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

「天下官管天下事」 鄭青天巧破湯圓案

作者:陸真
font print 人氣: 1066
【字號】    
   標籤: tags: , , ,

有一天,外地的一個鄉民,進城給待嫁的女兒購置嫁妝。路過一個湯圓店,吃完湯圓後,一摸口袋,裡面卻沒有銅錢交付,便告訴店主:「我進城辦事,只有帶上銀子,你暫時記在賬上,寬緩些時候,我一定來還賬。」

店主說:「本店資本太小,再說你我素不相識,你想白吃吧?」鄉民沒話說,拿出一個銀元抵押便離去了。

辦完了事,鄉民拿著銅錢來贖回銀元,店主竟不認賬:「湯圓一碗,僅值幾文銅錢,我哪裡會收你的銀元呢?」

那個鄉民氣憤極了,找到趙訟師,趙訟師告訴他:「這裡歸烏程縣管轄,烏程縣令是個貪官,你在那裡打官司,一定會輸。你要找到歸安縣的鄭裕國,人稱鄭青天,他是個通情達理的好官,找他才成。」鄉民聽信訟師的主意,就去歸安縣署門前等候。

一會兒,鄭裕國從府署回來,鄉民直接上去,沖犯了他的儀仗和衛隊,鄭裕國的車馬受驚,鄭大怒,喝令抓來打板子。鄉民大喊:「我戶籍在烏程縣,你這個官,是歸安縣令。你應當送我回烏程縣審訊,你本人不應當責罰我!」

鄭縣令說:「天下官管天下事,你在我這裡犯事,免不了在我這裡挨板子。」鄉民說:「好!」

鄉民被打了板子以後,呈上狀紙,鄭裕國看了狀紙以後,說:「我這裡是歸安縣,你應該到烏程縣的縣衙門去告狀,這兩個縣相距很近。」鄉民講:「天下官管天下事,這是您剛才講的話呀!」鄭青天笑了,立刻發籤,傳賣湯圓的店主,店主傳到,拒不承認。鄭裕國就暗中派聽差,找店主妻子取贓。聽差對她說:「你丈夫已經招供了,快交出贓銀,可予免罪。」

店主妻子說:「我原先勸他不要昧良心!現在怎麼樣?」說罷,交出了那個贓銀。

鄭裕國獲得贓銀後,告訴鄉民說:「賣湯圓的店主,不承認拿過你的銀子。本縣令還你兩塊銀子吧。」鄉民拒不接受。

鄭裕國為了檢驗這個鄉民,假裝惱火,扔給他兩個銀元。鄉民從地上撿起來,看了其中一個銀元,很驚訝地說:「這是小人的舊物,怎麼在這裡?」鄭裕國問他:「有什麼記號?」鄉民說:「這個銀元是我女兒的聘金,上面有『雙喜』兩個小字。」

鄭裕國叫人拿給賣湯圓的店主看,店主看了這塊贓銀,低頭認罪。

事後,老百姓中有粗通文墨的人,寫了一幅對聯:「鄭青天辦案認真,天下官真管天下事;某鄉民甘願受罰,挨板打還讚打得好!」橫額是「官清民淳」!對仗雖不工穩,但內容很恰當。

(事據《清稗類鈔》)

──轉自正見網(原標題:「天下官管天下事」)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姚崇(650-721年),字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孟津)人。他曾在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唐睿宗景雲元年(710 年)和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元年(713年)三次擔任宰相,對挽救危局,整頓吏治,振興經濟,開創開元之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南朝時陳朝人吳明徹,幼年喪父,天性至孝,家貧無力為葬,於是勤力耕種,盼望收成五穀獲利葬父。可是時值天下大旱,田裡五穀幼苗都焦枯了。他見狀傷心哭泣,一片誠摯孝心感動上蒼,經過數日,有人從田裡回來告訴他說:「乾枯的禾苗已經復活了。」吳明徹忙跑去察看,苗稼果然恢復生機。到了秋季,大獲豐收足夠充作安葬費用。
  • 三清山
    劉統勳(1699—1773年),清代山東諸城人,字延清,號爾鈍。雍正進士。乾隆時累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曾多次察看黃河、運河工程,均能革除積弊。又四任會試正考官。有《劉文正公集》傳世。
  • 清代人左光圖,字翼宸,應州(今山西應縣)人。小的時候失愛於繼母薄氏。但是,他對繼母並不記恨,並且還能對繼母克盡孝道。繼母受到感動。
  • 宋代,司馬光自己經營了一個花園,取名獨樂園。春季來了,園中姹紫嫣紅,草木秀 茂。司馬光便特地准許人們入園觀賞。
  • 清代,鄂爾泰(1680-1745年),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他出身貧寒,祖祖輩輩都為人當傭工,因為沒有房子住,全家只好在祠堂裏過夜。但他的父親頗有遠見,想盡一切辦法,供孩子念書,期盼他們長大後改換門庭。
  • 清代人李衛(1686--1738年),字又玠,江蘇銅山(今徐州市)人。他「不甚識字」,「粗率狂縱」,在整頓鹽務、除暴安民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績。雍正皇帝曾經將他和鄂爾泰、田文鏡一起,樹為地方督撫之楷模。
  • 三清山
    徐九經平日雖嗜酒,卻很少吃肉。他還親筆畫了一幅《青菜圖》,掛在了衙內牆壁上,並常常指著圖中的青菜說:「古人云: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無此味。」意思是:只有為官清廉,食些蔬菜素味,老百姓方可臉無菜色,不受饑寒。
  • 清代,安徽省歙縣有一個名叫張三愛的人,他給一戶家道中落的主人為僕,年紀已有四十歲了,還沒有娶妻。
  • 清朝順治年間,有一位名叫蔣爾直的湖南人,作為僕從,同主人一起外出做生意。主 人後來又收用了三個僕人,一共有四個僕人,與主人客居在廣東省一個寓所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