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敏散文:人比人

子敏
font print 人氣: 42
【字號】    
   標籤: tags:

有一個美國笑話:

有一位父親,責備兒子說:『華盛頓在你這個年齡,早已是一個測量員了。你現在一事無成。』

兒子說:『華盛頓在您的年齡,早已是美國總統了,對不對?』

華盛頓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偉人。他一定料不到他的名字竟會「傷人」,竟給一對父子帶來傷害和痛苦。

兒童心理學家說,每一個小孩都恨一個「鄰居的小孩」,因為那個「鄰居的小孩」樣樣都比他強,他總是因為那個「鄰居的小孩」的存在而受責備。

有一位母親責備弄髒了衣服的兒子:『你看隔壁的王小弟,出門穿的整整齊齊、亁乾淨淨的,哪像你,泥塘裡的水牛似的!』

那個弄髒衣服的孩子聽了這樣的話,心裏所想的恐怕不會是衣服髒不髒的問題。他最有可能的想法恐怕是:『可惡的王小弟!』其實王小弟並沒有得罪他。

有一個人,有個兒子。他本來很快樂,因為家裡人丁興旺。有一天,太太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別以為你兒子多。人家隔壁王家,就有七個!』

這人聽了,心裏很不舒服,就說:『那是人家有個爭氣的太太。』

一對好夫妻就為了這兩句話吵了一架。

有一句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拿人比人,實在很傷人。一個心理學家風趣的說:『想傷害一個人很簡單。你只要找個人跟他比一比就夠了。』

儘管「人比人」會給人帶來痛苦和傷害,但是大多數的人卻捨不得拋棄這一比。佛家說,人生有四大痛苦:生、老、病、死。其實,人生的痛苦有五項:生、老、病、死、比。

我們最常犯的無心的「口孽」,就是用「比」傷人。

有一位先生對他的太太說:『你看人家王太太把屋子收拾的多乾淨。』

這就是拿別人來比親人,無心傷害了親人。

聽到這句話的太太,很可能也就用「比」來自衛,像前面提到的那一對「討論華盛頓」的父子一樣。太太不得不說:『人家的先生會掙錢,太太用不著上班,有的是時間。』

被激怒的先生就會說:『不是先生會不會掙錢的問題,問題全在太太勤快不勤快。』

發了脾氣的太太就會說:『有了不懂得清潔的先生,再勤快的太太也收拾不過來。』小小的一「比」,把家庭幸福都破壞了。

除了拿別人來比親人以外,還有一種「比」,就是拿自己來比別人。 

有一個工頭對工人說:『才來第一次就喊累。你看我,今天已經是第三天了,我一點兒也不在乎。』

工人說:『你是你,我是我。』

工頭說:『這話怎麼說?』

工人說:『你拿的什麼錢?我拿的什麼錢?』

除了拿自己來比別人以外,還有一種「比」,也應該列入「壞比」。那就是用比來虐待自己。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白手起家的商人,家產累積到千萬。他本來很快樂。他不該認識另外一個也是白手起家的商人,家產竟有一億。從此以後,他只要跟那一億富翁在一起,忍不住就會拿自己去跟人家比,這一比,立刻就覺得自己不如人,心裡非常痛苦。平日在家,本來沒事,但是他偏偏忘不了那一比,所以心裏也不舒坦。他越比越苦惱,最後連脾氣也變壞了,時常跟人發生爭執。大家可以料想到那個結束──度過了失敗的後半生。

「比」是有毒的,既能傷人,又能害己。可惜的是,我們總是忘不了那一比。要是我們能擺脫那個「比」,要是我們能從「比」裏獲得解脫,日子是不是能過得幸福些呢?那答案是肯定的。

人不比也能照樣過日子,而且過得很好。

父親希望兒子學習一種技能,盡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何必請華盛頓出面?

母親希望孩子保持衣服的乾淨,盡可以作坦誠的表達,何必請隔壁王家小弟出面!

先生希望有個乾淨的家,盡可以跟太太商量兩個人該怎麼樣分工,何必請隔壁王太太出面呢?

不當的「比」 ,往往造成緊張的局面,引發了不必要的衝突,破壞了人跟人的和諧。改革這種不當的語言習慣,似乎是比較容易的。較難擺脫的,恐怕是「拿自己跟別人比」的思想習慣。

把「比」轉換成一個自己追求的目標,轉換成一個自己的計畫,是一個可行的辦法。這就是把「人比人」轉換成「自己比自己」。

「人比人」往往容易激起我們強烈的情緒,使我們失去了自我,完全成為「情緒的奴隸」。這種情況,對於我們的「自我建設」是極端不利的,除了苦惱以外,我們還會變得一無所有。

如果我們把那「比」,轉換成自己追求的目標,轉換成自己的計畫,情況就會好得多。至少我們可以活得有目標,有計畫。但是我們仍然要關心那計畫和目標是不是仍然還是情緒的產物。如果那目標根本不是你做得到的,如果那計畫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那麼,苦惱就仍然存在。

對個人的幸福來說,沒有什麼能比自己原來追求的目標、原來擬定的計畫更可愛的了。為了「比」而動搖原來的目標和計畫,並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從這個觀點來看,「比」有時候也是一種誘惑。這誘惑使我們叛離了原有的目標,原有的計畫。

幸福的人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自己的人生計畫。為了一「比」而動搖這一切,也很可能使我們喪失了幸福。能夠不比,或者不受「比的誘惑」,才有可能獲得人生的幸福。幸福人生的道理是: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比,無法比,永不比。

愛迪生童年在學校念書,老師曾經批評他「比別的學生愚笨」。

這一比,使愛迪生的生命布滿了陰影。幸運的是愛迪生有一位好母親。她把愛迪生帶回家來親自教他讀書,使他逃脫了「比」的陰影,過不比的日子,「自己跟自己比」的日子。她培植了一個「很會動腦筋的孩子」。大家都知道,後來愛迪生終於有了「跟人家不一樣」的成就。

「比」,往往使我們的思想僵化,使我們不知不覺的把自己納入一個對我們並不適合的模子裏去。「比」,也往往使我們為無意義的事情所套牢,而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為「比」而灰心喪志的人,為「比」而憤慨激動的人,往往不知不覺的造成生命的浪費。

有一個有名的笑話:

父、子、孫三代生活在一起。有一天,爺爺因孫子不聽話「體罰」了孫子一下。孩子的父親看見了,就狠命的「自己掌嘴」。爺爺問他這是幹什麼。孩子的父親說:『你打我的兒子,我也打你的兒子!』

為「比」苦惱,為「比」生氣的人,往往也會做出這種傻事。

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就可以使我們擺脫「比」的糾纏,不浪費自己的生命。

有一個優秀的轉學生,在學校編班的時候,被編進一個不愛讀書的班級去就讀。他看到許多不用功的同學仍過得好好的。他越比越憤慨,竟下了一個決定:『不用功一樣過日子,我又何必用功呢?』

「比」,有時候也會使人變愚蠢。「比」,固然是有毒的,但是聰明的用「比」,有時也能做好事。這就是使「壞比」變成了「好比」。

前面提到的那個故事:

先生對他的太太說:『你看人家王太太把屋子收拾得多乾淨。』

太太說:『人家的先生會掙錢,太太用不著上班,有的是時間。』

這個時候,先生如果能善用「比」,把話題一轉,說:『不過,你燒的菜比她好多了。』這就是一個好比。

太太也把話題一轉說:『你不像王先生那樣又喝酒又打牌的。』這也是一個「好比」。

有了兩個「好比」,局面就會改觀。不過,這「好比」還不是很好的,因為這兩個「比」畢竟是無端傷害了別人。

最好的「好比」應該是這樣的:

『你實在比我強多了。』

『我實在不能跟你相比。』

有一對美國的教授夫婦到報社來訪問。

我對那位先生說:『我的英語實在很「破」。』

那位先生說:『跟你的英語相比,我的中國話簡直等於零。』

他是一位為最懂得用「比」的人。

──轉自麥田出版《豐富人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次,望著冉冉上升的國旗,聽著「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冑,東亞稱雄……」的旋律,內心的激盪往往難以平伏。每次,我會默默暗和著旋律,數算國旗上升的速度,是不是在第二次「……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結束的同時,準確而俐落地將國旗升到桿頂。每次升旗時,總要特別注意一下旗手站立的姿勢,心中老想著也許可以看到二十五年前的我,一個羞澀的小男孩昂然站立的樣子……

  • 穿衣服的目的,很少人在是只為保暖了。陽光下亮曬著衣衫,淡淡的風,粉紅駭綠,生活是富裕得多了。
  • 我們屋後有半畝隙地,
    母親說:
    「讓它荒蕪著怪可惜,
    既然你們那麼愛吃花生,
    就闢來做花生園罷。
  • 山後深處,長了成片的過溝菜蕨,深可及腰。

    路旁,山水順著凹處,一路傾危沖出一道澗渠,長長的澗渠兩岸也是滿滿的過溝菜蕨。

  • 莎士比亞書店
    那些年,我們沒錢買書,都是從莎士比亞書店的租書圖書館借書看的。那是希微亞.畢奇在歐德翁街(rue de l’Odéon)十二號開的一家書店兼圖書館。在一條寒風凜冽的街道上,有那麼一個溫暖、愉悅的所在,冬天還有一個大壁爐,桌上、書架上,滿坑滿谷的書,櫥窗裡則陳列新書,牆上掛著名作家的照片,有些已過世,有些還健在。照片都像是隨手拍的快照,即使是已過世的,看起來也覺得他們曾認真活過。
  • 老村長告訴我,她的婆婆是一個非常善良的長輩,在以前大家忙著在外工作時,伐伊不但是收自家的衣服,也會收全部落的衣服,並且還放到雨水滴不到的地方……
  • 讀國小時,每天穿「皮鞋」沿牛車路到學校,牛車路蜿蜒而行,走到一半,若穿過兩百多公尺的田埂,可以減少一公里左右的行程,雖然農田主人好心的將田埂做得較平常的田埂大三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