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
【未解之謎】人間蒸發的民族
千古謎團!幾百萬人人間蒸發,900年後重現人間?DNA檢測現端倪,真相到底是什麼?
【未解之謎】掌控戰局的神祕之手
那些出人意料的戰爭!昆陽之戰,王莽42萬大軍,驅動虎豹犀象助陣,為什麼卻敗給劉秀1.8萬綠林軍?靖難之役,明成祖靠什麼扭轉乾坤?
韓國史書研究:旱澇等異常天氣預示戰爭來臨
人們常說:「天人合一。」天象的變化會給人類社會帶來變化。一項針對韓國史書所進行的研究顯示,乾旱與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與戰爭呈現高度正相關,亦即異常天災的出現就預示著戰爭這種人禍即將爆發。
葡萄牙具有特色的星形城堡 易守難攻
格拉薩聖母堡(Nossa Senhora da Graça Fort)位於葡萄牙與西班牙接壤的邊境地區,是葡萄牙防守邊境的要塞之一。這座18世紀城堡興建於高地上,而且呈現易守難攻的星形結構,與一般的歐式城堡不同。在威力強大的現代化武器出現之前,它一直事非常可靠的軍事據點。
可知「退避三舍」為報恩? 展現什麼精神?
「三舍」是什麼意思呢?退避三舍的「舍」是古代的距離單位,古代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則為九十里。退避三舍原為在戰場上兩方交兵時退兵九十里。為什麼要這樣作呢? 這其中有一段歷史的情義背景--辟君三舍。
【成語故事】一將無能 累死三軍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句話出自《左氏春秋》,這裡的「將」指的是戰國時代那位只會紙上談兵的趙軍元帥趙括。當時趙王因為中了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結果斷送了趙軍四十萬將士的性命,讓趙國元氣大傷。
【千古英雄人物】曹操(8) 丞漢相 挫赤壁
赤壁之戰,曹操軍中疾疫大興,致戰力大損,凱風突自南來,助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曹操曾與孫權書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雖天公不作美,拒讓曹操跨越江南一步,但大英雄笑談雄兵百萬,叱詫風雲之霸氣,不得不讓後人欽佩。
東漢聖帝出 順水變逆流 吞了哀牢國軍兵
哀牢國所在的土地肥沃,適宜種植五穀、養蠶取絲,而且礦產也很豐富。東漢光武帝時,哀牢王攻打漢邊界遇到一次奇怪的風變水變,還遇到老虎,「……這次攻打鹿茤卻遭天誅,中國出現聖帝了嗎?上天祐助中國,何其明顯!」
通過對實地考察、星宿定位,對2017年中秋夜火流星爆炸的天象,做了更深入的解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天象。《乙巳占》講:「流星是上天的使者,飛行在不同的星宿中,向人間展示天警。人們看到的流星大,對應的流星的使命也大,對應的人間事件更大,將發生的災難更重。」[9] 所以,我們有義務把這個上天給人間的重大的警醒,盡可能地解讀出來。
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戰爭中,為了調運糧草製作了一種工具叫做「木牛流馬」。隨著三國時期結束,這工具也就消逝在歷史中。兩百多年後魏晉時期的科學家祖沖之又再造了木牛流馬,然而也是曇花一現……
10月4日中秋夜,雲南又發生了壯觀的火流星爆炸——對於以目測為基礎的中國天象文化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天象事件,使戰爭的最終結局更加明朗,但是過程卻變得波詭雲譎。
馬拉松與埃及豔后──雅典附近幾場決定歷史的戰役(一)
馬拉松之役雖然不是一場大型的戰役,卻有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波斯帝國急速擴張的氣勢,在西面暫時地受阻。更重要的是,馬拉松之役大幅度地提昇了希臘各城邦對抗波斯帝國的意願與士氣。
《逆天而為痛悔遲》的上部,我們講到的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太子劉劭,後周世宗的柴榮,都是鮮明的例證。他們都覺得自己聰明,不信天意的預言能實現,柴榮甚至主動消除預言的隱患,可是越消除,它越逼近,越掙脫,天網越收緊。後人總認為自己不會像前人那麼糊塗,但是如果不順應天道,一意孤行,必然掉進天網。
組圖:甲午戰爭120年 新書平反北洋水師
甲午戰爭今年屆滿120年,當年戰敗的清廷北洋水師飽受後世批評。臺灣退役海軍軍官郭延平出版新書《1871年班之甲午海戰》」,藉專業背景與史料,認為北洋水師打了壯烈的一戰。 郭延平認為,後世將戰敗的北洋水師視為罪魁禍首,其實北洋軍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採用西式教育的幹部,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當日本傾全國之力發展海軍時,清廷海軍建設卻停滯,使得船艦速度與火力都不如日本。
歷史故事:切不可逞強違天
由於楚莊王勢力浩大,所以他吩咐申舟:不必向宋國提出借路的請求,逕直而去。宋國得知後,認為這是楚國在侮辱本國,感到不可忍受,就把申舟殺死。
歷史中常有些奇特的迴圈。戰國初期魏文侯拜吳起為將,大敗秦國,奪了秦國的“河西”之地。而秦昭王時白起為秦將,又大敗魏國,奪了魏國的河東之地。正是“三十河東、三十河西,吳白兩起,天賦玄機”。
“臥薪嚐膽”這個成語講述的是春秋末期越王勾踐苦心礪志,十年複國的故事。這個故事之所以能被傳頌千載,乃是由於主人公勾踐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故而能轉弱為強,成不世之功。“忍”的力量在歷史進程中有怎樣的作用,回顧一百年的甲午年,那場決定了中日兩國國運消長的戰爭,我們能再次得到啟示 ——如果我們能從另一角度來看待這個歷史事件。
甲午戰爭(1894-1895年)是中國人心頭的傷痛,但它又是任何關注歷史的人無法回避的一筆,任何想要瞭解近現代的中國的人,都無法回避這場戰爭帶來的深遠影響。
公元前506年秋,西元前506年秋,經過多年的準備,吳國攻楚大軍的戰車終於隆隆起動了。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將、孫武為軍師、王弟夫概為先鋒,聚集水陸精銳三萬多人,按照孫武事先謀定的方略,避開吳楚邊界的正面,溯淮水西進,取道蔡、唐兩國,從北部突入楚國境內!
吳楚兩國幾世宿敵,力量對比上是楚強吳弱。但是吳國卻驚人地以少勝多,以水陸三萬多精銳擊破楚國逾二十萬大軍,攻克其都城郢都,把諾大的楚國逼到了幾乎亡國破都的處境,令天下強國都目瞪口呆。
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薜西斯一世(Xerxes I)率大軍30萬水陸並進, 遠征希臘。在橫掃了色雷斯和馬其頓之后,直抵溫泉關(Thermopylae)隘口,希臘十萬火急!
作為“漢初三傑”之一,韓信被劉邦稱為“連百萬之從,戰必勝、攻必取”,終其一生,從來沒有在戰場上被擊敗過。在這些戰役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就是“井陘口之戰 ”,韓信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竟然敢於于“背水結陣”,而且還贏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勝利!韓信是如何做到以少勝多的?假設當時的情景,有沒有別的可能?
甲午戰後,清政府的腐敗落後暴露無遺,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也使得中國人民紛紛反抗。原以「反清復明」為口號的義和團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他們不滿外國侵略,改口號改為「扶清滅洋」,並開始攻擊西方人士。此舉讓野心勃勃的西方更有理由出兵占領中國。
革命黨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的軍政府馬上成立,推黎元洪為都督,並改國號爲中華民國,並且號召中國各省起來響應推翻滿清。短短兩個月內,廣東、湖南等十三個省,先後宣布脫離清朝政府,宣布獨立,滿清王朝大勢已去。
滿清帝國經過康熙至乾隆一百多年的盛世之後,開始步入衰弱。特別是清朝末年,戰爭一場接一場,而中國敗戰連連,不平等條約一份又一份,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可謂予取予求。而標誌著這所謂「次殖民地」年代的開端,就是發生於清朝道光20年至22年(公元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
馮子材除自任正面防禦主力之外,還分派王孝祺、王德榜、蘇元春所部駐守周圍各要地,總兵力約64營3萬人,成縱深梯隊陣勢,採取「先發制敵」策略,出兵襲擊法軍。
噶爾丹設「駝城」,把上萬隻駱駝,綁住其腳躺在地上,駝背上加上箱子,形成一個長長的「駝城」。噶爾丹軍就在那箱垛中放射槍箭,以阻止清軍進攻。
黑暗中杜松軍點燃火炬以便準確炮擊,後金則利用敵軍的火光,以暗擊明,弓箭齊下。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的內戰。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皇權,先後分封了他的二十四個兒子為藩王。這些藩王被派到全國各地,一部分授以兵權,如燕王朱棣、晉王朱棢等。藩王雖然沒有封地的管治權,但擁有護衛軍隊,可以防禦北邊的蒙古勢力,作為皇室的屏障。
    共有約 67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