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修行貴在專一

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5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5日訊】不論是學藝還是修煉,保持目標的專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如果好高騖遠、見異思遷,很可能在學習或修行的過程中半途而廢,這是因為目標不專一的人不可能達到很高的思想境界。因此對於學藝者來講,學藝不精難成大事,術業有專攻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錢;而對於修煉者來講,不管哪一個法門也不允許腳踩兩隻船,在修煉中堅持不二法門才是走向圓滿的保證。

根據史書中記載,儒家始祖孔子曾跟師襄子學習彈琴,一連十天都沒有學習新的內容。師襄子就對他說:「你現在可以學習新的內容啦。」孔子卻回答說:「我雖然練習了這支曲子,但是它的技巧我還沒有掌握。」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道:「它的技巧你已經掌握了,可以學習新的內容了。」孔子回答說:「雖然技巧已經掌握了,但是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主旨呢。」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道:「現在樂曲的主旨你已經領悟到了,可以學習新的內容了。」孔子回答說:「主旨倒是已經領悟到了,但是我還沒有體察到作曲者的境界呢。」

又過了一段時間,在彈奏中,孔子受到樂曲的感染,有時進入深沉的境界,有時感到心曠神怡,胸襟開闊。於是說道:「我體察到作曲者的境界了。他膚色黝黑,身材魁梧,眼光明亮而高瞻遠矚,好像有統治天下的帝王氣魄。除了文王,誰還能創作出這樣的樂曲呢?!」師襄子聽了,立刻從座席上起來,向孔子施禮道:「我的老師曾經告訴過我,這正是文王譜寫的《文王操》啊!」

孔子不愧為一代聖人,他在幾千年前就告訴了我們目標專一的重要。在有限的人生中,一個人不可能學會或掌握很多行業的知識與技能,但是只要在某一行業靜心勤學,精益求精,就必能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道家始祖老子也說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由此可見,知識與技能學得越多越雜反而離道越遠,因此修行也是貴在專一,在自己選定的法門中一心精進,堅持到底,就必能走向圓滿的彼岸。@(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識正邪、明善惡是一項做人的最基本的智慧,一個不知好歹、是非不分的人生是非常可悲的。不辨善惡的人最容易上當受騙,也很可能為了蠅頭小利去傷害好人,從而遭受惡報,其結果必然是害人害己,後悔莫及。因此,客觀的獲取正確的信息,瞭解事情的真相,不為事情的表面現象所惑,對於每一個人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
  • 由於人世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理,所以就派生出了「以惡制惡」與「以毒攻毒」這樣的世俗智慧。當世人的思想境界都在同一個層次水平上時,人們就想不到「以善制惡」那樣的大智慧,只能以「以惡制惡」這樣的方式來抑制人世間的邪惡,當然這樣的方式無法根除邪惡的存在,也無法剷除人世間的邪靈巨惡。
  • 《三字經》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塊美玉如果不經過精雕細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緻的玉器,人如果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會懂得許多知識和道理。
  • 對於商人來講,將本求利、追求商業利益本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不過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作為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是古代中國商人普遍認同的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與「君子重信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因此在歷史上也不乏富而有德、重義輕利的仁人君子。
  • 由於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因此市面上有關保健與養生的書籍和製品也很多。然而,不管人們如何注意飲食與體育鍛煉,卻總是治標不治本。人世間的大多數長壽老人並沒有刻意的追求豐厚的物質生活,在飲食方面甚至是非常儉樸的,他(她)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面露慈愛,清心寡慾,全都不是好勇鬥狠之人。由此看來,健康與長壽並不完全決定於物質生活,它與人的心性和脾氣等精神因素也密切相關,心懷善念、慈悲待人才是最佳的養生之道。人世間雖然沒有延年益壽的特效仙丹,但是慈悲之心遠勝於任何養生良藥,心慈就能長生,行惡必然折壽,這個道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
  • 在現實社會中,世人由於受外界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很難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思想情緒。喜怒哀樂愁等七情六慾經常會對人的心態造成干擾,例如遇到喜聞樂見的人或事時,人就感到特別高興;當失去親朋好友時,人就感到特別憂傷;遇到難以理解的人或事時,人則會感到生氣或憤怒等等。一個人如果不能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他就無法做到心靜如水。擁有大智慧的中國古代思想家諸葛亮說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人世間的任何事,只有靜心去做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這是因為平淡祥和才是最高的思想境界。
  • 【大紀元9月12日訊】當人類的道德標準維持在很高的水平時,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地方。對於一個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講,「三尺頭上有神靈」,盜竊與行惡形同於向神佛挑戰,因此真正修煉的人自有心法約束,對神佛心存敬畏之念,不敢任意妄為。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就是以「信仰為本,道德為尊。」至於人世間的法律,不管懲罰如何嚴酷,對於行惡的人來講總是治標不治本。這是因為即使用強制的方法限制住一個人的行動,但是卻無法管住他想行惡的心,在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他仍然會做壞事。
  • 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除了符合真、善、忍的特性的是一成不變的至理,是唯一的真理之外,其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涵蘊著變易的因素,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變易。世事千變萬化,人、事、地、物、時,無一不在變化之中,而人的一生,也無日不在變化中成長、歷練、成熟。
  • 在這人世間,儘管報應有早有遲,確實存在著時間上的差異,但是卻從未有做了壞事沒得到惡報的。古時候的中國人在教育後代時經常說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這是因為善惡必報是天理,害人如害己。孔子也說:「己所不欲,勿施與人。」一個人只有善待他人,堅守道德,才是保護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