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千古風雲人物

「大海洋之王」成吉思汗(下)

阿哲;圖:志清
font print 人氣: 61
【字號】    
   標籤: tags:

來如天墜,去如電逝

生長在草原上的蒙古男子,自小就接受騎馬、摔跤和射箭這三項通稱為「男兒三技」的訓練。騎馬是放牧、遷徙的需要;摔跤可強健體魄、提高格鬥技能;射箭是狩獵、對抗外族侵犯時不可或缺的技能。蒙古人深信從小熟習「男兒三技」,長大後才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

成吉思汗根據遊牧民族這個特點,發展出一系列的戰術。其中最突出的是蒙古人馬術精湛,每名士兵往往擁有二至三匹馬,可以輪流騎乘,加上蒙古人飲食簡便,因此蒙古騎兵有速度快,可長途奔襲的特點,令敵人措手不及。如成吉思汗派兵攻打金國時,騎兵在一晝夜間就行進了五百里。由此可見,蒙古騎兵「來如天墜,去如電逝」的威力。

成吉思汗的大軍之所以能百戰百勝、所向披靡,除了他善用蒙古人驍勇善戰的特點外,善於利用聯盟、孤立敵人,從而將敵人逐一擊破,也是他軍事生涯中的得意計謀。如建國前,他就是透過不斷與其他部族聯盟,從而統一了蒙古高原;他消滅塔塔兒部時,也曾經與金朝結盟;攻打花剌子模時,他也企圖與西夏結盟;他臨終遺言也指示了聯宋滅金的方略。這些都是他善用聯盟取勝的證明。

各種宗教並存

為了達到「因其俗而柔其人」的統治目的,成吉思汗對各種宗教採取相容的態度。他統一蒙古前,各部族即有薩滿教等信仰,隨著勢力不斷的擴張,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也相繼傳入蒙古。

他除了於重要場合參加薩滿教法事之外,也曾邀請道教長老邱處機講道。影響所及,他的繼承者也經常參加景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等宗教儀式,且各大城市也陸續興建佛寺、教堂和清真寺。

雖然他對宗教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但他在位時傳統的薩滿教仍佔有重要的地位。直至忽必烈建立元朝,喇嘛教才逐漸取代薩滿教成為主流宗教。

不殺工匠

成吉思汗不僅對宗教採取寬容態度,也能廣納敵人的優點及引進敵人的技術。例如,攻打中原時,學會了許多製造先進武器的技術;西征花剌子模時,也不忘帶各種工匠回蒙古,蒙古軍也因而有了先進的攻城武器,並組織五百人的炮兵部隊,大大提高了戰鬥能力。

因為他十分重視有技能的工匠,以致後來不殺工匠成為蒙古軍的傳統。各種工匠不斷的湧入,使中原與西方種植、織造、武器等技術陸續引進蒙古。這些外來的技術,不僅使蒙古科學得到長足的發展,也使農業和畜牧業有很大的提昇。

兵民合一的千戶制

成吉思汗進攻乃蠻部時,以千戶制組編軍隊,使蒙古軍成為一支組織嚴密的武裝力量。有了成功的前例,他立國後就全面推行千戶制,並以十進制的方式,把蒙古各部統一劃分為十戶、百戶、千戶,任命功臣為千戶之首。隨後,他又封「四傑」為萬戶,分區管轄各千戶。

千戶制的實行,不僅糾正以往部落組織鬆散的缺點,增強部隊的戰鬥力,也杜絕各部落貴族復辟的可能,有效保障大汗的統治地位。

唯才是用

成吉思汗在用人時,只重視個人的才能,不計較出身背景、部落族屬,甚至能放下私人恩怨,任用敵對部族人才。如「四傑」的木華黎勒蔑、哲別等,就是來自敵對部族。

他也善於攏絡人心,分配戰利品時,有功的人都會得到厚賞;分封萬戶、千戶時,也充分考慮到功臣的利益;他身邊的護衛軍,不僅享有各種特權,他還告誡子孫要尊重護衛軍,不可任意頤指氣使。

札撤大典

蒙古部落早期沒有文字,凡事都是口耳相傳或刻木為記。沒有通行的文字,要治理廣大的國家很困難,成吉思汗於是派人用維吾爾字母拼成蒙古國書,蒙古從此有了通行文字。有了文字以後,他開始著手建立國家制度。

建國前,成吉思汗曾為軍隊制定《札撒》,作為戰爭中的軍令,如戰場上不得搶奪財物、戰利品,也不得違反退卻命令等。建國後,他成立司法部門,並根據《札撒》軍令、社會習慣,及他治國、練兵、整理社會秩序等經驗,以新的文字頒行《札撤大典》(即蒙古習慣法),蒙古從此有了以民主為基礎的共和政體制度。

《札撤大典》是世界上第一套廣泛應用的成文法典,對於整頓蒙古社會秩序,鞏固大汗的統治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

評價不一

後代學者對成吉思汗有正負兩面的評價。馬可孛羅的《遊記》對他讚賞有加;但多桑的《蒙古史》則大加批評;日本史學家箭內亙譽之為「名君英主」。

他不斷發動征服戰爭,引起一些文人的批評。但蒙古大舉西征、南侵,也有利於中西經濟的發展,以及文化的融和,如中國的火藥、紙幣、驛站制度開始傳入了西方;西方的藥物、織造品、天文曆法也輸入了中國。

雖然正反評價兩極化,然而他仍是蒙古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西方人眼中,也是能與亞歷山大大帝相提並論的世界征服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司馬遷,字子長,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因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史記》而流芳千古,被後人尊稱為「太史公」。
  • 孫權那時才18歲,整日悲傷哭泣,無法處理朝政。謀士張昭對他說:「如今天下大亂,豺狼當道,只顧悲傷而不理國事,好比開著大門把強盜請進來,必將自取其禍。」孫權覺得他說得很對,從而擦乾眼淚、換上朝服,登朝理事及視察軍隊,穩定了軍民之心。
  • 孫權有用人之明,在危急存亡之秋,尤其表現得特別突出。他先後重用周瑜、呂蒙、陸遜等人為統師,都是拔擢得當。
  • 李自成把朱元璋的祖墳和他當和尚待過的「皇覺寺」放火燒掉,並殺死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此一舉動,震撼朝廷上下,尤其明崇禎皇帝聽到鳳陽被毀,氣得把鳳陽巡撫處死。
  • 看那人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目如流星、闊面重頤、威風凜凜、穿一身銀盔銀甲,使一條精剛銀槍,左挑右刺,所到之處如入無人之境。此何人﹖常山趙子龍是也。──羅貫中《三國演義》對趙雲的描述
  • 燕國大將樂毅曾經率領六國聯軍擊潰強大的齊國,功蓋天下,可是後來遭受誣陷,以致功敗垂成。但他無怨無悔,對於誤解他的燕惠王無生怨懟,此可謂戰國群將的異數。
  • 當陽長板之戰,劉備之軍被幾十萬曹操精騎部隊追擊,在各部潰不成軍的慘敗中,趙雲以寡敵眾,不顧個人安危,救出幼主阿斗。他「懷抱幼主」,突破曹軍重重包圍,最終使其「得免於難」,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雲單騎救主」。
  • 縱觀張良傳奇的一生,他前半生摯誠報國,建立奇功偉業;後半生逐漸淡出官場潛心修道,留下仙名。張良的所有故事中,最神奇最有爭議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拾履授書的故事了。領悟這個故事,就可以解開他一生的種種令人費解之謎。
  • 諸葛亮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這位生於山東,居于南陽的先賢在扮演了自己的歷史角色之後,成爲了智慧的代名詞,後世善用兵者,甚或機敏聰慧者,大多被冠以「小諸葛」之美稱。然而,人們的目光往往只專注於孔明先生的用兵如神和治國之能,却甚少有人提及先生堪爲萬世楷模之大義。
  •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名鐵木真,是蒙古帝國的奠基者。他曾擊敗金國、臣服西夏、消滅西遼,為日後建立大一統的元朝,結束中原五百多年割據,及確立中國遼闊版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大舉西征也衝破亞、歐的界限,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