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後 「泰坦尼克號」沉船小提琴現身

沙莉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3年03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101年前,號稱永不沉沒的遠洋豪華客輪泰坦尼克號從英國的南安普頓出發駛往美國紐約,途中撞上了冰山而沉沒,沉沒前最後一刻樂隊指揮演奏的小提琴現在現世。經過7年之久的調查後,它的真實性得以證實。

泰坦尼克號沉沒時,34歲的樂隊指揮哈特利(Wallace Hartley)帶領樂隊來到甲板上,為乘客演奏告別曲的小提琴(Henry Aldridge and Son)

泰坦尼克號的倖存者說,他們記得,乘客紛紛登上救生艇時,34歲的樂隊指揮哈特利(Wallace Hartley)帶領樂隊來到甲板上,為乘客演奏了讚美詩「我的上帝,我越來越靠近你」。八名音樂家最後全部遇難。
[[4]]
泰坦尼克號的樂隊指揮34歲的哈特利(Wallace Hartley)(wikipedia.org)

哈特利的小提琴被認為和它的主人與1500位乘客一起在1912年的災難中葬身茫茫大海。但英國亨利.奧爾德里奇父子(Henry Aldridge and Son)拍賣行說,2006年發現的這把小提琴經過了嚴格的驗證,證實是哈特利臨終時演奏使用的小提琴。

拍賣行花了近7年時間和數萬英鎊鑑定這把水浸小提琴的來源,諮詢了許多專家,包括政府的法醫科學家和牛津大學的專家。

拍賣行說,小提琴琴體有兩道長裂縫,但「令人難以置信的保存完好」,儘管年代久遠,且在海水裡浸泡過。據估計,這把小提琴現價值10萬歐元。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號在紐芬蘭南部565公里處撞上冰山,1,517人遇難。

當時有報導顯示,發現哈特利的屍體時,身體還緊緊抱著他的樂器。也有其它報導說,小提琴已經在海裡失蹤。拍賣行表示,和哈特利傳記作者一起發現了有文件顯示,找到哈特利的屍體時,他還拿著一個皮革包,裡面就是這把小提琴。

哈特利的未婚妻瑪麗亞.魯賓遜於1910年送給他這把小提琴​​,以紀念他們的訂婚。小提琴上有一塊銀色飾板,刻有文字:「送華萊士,訂婚紀念。瑪麗亞。 」

拍賣行表示,小提琴當時顯然交還給了哈特利悲傷的未婚妻瑪麗亞.魯濱遜,她在1939年去世後,小提琴捐贈給救世軍,最後又到了一位小提琴老師手裡,在英格蘭西北部的蘭開夏郡一個家庭的閣樓上保存了幾十年。 七年前,該家庭將提琴交給拍賣行,拍賣行開始了對它的真實性的調查。

英國法醫科學服務的測試表明,腐蝕沉積物被認為是符合海水中浸泡特徵,一名銀器專家研究了小提琴上的銘牌後,確定它符合當時的年代。

拍賣行說,小提琴將在貝爾法斯特市政廳(Belfast City Hall)展出至本月底,距離泰坦尼克號製造地不到一英里。
[[5]]

泰坦尼克號明信片(PETER MUHLY/AFP/Getty Images)

(責任編輯:童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蔣中正(蔣介石)日記(1948—1954)》新書日前於國史館發表。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暨前國史館長呂芳上指出,這是一部罕見的國家領導人日記。
  • 幾年前看到旅居美國的阿陀一篇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驚心動魄的南中國知青偷渡潮》一文,該文寫得深入細緻,氣勢恢宏,且數據清晰,把當年的知青偷渡重現眼前。作者不是卒友,但能寫出如此佳作,可見其寫作功力深厚。但一篇好文有時也會有爭議的地方。我個人與作者有不同的意見不吐不快,因此在這裡提出來,讓大家討論一下。
  • 在當年那個迫使大量人民「起錨」、「督卒」、「較腳」、「著草」——等同逃亡的大時代裡,並非所有人都會一走了之的,所有成功的逃亡者都必須具有活躍的思想。在當年的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個思想僵化,中紅毒甚深的人,即使他們不是那個制度的得益者,他們也不會對那個極權制度產生懷疑,進而產生叛逆之心的。
  • 1979年以前,每當清明和重陽這兩個香港法定的假期前後兩週,香港政府都會開放邊境的墳場讓香港市民前往拜祭親人。每當這兩個節日,前往邊境的人很多。在彎彎曲曲窄長的界河梧桐河南邊各個大大小小的山坡上,人山人海,一個小小的沙嶺墳場,能有幾多真正的參拜者,來的人大都是在各個不同時期「起錨」成功的人。
  • 熱帶亞熱帶沿海潮間帶的常綠闊葉灌木群落——紅樹林。(公有領域)
    在香港大部分的知青都是當年的「起錨」客,「起錨」本指船舶開航的意思,但在那瘋狂的年代,在一群特定的人群〔廣東知青〕中,卻有另外一個意思,在廣東當年一提起這一專有名詞,人們都知道那是指偷渡。「起錨」是一種賭博,參與者要押上自己的前途與生命,那時參與這個賭博的廣東知青為數不少。有的贏了,有的輸了。
  • 在漆黑一片的茫茫大海中,那些敢於用繩子把彼此的身體連起來,以示在大海中互相照應、互相扶持的例子原來並不罕有。那些把彼此的生命連在一起的人,不管是兄弟姐妹、夫妻還是朋友,在以後的歲月中,在人生的大舞台中往往都能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 最近我訪問過幾位插埸的知青,他們都說當年如果插埸的知青逃亡失敗被押解回場,農場都會為他們搞一場「歡迎會」。在批鬥會上他們挨幾下是很平常的事,毒打的事不常見,但不是沒有,如果在批鬥會上表現不好,態度不好,或者平日與人積怨,又或者平日表現不好,就會多挨幾下。
  • 文革時期當局為了堵截偷渡潮,採取了一系列嚴防措施,然而逃亡者為了能成功起錨,也奇招迭出,真乃五花八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1979年初,改革開放還未開始,我班女生鄺女士,時已32歲,厭倦了在農村當赤腳醫生,與丈夫一起把從黑市買回來的護照貼上自己的照片,由於精心製作,幾能亂真。
  • 黃東漢,1947年出生於廣州。廣州 14 中 66 屆高中畢業生。文革期間積極參與運動,任學校造反組織「八五紅旗」頭目。後到寶安縣南頭 公社插隊。下鄉一年零三個月後逃往香港。來港後 一直從事印刷工作。改革開放後參與國內宗族文化活動,在內地幾個宗親會擔任顧問,副會長、名譽董事長等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