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塑聖」──楊惠之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楊惠之,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名雕塑家。據北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記載,楊惠之最初與吳道子同學繪畫,遠師六朝名畫家張僧繇筆法,號為畫友。後專攻雕塑,「為天下第一」,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譽為「塑聖」,與「畫聖」吳道子齊名。
  
楊惠之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徵與神情特點,合乎相術,故稱古今絕技。相傳,他曾在京兆府塑名優留杯亭像,像成之日,未加裝染,放在大街上,面向牆壁,過路人看其背影就能辨認出是留杯亭其人,其神巧可見一斑。
  
如今在寺廟中經常能看到的千手觀音像,相傳是由他創造的。據著錄,他的作品有京兆府長樂鄉北太華觀玉皇大帝像、汴州安業寺(即大相國寺)淨土寺院大殿內佛像和枝條千佛、東經藏院殿後三門兩神像與當殿塑維摩居士像、河南洛陽廣愛寺三門五百羅漢像及山亭院楞伽山、陝西臨潼驪山福嚴寺塑壁、陝西鳳翔東天柱寺維摩像、江蘇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等。其中,東天柱寺塑的維摩像,形模如生,其旁二侍女尤佳。蘇軾參觀該寺時,曾賦詩道:「今觀古塑維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龜。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變化浮雲隨……此叟神完中有恃,談笑可卻千熊羆。」從詩中可見,楊惠之將維摩像塑成了一個外貌瘦削而有神、談笑風生、旁若無人的形象。
  
楊惠之曾在郴州通惠禪師院手塑九子母一堂,人物皆坐立地上,不設台座、床具,不著彩色,栩栩如生。宋仁宗嘉祐(公元1056年~1063年)問,解程為郴州知軍,擬為該塑像加床具,著彩色,寺僧鹹以400年藝術珍品毀於一旦為懼,遂罷。後詩人張舜民謫官郴州時,見塑像,讚歎不已,記之於《郴行錄》中。楊惠之作品留傳至今者,有江蘇吳縣甪直保聖寺羅漢一尊。
  
楊惠之繼承了「影塑」與「浮塑」的技巧,創製出了「塑壁」的新形式。塑壁,俗稱「海山」,即在牆壁上塑出雲水、巖島、樹石,以佛像等圓塑散置其間。楊惠之將當時的山水畫與人物畫結合運用於雕塑中,為豐富中華藝術寶庫做出了貢獻。楊惠之還著有《塑訣》一書,惜已不存。@(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 日內瓦消息,聯合國一個負責人權監察的部門星期一指出,中國在對待被拘禁人士方面不符合國際慣例。
  • 數千年來河圖洛書被認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河洛文化最主要的標志是河圖洛書。《易經˙系辭上》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是關於河圖洛書的最早記載。河圖出於河南洛陽市的孟津縣,人們早已耳熟能詳,而洛書出於何處一直沒有定論。在第四届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上,專家學者認爲洛書出自河南洛陽的洛寧縣西長水村。

  • 由於對第三代可拍照手機的潛在募功能表示擔憂,以色列軍方情報機構頒令,限制士兵使用這種手機。
  • 白米飯是很好的養胃食物,可作為主食適當的吃。(Shutterstock)
    現代人說,幽默一種溝通表達的藝術,而對蘇軾而言,應該也是心態樂觀的一種生活態度吧!
  • 很多人都讀過賈島的詩歌《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唐朝的尋隱詩自成一派,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詩人,一次次走進山水佳境,踏上尋仙問道之旅。大唐詩壇最耀眼的明星——詩仙李白,他的尋隱之旅有怎樣的玄妙意境呢?(《古韻流芳》提供)
  • 當大唐進入鼎盛階段,樂舞藝術也達到了中華歷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給大詩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經過五十年之久,他永遠銘記著觀者如山、一舞動四方的盛況。
  • 煉丹 中國畫
    劉商感嘆光陰實在太急促短暫,在世勞累辛苦,求得虛浮的榮耀和世間的官位,又有什麼好處呢?劉商心想,古代的賢人都棄官去尋求道術,大多都能超脫塵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兒女都已經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訴自己實在不應再被世俗所累了。
  • 劉庭式堅持娶了盲女做妻子,兩人一直白頭到老,後來盲妻去世,劉庭式十分的悲傷,一直都不肯再娶。
  • 隱士陶淵明的真實生活,平淡自然,既有煙火氣息,也蘊含超然境界。歸隱田園是他的人生歸宿,他固守之,吟詠之,將其打造成充滿詩意的精神樂園,並開創了自成一派的隱逸田園詩歌。
  • 他是庭院中詠梅吟霜的寒門書生,也是江水畔登高撫琴的悲秋文人。他生於動盪亂世,懷抱治世理想,卻長年輾轉宦遊,難以施展才智。故而他筆下的詩文,多慷慨不平之氣,奔湧恣肆之情,唱出了失意文士的心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