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點到底好不好?

陳之華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 ,

北歐教育標榜不分類、不排行;而東方則「揚優批劣」。從小教導小孩如何「打敗他人」,他將來就一定傑出嗎?

一個飄著細雪的北國12 月午後,我和芬蘭朋友馬提.諾尤能(Matti Nojonen)約好碰面。他是芬蘭的國際經濟學者,但他不僅把《孫子兵法》翻譯成芬蘭文,最近又譯了另一本中華古典兵法上的奇書《詭道》。看樣子,馬提真是現代漢學家的奇葩,專挑奇趣古籍入手,卻又卓然有成。

馬提是芬蘭幾位亞洲與中文通之一,會讀、會寫繁體字,也待過亞洲不同地方好幾年,我這次向他辭行,順便送了一本自己寫的書《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給他。於是,那天成了芬蘭教育、兵陣戰法、東西方文化與教育概念的對談。

馬提有個14歲國中二年級的兒子,所以談起教育,一點都不生澀。就像許多為人父母一般,他有每日親身體驗的第一手觀察心得,和對於什麼是妥善教育的終極關懷。在閒聊之際,我跟他提起以前女兒在台灣念過小一,雖然只有四個月,但也經歷過每個週末都有功課學習單,而老師會在每週一上午選出兩份學習單張貼在教室外的牆上。事隔六年,大女兒對這件事仍舊印象深刻,也很在意老師為什麼總是挑選某一位女同學的作品。

馬提聽得興致勃勃,卻也心有所感的搶著分享他的經驗:「這個我曉得。你知道我以前待過上海和青島,那時候我兒子才4 歲,因為青島不像上海,當時還沒有什麼真正國際性質的幼稚園,所以我兒子就讀了當地的幼稚園。」講到這裡,這位芬蘭爸爸的臉上,開始出現想笑卻又有點忍俊不禁的表情。

東西教育觀念差很多

「在那個幼兒園教畫畫,就是老師要小孩子坐好看著白板上一棵蘋果樹,沒有著色的樹,接著老師要大家攤開手上那一張影印紙的蘋果樹,完全一筆一畫按照老師的畫法和色彩來做。老師說:來,把蘋果塗成紅色,把綠色用在葉子上,把樹幹塗上咖啡色……」

「你想想,這樣的教法,我那4歲的兒子,怎會乖乖照著老師說的去做呢?他當然是大筆大筆的自己開心亂塗鬼畫啊!」

「所以有一次,我到學校看到幾幅不同孩子的畫作,被高高掛在走廊牆上,但我走遍了整個迴廊之後,找到老師就問,我兒子的作品呢?老師沒說什麼,帶我走到教室角落的抽屜櫃,彎下腰去拉出最底層的抽屜,委婉輕聲的對我說:『你孩子的畫,在這裡。』」我們同時爆出一陣大笑!

馬提說他當時卻是臉色大變,質問老師:「為什麼?」老師回答:「馬提先生,因為你的孩子一點才能也沒有啊!」這時候馬提火冒三丈,校方急忙解釋說,這是因為我們下週會有訪客來參觀學校!

從一幅畫看平等概念

他說到這裡,我們又笑翻了天;一個孩子的才能、兒童的心理發展和一所學校的「榮耀」,竟然也可以糾葛成這樣複雜。馬提用手直指著右腦說:「你想想看,這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會有多大啊!」我一邊笑一邊點頭稱是,在東西文化間跨越搬遷,我怎會不明瞭這其中的概念差異和實質傷害呢?

我趕忙問馬提說,你不是付了外國人等級的園所費用嗎?他說:「對啊!對外國人收費就是那樣貴!所以我很生氣的跟學校說,如果你們再不貼上我兒子的畫,我即刻辦退學!」

「隔天,我一到學校,就看到兒子的畫作總算貼在走廊上,心安了不少。但走近仔細一瞧,老師竟然在他畫畫的右下角寫著:這是外國人畫的。」我這次不僅笑翻了天,還笑到肚子都疼了。

隨後我又談到,在台灣仍有不少國中老師在發考卷的時候,是叫著說某某某幾分,很棒;某某某幾分,太差了,這就是不用功,不努力讀書的後果。

馬提又忍不住要插話,他急忙跟我說:「哦!對了,我兒子在青島就讀時,要是那位老師眼中畫得最好的學生,就會被叫到全班前面去高高舉起畫作,老師要全班拍手鼓掌。被表揚的孩子,臉上當然是充滿著光采與笑容。可是,對於老師認為畫得不好的學生,卻要學生到全班面前把畫掛在胸口,讓全班小朋友用手指指著說:你很差,你不行!」

平等與尊重 是基本人權

現在換我張大著眼,驚訝問著,那你兒子呢?馬提還有點忿忿不平的說:「我兒子當然不用啊!我警告過老師,我怎麼可能讓這樣的教育方式,用在我孩子的身上呢?這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有多深啊!」雖然這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但他對兒子成長所付出的憂心和努力,仍然在記憶最深處。

有時候學校教育造成的傷害,會是許多孩子一輩子的刻痕。從北歐的「平等與尊重」基本人權觀點來說,在孩子半大不小的時候就去「分類」他們,是很不應該的,尤其還是以體制強加分類之後,讓同班學生或社會大眾,去進一步加深不公平分類的刺傷。即便北歐的孩子已經到了國高中,甚至大學階段了,這樣的公開分類、公開表揚或羞辱的教學方式,也不會出現。芬蘭一位教育和公衛界的專家克麗絲丁娜(Kristiina Poikajarvi)也指出,把學生公開分類和指名道姓的公開宣告成績,以及隨之而來的責備,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孩子作品 不標舉最好或最差

在芬蘭,只要走進學校的教室走廊,看到的是所有孩子的畫作、故事或是習作等。它們全部都被高高的掛在廊壁或是教室裡,不論是教室的牆外、牆內,總有一整片全班學生畫的作品張貼出來,既不標舉什麼最佳,也不會去說誰最差。

每當我看到這樣全班一起陳列出來的方式,總是不免要多看好幾眼。我很喜歡從孩子的畫作中看到不同的筆觸,不僅心底會產生許多的驚喜、悸動,也讓我看見了每個孩子的性格:粗獷、細膩、灑脫。這是孩子大顯身手、自我發揮的時候,老師不以自身的大人思維去妄加評斷、不亂下「指導棋」,而是將所有孩子的作品掛上牆去。這成了一種最基本的鼓勵,也讓孩子在瀏覽同學畫作時,心中自然產生一把衡量的尺,逐漸學會了解、欣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從而學會尊重他人。

如果能看到每個孩子的特質,標準答案一定不會只有一種;創意思維的開拓,來自欣賞與包容,不是依循某種框架模仿。赫爾辛基一所中小學教室外的走道,學生把班上同學的畫作,巧妙的製作成一張龐大的壁報,也在旁邊
寫上幾句自娛娛人的話:「我們貼上最好的作品,也貼上還可以更好的作品。」

從作品陳列 學會多元與包容

將大家的創意作品一一展現即是一種最佳的包容與多元學習過程的開始。雖然人生到了成年階段的確會面對一些同儕競賽的壓力,但在基礎教育中過度強調這些競爭,然後以成人所認為的教學方式,在稚齡孩子身上教導如何「打敗他人、贏在起跑點」,究竟對不對?好不好?

有時也許該停下來想一想,這樣的教育概念,是否妨礙了一個人的正常心態發展?是不是以太過功利的方式,扭曲了下一代成長的過程?會不會使資質優異的孩子恃寵而驕,無法真正了解周遭人或成長之後的廣大社會裡,其實還存在著許多居於弱勢、需要關懷的人。

兒童心理學與教養成長的各個面向,在北歐諸國總是小心翼翼的處理著。

北歐各國所標榜不分類、不排行、重合作、講尊重的精神,對於多年來已經習於競爭與標榜優異教育的其他地區,恐怕一時三刻還無法完全領會;但這樣的社會與教育模式,卻讓我這幾年不斷受到衝擊,提供我另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這是我在北歐幾年來,最大的人生收穫。◇(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個家長費盡心思栽培孩子,無非希望他們擁有更多能力,在未來更有競爭力,以確保有個幸福快樂的未來。父母的苦心當然沒有錯,但是,當我們鼓勵孩子優異的表現,為了他們贏過別人而雀躍時,會不會無形中造成孩子以外在成就或別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的價值的生活態度?
  • 丁慧老師畢業於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英語第二語言教學(ESL)系,有國內外10年的語言教學經驗。李仁德老師畢業於美國的美立堅大學,有在國外的4年教學經驗。本課的教材均由這兩位老師編寫。
  • 又是溫馨感人的5月天了,身邊有2位典型的賢慧媽媽,她們的孩子的表現也確實是可圈可點。許多人都說自己很疼愛孩子,然而卻缺乏親子關係的經營,以致孩子幾乎感受不到父、母的疼愛心意,常惹得大人痛苦不堪、小孩憤慨萬千......為什麼賢慧的媽媽,就比較能教養出優秀的孩子呢?個人覺得理由有:
  • 一天早晨,我興高采烈的穿上新買的衣服,準備送女兒去上學。剛出門的時候,不料手裡拿的垃圾撒了一地,還把剛剛穿上的新衣服弄髒了。我正獨自懊惱,不料女兒卻說:“媽媽,不要緊的,你不是故意的,垃圾我幫你掃,衣服髒了洗一洗就乾淨了。”
  • 一天,我正在廚房做午飯,聽見客廳裡偉偉和弟弟嘻嘻哈哈的玩得很開心,我就沒去管他們。過了一會兒,我準備叫他們來吃飯。到客廳一看,我大吃一驚。那個嶄新的PLAYARD被剪了一個大洞,兩個孩子從洞裡爬進爬出,玩得不亦樂乎。我大怒吼道:『這是誰幹的?』我這一吼,兩個孩子都嚇得不出聲了。
  • 孩子需要跟爸爸相處的時間,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孩子的確會把關愛與被陪伴的時間畫上等號。但如果只是長時間坐在客廳蹺腳陪孩子看電視,這樣算陪孩子嗎?至少要花些時間專心陪伴孩子、與孩子產生互動才有用。研究指出,在嚴格定義下,每個孩子每天獲得父母陪伴的時間,甚至還不到兩分鐘。
  • 自主學習要如何準備?如何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終身學習的人?在指南群山的環抱中,李雅卿緩緩道出這十幾年來,他們所堅持的教育理想。一個孩子要有自主能力,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對生命的自覺,包括自我生命跟別人生命存在的覺知;第二,他必須要有能力,包括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
  • 在思考是否給予孩子足夠時間之前,你需要先坦白、誠實地排出他們在你心中的順位。你當然有權利決定孩子不是主要首選,你大可選擇打拚事業、賺大錢等偉大志向,沒有人能說你不對。只是,若你做了這種選擇,你將永遠無法與孩子擁有足夠的珍貴時光。不過,若你將孩子排在前位,你也必須做出某些抉擇。
  • 為什麼我們一說起5歲的女孩會讀書就沾沾自喜,怎麼從來沒有人誇獎同歲的男孩跑得有多快?樹爬得有多高?跳牆的時候有多勇敢?為什麼男孩子的強項一定要被看作缺陷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