琦君女士致敬」活動,已自美返台定居的琦君,將由夫婿陪同出席接受贈獎。
  • 【大紀元4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三十日電)向老作家致敬,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今天上午頒獎給作家琦君。琦君的夫婿李唐基代表致詞,希望能有更多人持續華文寫作,發揚華文文學。
  • 作品陪伴許多人度過童年的作家琦君今年已經90歲了,「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今天舉辦了「向資深作家琦君女士致敬」活動,表彰琦君多年來在文學上的成就。(張德厚 報導)
  • 【大紀元6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七日電)曾出版「橘子紅了」、「三更有夢書當枕」等多本散文和小說的作家琦君今天凌晨四時四十五分病逝於和信醫院,家屬隨侍在側,享年九十歲;琦君家屬和朋友決定於十九日上午八時三十分於第二殯儀館懷恩廳舉行公祭,送這位在台灣文學上有重要貢獻的作家最後一程。
  • 中秋節前後,就是故鄉的桂花季節。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彷彿聞到了。桂花有兩種,月月開的稱木樨,花朵較細小,呈淡黃色,台灣好像也有,我曾在走過人家圍牆外時聞到這股香味,一聞到就會引起鄉愁。另一種稱金桂,只有秋天才開,花朵較大,呈金黃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後兩大片曠場,沿著圍牆,種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廳前的庭院中,種著兩株木樨、兩株繡球。還有父親書房的廊簷下,是幾盆茶花與木樨相間。
  • 我心中一直有一對手鐲,是軟軟的赤金色,一隻套在我自己手腕上,另一隻套在一位異姓姊姊卻親如同胞的手腕上。
  • 【大紀元6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十六日電)總統府前資政、立法院前院長倪文亞、作家琦君日前過世,總統陳水扁今天明令褒揚二人。
  • 每個人總或多或少藏有一份不願向人全部吐露的心情,這並不是不坦誠,而是生活上含蓄的情趣。一個人如果可被透視得跟玻璃似的,還有什麼意味可言。含蓄並不是陰沉,而是深沉,亦無礙一個人性格的光明磊落。所以對於含蓄深沉的人,實不必生警戒畏懼之心,相交日久,自成莫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