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下)

作者:羅惠真

學唱的過程,其實類似身心靈的統整,修身養性的過程。(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孔子言:「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身心進入「定」境時,聲音和音樂產生出不可思議的效果。由「靜」能產生的巨大能量。美好的歌唱,不一定得大聲唱出來震憾聽眾。美好的歌唱,是美好內在的展現。不是向外的,而是不斷的往內去尋求。學唱的過程,其實類似身心靈的統整,修身養性的過程。

去年一整年的時間,我都在演唱台語歌曲,尤其是台灣民謠。在保持中線的想法下,慢慢體會到與台語相應的新唱法。這是為了適應台灣話極度窄扁的語言空間,為了保持中線及台灣話特殊的韻味,聲音越用越少,到幾乎不用,極度的內斂,這是演唱外文歌到不了的身體深度。

它產生類似太極拳般,綿綿細長,纏絲般的勁道,極微細的氣柱拖住一點點的聲音,「氣斷聲停」地去唱它。猶如胡琴的弓,薄薄地擦著弦,力道與身體的穩定度必須控制得剛剛好,尤其是身心進入「定」境時,聲音和音樂產生出不可思議的效果。

孔子言:「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在此,台灣話任何難唱的語音,都得到解決,咬字清楚且充滿韻味,尤其是有戲曲味道的曲子。

我不禁的想起高中時期國文課本,唸過劉鶚的《老殘遊記》「明湖居聽王小玉說書」中:「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的妙境,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數十句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就漸漸的聽不見了。⋯⋯」我也記得當初自己是如何的心嚮往之,但願有生之年能達到此境地。

有不少聽眾向我反應,讓他們最感動的,往往是聲音最微細時,很多人形容身體裡一陣麻⋯⋯我自己也有好幾次類似的經驗,都發生在現場演唱會:在Gustav Mahler的「大地之歌」,終曲尾句Ewig…Ewig…,在Christa Ludwig 、 Bryn Terfel…的獨唱會中,最安靜的時刻,我眼淚不停地流下⋯⋯。我不停地深思,這樣的情緒連結,來自何處?

由「靜」而產生的巨大能量。我體會到「大音希聲」的道理。

但請各位不要誤會我,在宣導小聲唱歌,而是一種聲樂美學的思考:美好的歌唱,不一定得大聲唱出來震憾聽眾。(當然震撼亮麗的歌聲,也是如煙火般炫麗燦爛,而且老少咸宜。)美好的歌唱,更形而上,是美好內在的展現。不是向外的,而是不斷的往內去尋求。學唱的過程,其實類似身心靈的統整,修身養性的過程,不斷地挖掘自己,探索內在,並自我解套。

羅惠真演唱視頻:

演唱台灣民謠,讓我在詮釋古雅且多層次的的歌詞時,和上一代產生連結。慢慢的,受西方聲樂訓練的我,體會到自己的根,與類似「天命」的感覺。我的母親在聽我演唱後,告訴我許多,那命運無法自己掌控的時代,家族女子的故事。

年代甚至遠溯清代林爽文之亂,從彰化逃難到萬豐,被逼嫁給莊主做細姨(姨太太之意)的阿祖⋯⋯;因為身為女子,無法受教育的外婆(娘家哥哥們,是日本時代警察和學校老師)剛嫁給外祖父時,為「櫟社」成員的外祖父,送她到霧峰林家為女子辦的「一新會」上學後,最愛唱那首「咱台灣」。

我請蘇維倫老師把它重新編曲演唱。我幾乎可以感受到,新婚的外婆唱著:「日月潭、阿里山⋯⋯」時心中小小的幸福感⋯⋯;還有只因出生時,蚱蜢跳入產床視為不祥,從小被送養的姨婆,一生悲苦的故事⋯⋯。

台灣民謠的悲,與女子在困苦與壓抑中,把最美好的內在與靈魂,鎖在心裡,產生出韌性而蘊化出的歌聲,只有在往內的唱法,才能展現它的美。一遍又一遍地唱,一次又一次的同理,我與我的長輩,與不曾見面的先祖們連結。

不論是台語、國語、法文、西班牙文、德文、英文、義大利文(我是按照自己所認知的,母音在口腔內部的開放度次序,由扁窄至開闊編排。)的演唱,雖然唱出的音色大不相同,其實唱法完全一樣。「耳朵的中間、眼睛的後面」永遠是我不變的最重要口訣。向內看著看著,我找到一個似乎永無止境的空間,那是我歌唱「神聖的居所」。只要我把自己放到那個空間,我的臉上會浮現深深的微笑、我的下巴像嬰孩般深陷、身體內部像流水般滑動。我對自己的感受無限欣喜,卻知道它還沒到底⋯⋯我還在變化中⋯⋯。

在我高中、剛開始學聲樂時,我的大姐羅蕙蘭(鋼琴家、目前旅居美國紐澤西州)在送我的聲樂譜上題字:在音樂的道路上,我們不是追求極限,而是越過每個極限,追求無限⋯⋯「∞」。#
——於2015年

羅惠真簡介:
女高音/羅惠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學士。曼哈頓音樂院 (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 聲樂演唱碩士。跟隨Prof. Cynthia Hoffmann學習聲樂。回台灣後致力於各國藝術歌曲、臺灣民謠及臺語藝術歌曲演唱。近年來更專注於河洛漢詩吟唱,希望能發揚保存千年的古調。現任教於市立台北大學音樂系、光仁中學音樂班。

本文刊載於舊金山12月15日教育版
責任編輯:張德輝、李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第七屆「全世界華人美聲唱法聲樂大賽」決賽二十多位選手於11月10日下午在紐約巴魯克表演藝術中心的英格曼音樂廳(Engelman Hall of Baruch Performing Arts Center,NYC)再展風采。
  • 11月10日下午,第七屆「全世界華人美聲唱法聲樂大賽」決賽在紐約巴魯克表演藝術中心的英格曼音樂廳(Engelman Hall of Baruch Performing Arts Center)落下帷幕。經過三天激烈地角逐,共有二十位選手獲獎。
  • 11月10日,第七屆「全世界華人美聲唱法聲樂大賽」決賽在紐約巴魯克表演藝術中心的英格曼音樂廳(Engelman Hall of Baruch Performing Arts Center)落下帷幕。經過三天激烈地角逐,共有二十位選手獲獎。
  • 本次比賽是新唐人主辦的歷次聲樂比賽中報名人數最多的一屆,選手中有不少著名音樂學校畢業生或者文藝團體的專業歌唱演員。圖為部分獲獎男選手在決賽中的風采。
  • 11月10日,第七屆「全世界華人美聲唱法聲樂大賽」匯聚世界各地華人歌唱家,一展才華,同時為觀眾帶來一場音樂盛宴。
  • 11月10日,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第七屆「全世界華人美聲唱法聲樂大賽」圓滿落幕,第一個出場的選手朱穎恩(Mindy Chu)榮獲優秀獎,她演繹了西洋詠嘆調《我的母親》(《O mia madre》)和中文經典曲目《在那遙遠的地方》。
  • 在本月初結束的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第七屆全世界華人美聲唱法聲樂大賽」上,除了按照章程中寫明的金、銀、銅以及優秀獎等獎項外,評委還特別給一個選手頒發了唯一的額外獎項「特別獎」。對此,聲樂大賽主評委關貴敏先生表示,這是因為新唐人聲樂比賽的標準與眾不同,「我們評選的是華人用美聲唱漢語歌的古老、傳統的唱法」。
  • Michael Lipnicki Fine Pianos
  • 歷史上,樂器和軍隊關聯密切,其中,軍鼓是比較有代表的特色樂器,而中國古代戰爭更要有戰鼓相伴,因此士兵作戰前的「一鼓作氣」尤為重要。今天,當我們聽到軍樂演奏時,也會感到精神振奮,激發出奮發向上的強烈情感。
  • 藍藍的天,清清的水,綠綠的草原,潔白的羊群,這裡不只是蒙古人的家,也是每個人的家。神韻作品發布的原創交響樂《草原豪情》,描繪了蒙古草原的美景,以及質樸善良、勇敢樂觀的蒙古人的胸懷,樂曲中那直抒胸臆的長歌歌調,傳遞出天地悠遠、回腸蕩氣的的優美意境,尤其令人怦然心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