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男女之別

徐沛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1日訊】

在我情竇初開,不得已訴諸筆端時,發現大學裏賣的地下刊物上印有現代詩歌,於是買來作上課時的私下讀物,遺憾的是它們和那些讓我昏昏欲睡的教材一樣難懂,讓我無法借鑒,但從此知道它們叫「朦朧詩」。到德國後有機會膂識了他們的作者,幾位「異議」名人。跟其中之一同行時,我提起「文革」,他說他們那時把收穫的金圓財寶等都如數上繳了所以他們沒有「打砸搶」,就是說這位詩人和他的詩一樣「朦朧」,他對「文革」壓根兒沒作任何反思。而另一位朦朧詩人則對我說,你們女人就知道寫真情實感。當時我忙著躲避他口中吐出的臭煙,所以無暇也無心與他辯論。但我想他們大概是在獨裁專政下先是不能,然後是不願寫心裏話,所以練出了做文字遊戲的特技而我動筆的初衷是為了表情達意,與人交流,讓別人明白我的心思,我只想達到認識自己、世界和上帝的人生目的。或許這跟我是女人有關係

  我不僅是家中唯一的女兒,也是唯一的只吃軟不吃硬,只服理不服力,不能違背自己意願行事的孩子。為此我小時沒少挨打。我大哥對我的評語是,刀子嘴豆腐心。我雖本性難移,但學會了惹不起,躲得起。上大學時,輔導員找我談話,說紅花還要綠葉扶,讓我跟同學打成一片,我則覺得我不是紅花,不要綠葉,既跟同學無話可說,就應該各走各的路,為甚麼要虛情假意?大四時,被派去長江三峽隨遊輪實習,我卻擅自在武漢帶著兩個一談如故的德國散客離船而去。我領著兩個新知東遊西轉,數天後才自個遊回重慶。系裏大事化小,讓我寫份檢討,我還頑抗,結果是位老于世故的朋友怕我被開除,代勞替我寫了份檢討了事。在德國發表博士論文時,有個前言,以寫對導師等的感謝之詞,大都千篇一律。我反感套話,於是衝著我的專題《德國浪漫主義時期詩歌中的女人形象》,大談我96年回鄉看還有「三寸金蓮」的外婆的感想,而沒突出感謝。導師看後找碴,我據理力爭,他無話可說,便稱,如我不循規蹈矩,他就不簽名,我則寧可不發表這部專著也不屈從。後來是滿腹基督情懷的老教授向我低了頭。當我坐在波鴻市(BOCHUM)博物館的講壇上發現他白髮蒼蒼的頭顱向他致意表示問候時,全場響起了掌聲,聽眾們肯定把我當成了尊師的模範。這位說我前生前世的母語肯定是德文的導師讓我獲益不淺,但他對我的賞識和厚待,不能讓我放棄說真心話的人權。

  2001年因夢想當只海龜回東土延年益壽,所以回國尋找棲身之地。我也是走哪兒都眼尖嘴快,真話直說,對家人如此,對很多年沒有聯繫的高中同學也好,首次照面的大學黨委書記,報社總編輯也罷,我有甚麼說甚麼,開心痛快。有人拿出別的女人的成名作以資鼓勵,我就表示人各有命,我雖自作多情,但卻少「性」趣,不能與她們競爭,我回國是圖清靜,而非名利。不幸的是東土的氣像面貌讓我敏感的身心不適。在我準備第三次遠走高飛時,有緣見識法輪功的神奇。在我的追根究底下有兩位老人把他們為了袪病而從無神論者轉變為法輪功修煉者的親身經歷毫無保留地告訴了我,並希望我這個作家聲張正義。回到德國後我才得以悉心拜讀《轉法輪》。這是一本天書,講的都是神話,我看後大開眼界並決定以身試法。經過親身實踐和調查研究,我有了現身說法的資格。

  我獨處德語世界,靠電話和一報一刊與中國朋友保持聯繫,他們多為文友。這時我才發現我和男人們的又一區別。

  過去我想當然的以為中國文人都求道向佛信神避妖,因為從李白到杜甫,從吳承恩到蒲松齡統統如此。豈知我大錯特錯!人各有志,這也無可非議。令我不解的是,其中的一位主編居然拒發我講「真善忍」的文章。更沒想到的還在後面,我的《病從口入》在一位責任編輯的支援下終於發表了。在那期雜誌上我看到一篇淺談孔孟之道之古為今用的短文,於是要來電話號碼,想向這位懂孔孟之道的長輩表示敬意。我們三言兩語就達成共識:法輪功是中國文化的發揚光大。在此機會結識了他的也舞文弄墨的兒子。與這位同輩一席長談的結果是聽說《病從口入》讓他寫下一封駁斥我和法輪功的公開信。我請他發來一閱。他在德國的職業我不清楚,只知這位不繡鋼老鼠的校友是中文系的畢業生,有資格嘲笑我的中文水平。我從17歲起就主要使用外文,我無能寫出唐詩般的美文,唯求能老老實實地記下自己的人生之路和人生體悟,以盡心盡力盡職盡責。讀完他的新作後,我告訴他在我這個信神女和無神論者之間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外,我還發現他自稱的「無政府主義」等於沒有道德底線。當一個美女在灑滿陽光的公園裏慘遭流氓強暴的時候,他的態度豈止是「誰讓那美女出頭露面?」對此我還能說甚麼呢?連他爸爸都無能為力,更何況我這個陌生女人。我想起一個典故:愛與僧道來往的蘇東坡曾嘲笑一位打坐的高僧像堆牛屎。高僧笑曰,在我眼裏你像尊佛。蘇東坡得意地回家講給蘇小妹聽,豈知蘇小妹一語道破,高僧心中有佛所以見你如佛,而你心想的卻是牛屎。

  一個看似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只用了十年時間,就征服了世界各地億萬人的心,他們中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男女均有,有目不識丁沒出過遠門的農婦,也有我這個博覽群書見過世面的女人,雖然在中國他們為此受到殘酷迫害,甚至失去生命。這本來就是神跡,而不是神化!僅憑一本書,三個字和五套動作就能讓上億人擺脫病魔,道德回升,還不是神力的體現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蘆﹔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荊蠻而引甌粵。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都督閆公之雅望啟戟遙臨﹐宇文新都之懿範……。」
  • 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存在主義 (existentialism)作家阿爾拔.卡繆(Albert Camus 1913-1960)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生長在一個極度窮困家庭。大學時期,他對運動及劇場發生莫大的興趣,但可借染上肺結核而被迫輟學。讀者可以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找到對貪窮、社會運動、生命本質等的思索和困惑。
  • 「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世之男子,而鍾於婦人。」明清以來,許多文人認同這一論點,重視女子才華,因而這一時期才女大量湧現,才女文學之繁榮,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評明清才女,大多推舉商夫人為冠。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時的江南賢媛商景蘭。富庶而風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閨秀數不勝數,商夫人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樣的英靈之氣呢……
  •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他逃至吳國,說服吳王攻破楚國首都;越王句踐表面向吳求降,暗中發憤圖強,二十二年後一舉消滅吳國。
  • 在中國古代,像名醫扁鵲這樣對「病」與「死」有著極佳判斷力的醫生還有許多。本篇將介紹明朝醫籍中記載的幾位。
  • 西湖之畔,段家橋頭,有一處小攤格外引人矚目。攤位上擺著一幅幅頗具元人筆法的淡墨山水,畫作上題著娟秀的小楷——「黃媛介」,攤主恰恰是位布衣荊釵的少婦。一旦賺夠一日的生活費,她就匆匆收攤,不肯再作畫。 女子拋頭露面來養家糊口,在古代稱得上是一大奇聞。這位獨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興的名媛淑女黃媛介。她和姐姐黃媛貞,更是一對才女姐妹花。時人對她們有一段知名的評價……
  • 「我謝絮才,生長閨門,性耽書史,自慚巾幗,不愛鉛華……」一齣獨幕劇,一場獨角戲,吟唱著清代女子的才情與心志。這部雜劇名為《喬影》,甫問世就被之管弦,傳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頗似有井水處必歌柳永詞的盛況。
  • 曹操足智多謀,顏回大智若愚。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後化為精衛鳥,銜西山的木石填東海;麻姑成仙後,曾經歷東海三次變成桑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