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作者: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17464
【字號】    
   標籤: tags:

人在天真的童年時代大都是無憂無懼的,但是在許多後天的觀念產生了之後,保護自我的心理就會越來越強盛,同時也在各個方面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擔心。儘管人世間的任何狀況可能在瞬間就會發生許多改變,然而大多數人仍然無法放下內心的精神壓力,在憂慮與困苦中膽戰心驚地度日。在現代社會中,無衣食之憂的人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都被生活的重擔壓得抬不起頭來,一生都在為柴米油鹽而奔波。不知道生命真正意義的人或拼命求財,或拼命求官,在紅塵濁世中漫無目標地隨波逐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兩句聲調高亢、意氣豪爽的名詩源於李白所作的〈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意思是說:上天給了我才能必然能得到應用;即使散去千金,花完了還會重新得到。中國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李白的,因為李白是站在盛唐詩壇高峰之巔的偉大詩人,他在中國詩歌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堪稱中國詩壇第一人。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這詩中名句表明李白儘管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也持樂觀態度。他認為自己的才能終將得到發揮,因此應該高歌痛飲,即使散去千金,還會重新回來。這是對自我、對人生的有力肯定,表現出詩人頑強的生命力與豪爽高尚的氣質。也曾經激起過眾多文人墨客的俠義情懷,催人奮發向上。

古今中外的許多聖賢與偉人,在貧窮和無權無勢的人生中都沒有自暴自棄。儒教始祖孔子一生中只做了三個多月的官員,生活上貧困潦倒並沒有磨滅他傳道的意志, 他為後世留下了做人的規範和豐富的文化遺產;李白本人生性豪放,淡泊名利,在他的人生中做官的時間也很短,卻為後人留下了千年不衰的詩詞名句;田園詩人陶淵明更加出俗,為了精神的解放即使辭官不做也「不為五斗米折腰」,其思想境界則在苦難中得到了昇華。

不可否認,人生在世,無法離開金錢。也不可否認,不管積累多少金錢,離開人世時一分也不能帶走。因此,在賺夠了生活費用之後,仍是一味追求金錢就會失去人生的價值。人生在世,貴在修德。生命的意義在於昇華和返本歸真,因此有錢有勢並不是人生成功的標誌。一個人即使人生中無財或少財,只會使他現實生活艱難,卻無礙於其生命的昇華。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個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並不是以得到錢財的多少或權勢的大小來決定的,而是在於人的思想境界是否在有限的人生中真正得到了昇華。一個人要想活得瀟灑豁達,就必須衝破金錢的束縛,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心態面對生活上的壓力,積德行善,修心養性,真誠的人品、善良的心靈以及寬容的胸懷必能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道德水準較高的中國古代,沒有人懷疑善惡必報的真實性。即使在共產邪黨強制讓人們相信所謂“無神論”的日子裏,我仍然從村裏的老人那裏聽到過“人有好心天知道”及“傷天害理,天打雷劈”這樣的勸善警句。
  • 人世間有許多人生活得不快樂,並非都是因為他們貧窮,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快樂之本。其實人的善心善念常與快樂同在,樂善好施、與人為善就是快樂之本。只有樂於助人的人,心境才能保持開朗,有了良好的情緒,也就自然擁有了健康。一位心理學家說︰通常樂善好施的人,都會因做善事而產生一種愉快的感覺,人生也就變得積極樂觀。
  • 說起善惡必報的因果關係,許多人可能會馬上聯想起這是源於佛教中的理論。然而「積善之家慶有餘,積惡之家禍必至」這兩句話卻不是來源於佛教,它是來源於中國古書《易經》中的兩句名言。意思是說積善行的家族必能翼庇子孫,而作惡多端的家族必然會禍延後代。由此看來,中華民族從很久以前就接受了因果報應的思想,古代的中國人大都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天災人禍,對人們的行為起著一種重要的警示作用,它既有現世現報的元素,也與祖先輩做過的壞事有一定的因果關係。
  • 人世間有很多人感覺自己生活得很幸福,也有一些人總是感覺自己的人生非常不幸。然而,根據筆者的觀察結果,感覺自己幸福的人並不一定在物質財富方面十分富有,他們通常各種欲望心很淡,不太計較個人的得失,可以做到以苦為樂
  • 許多人在讀過陶淵明的詩中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後,雖然也認同他對高尚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但是對陶公辭官不做、以詩酒為樂的田園生活方式卻認為他太頹廢了。其實陶淵明並不缺乏進取心,這可以從他的名句「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中看到他惜時進取的雄心壯志,只是他不恥於與貪官汙吏同流合汙,為了潔身自好才選擇了一條「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
  • 如果一個人的心靈與思想不複雜,那麼他就可以輕易簡單的獲得幸福。例如在口渴的時候找到了一潭清澈的泉水,在寒冷的嚴冬得到了一縷溫暖的陽光等都能給許多人帶來真正的幸福與喜悅。或許一些欲望很高的人會把這樣的事情看成天經地義的,把上天的恩賜與人生中的幸運視為理所當然,只有把自己執著追求的事物追到手時才有一絲快感,這樣的思維方式顯然距離幸福非常遙遠。
  • 人生的旅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面對挫折與苦難時,如果想保持一份豁達的情懷,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就需要有一種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氣度。一般人非常看重個人利益的得失,因此就很難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只能在情天恨海中隨波逐流。而修煉人則能把名利情色看得很淡,也能做到寬容忍讓,其胸襟和氣度自然遠在一般人之上。寧靜致遠則是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它不是通過外界的環境或外力來改變自身的心靈狀態,而是用內心的寧靜來豐富自身的想像力。在紅塵濁世中通過修養自己的心靈使其達到平淡祥和的境界,就如蚌之含砂,在孤獨與痛苦中孕育著璀璨的明珠。因此,我認為一個人在最寧靜時刻的思維,就是他的靈魂昇華後最珍貴的思想結晶。
  •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脾氣粗暴,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有些人則慈眉善目,忍辱禮讓,有一副謙恭待人的好氣度。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也許有人會說,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上,誰不曾遇到過生氣彆扭、令人氣憤發怒的事呢? 然而,生氣發怒無論從人體養生還是修心養性上講,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古人雲:“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寬懷大度,忍辱不辯,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度過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 中華神傳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和為貴」與「和氣致祥」是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取向之一。「和氣致祥,乖氣致異。」一語源自《漢書.劉向傳》,儒家思想中則提倡「以和為貴」。《論語.學而》中記載,孔子晚年時,弟子有子云:「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王者之道,和氣為先,和氣是最可貴的禮節,也是最美的德行,大事小事均依此為準。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