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女學生證

李吉崑
font print 人氣: 160
【字號】    
   標籤: tags: ,

自1895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日本治臺起,至1919年,總督府迄未在臺建立完整的學制系統,僅設立六年制公學校,用以取代傳統書房;中等以上教育,並不完備。

1919年(大正8年)總督府以「同化主義」為施政方針,根據差別原則及隔離(臺、日人)政策,頒佈「台灣教育令」,在公學校之上,設立四年制高等普通學校,三年制女子高等普通學校,五年制師範學校,八年制醫學專門學校,三年制工、商、農林學校和六年制工、商、農林專門學校。


女學生證(正面)/李吉崑先生 提供

馬公高等女學校
第一學年
藤村雪子
昭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生

年代:20世紀 材質:杉木 長:6.6公分 寬:3.6公分 厚:0.6公分

1922年(大正11年)總督府頒佈新「台灣教育令」,依日本國內制度設立臺灣中等以上教育機關,並明訂中等以上學校,除師範學校外,開放臺、日生共學。因此,在六年制公學校之上,設三至五年制實業學校和高等女學校,五年制中學校。原工、商、農林專門學校改為二年制高等工、商、農林學校;八年制醫學專門學校改為四年制醫學專門學校,二者以中學畢業生為招收對象。此外,另設四年制高校普通科、三年制高校高等科,於高等科畢業後,始可參加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1928年、昭和3年創校)入學考試。


女學生證(背面) / 李吉崑先生 提供

澎湖廳白沙庄鎮海一六八
澎湖廳湖西庄隘門一二三一
戶主 藤村晃 長女
血淮型 型

年代:20世紀 材質:杉木 長:6.6公分 寬:3.6公分 厚:0.6公分

新制實施後,表面上,臺人可接受與日人相同的中等以上教育,但教育差別待遇的本質從未改變,事實上,新制只是為了提供人口迅速成長的在臺日人子弟更多教育機會罷了,臺人子弟並未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機會,中等以上學校入學競爭始終十分激烈,當時謂為「試驗地獄」,以之,能獲得較高教育機會的臺人子弟反而日漸減少。

1937年起,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鼓勵臺人改日姓、奉日神;1940年(昭和15年),總督府配合「皇紀2600年」,更積極鼓勵臺人改日本姓名,是以本件女學生證為日本姓名。依當時教育制度及出生年推算(昭和6年,即1931年生),於六年制公學校後,約十三、四歲(1944、1945年)進入三到五年制高等女學校。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陷入苦戰,可能只讀一學期,甚至第一學期尚未結束便無法繼續就學。由於當時臺人入學極其困難,女子能受中等以上教育更是困難,所以,女學生證十分稀少。

主要參考資料: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等編著:《台灣開發史》國立空中大學印行,2003年9月。

本文轉載 台灣文化園區部落格:http://blog.nownews.com/taiwanox/
圖文版權歸台灣文化園區所有,請勿複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早期用大鼎(意即:大鍋子)煮飯,因此煮熟時,一方面「大鼎」裡水分還很多,一方面還要用「大鼎」煮其他食物,所以須先用「飯籬」必須放很多水……
  • 這對龍鳳禮盒十分罕見,上髹鈷藍、朱紅、貝白、墨黑和石綠等礦物顏料,畫作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刮魚鱗、磨薑汁,多種用途的刮板。
  • 五十年代夜市買賣、夜間抓青蛙和清晨打竹筍的最佳工具……
  • 沒有沒聽過「壞蛋蟛蜞的故事」?照片之後,有精彩的故事哦!
  • 賣糖雞的,是小孩最愛光顧的攤販之一……
  • 鼓是樂器,亦是施行號令的工具。所以,古時士大夫、富貴人家宴飲時,鳴鐘擊鼓為樂;軍隊行伍施行號令,指揮作戰時,亦是以擊鼓作為前進的號令。
  • 狩獵是原住民社會賴以生存的重要方式之一,本件係宰殺山豬用的大刀,握柄有浮雕圖案。
  • 日治時期前後的大衣鈕釦。
  • 薦盒亦稱敬盒、荐盒或奉案,係敬奉茶、酒及放置筊杯之檯座,通常置於神案上香爐之前。多用於祠堂和家庭,寺廟較少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