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燔石第十一卷──煤炭

《天工開物》煤炭用處多 卻製不得豆腐

作者:宋應星 譯者:汪水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19
【字號】    
   標籤: tags: , ,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燒石第十一卷──煤炭

煤炭在中國到處都出產,供作燒煉金、石之用。南方不長草木的禿山下面就有煤,北方也是如此(譯按︰此說不確,南方多數煤礦上方皆有茂盛植物生長)。

煤有三種,分為明煤、碎煤、末煤︰明煤塊大如斗,河北、山東、陝西、山西出產。明煤無需風箱鼓風,以木炭少許引燃,可晝夜猛烈燃燒。其中夾帶的碎屑,可用潔凈的黃土調水作成煤餅來燃燒。

碎煤有兩種,多產於吳(今江蘇)、楚(今湖南、湖北)。其中火焰高的叫「飯炭」,用來作飯。火焰低的叫「鐵炭」,用以冶煉。這種煤入爐前要先用水沃濕,必須用風箱鼓風才能燒紅,以後逐次添煤保持燃燒。

末煤是像麵那樣的粉末,名叫「自來風」。將其與泥、水調成餅放入爐內。燃燒以後與明煤相同,晝夜不滅。末煤有一半供作燒飯,一半供熔銅、燒石、煉取硃砂。至於燒鍊石灰、礬和硫,則三種煤都可以使用。

長期採煤的人,能從土的表面辨別地下是否有煤,然後挖掘。挖到五丈深左右,方始得煤。初見煤層露頭時,地下冒出的毒氣(井下瓦斯)能傷人。因之有人將巨竹筒鑿去中節,將竹筒末端削尖,插入煤炭中,毒氣便沿竹筒向上排出,人便可在下面用大鋤挖取煤。當井下有煤層向縱橫延伸時,可沿煤層向左右挖取。其上部以木板支護,以防壓塌。

煤炭取空而後,用土將井填實。經二、三十年後,井下面又生長出煤,取之不盡(譯按︰此說不確,煤挖盡後不能再生)。其底及四周有卵石,當地人叫「銅炭」,取出後可以燒製皂礬與硫黃。只能燒製硫黃的卵石,臭氣十分難聞,名日「臭煤」。京師的房山、固安及湖廣荊州(今湖北)等處間有這種煤。煤炭燃燒以後,其質隨火化去,不留灰渣。因為在金屬與土石之間,自然界的變化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煤炭不產於草木茂盛的地方,從這裡可見到大自然的巧妙安排。在炊事方面,煤炭唯一不能發揮作用的,只是不能用來製作豆腐而已(用堞火作豆腐則味苦)。

原文

《天工開物》燔石第十一卷──煤炭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鍛煉金石之用。南方禿山無草木者,下即有煤。北方勿論。煤有三種:有明煤、碎煤、末煤。明煤,大塊如斗許,燕、齊、秦、晉生之。不用風箱鼓扇,以木炭少許引燃,熯熾達晝夜。其傍夾帶碎屑,則用潔淨黃土調水作餅而燒之。碎煤有兩種,多生吳、楚。炎高者曰飯炭,用以炊烹;炎平者曰鐵炭,用以冶鍛。入爐先用水沃濕,必用鼓韝後紅,以次增添而用。末炭如麵者,名曰自來風。泥水調成餅,入於爐內。既灼之後,與明煤相同,經晝夜不滅。半供炊爨,半供熔銅、化石、升朱。至於燔石為灰與礬、硫,則三煤皆可用也。

凡取煤經歷久者,從土面能辨有無之色,然後堀挖。深至五丈許,方始得煤。初見煤端時,毒氣灼人。有將巨竹鑿去中節,尖銳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煙從竹中透上。人從其下施钁拾取者,或一井而下,炭縱橫廣有,則隨其左右闊取。其上支板,以防壓崩耳。

凡煤炭取空而後,以土填實其井,經二、三十年後,其下煤復生長,取之不盡,其底及四周石卵,土人名曰銅炭者,取出燒皂礬與硫黃(詳後款)。凡石卵單取硫黃者,其氣薰甚,名曰臭煤,燕京房山、固安,湖廣荊州等處間有之。

凡煤炭經焚而後,質隨火神化去,總無灰滓。蓋金與土石之間,造化別現此種云。凡煤炭不生茂草盛木之鄉,以見天心之妙。其炊爨功用所不及者,唯結腐一種而己(結豆腐者用煤爐則焦苦)。

【注釋】

◎煤炭:歷代稱法不一,春秋戰國時期稱「石涅」或「涅石」,魏晉以後稱「石炭」,明朝才改稱為「煤炭」。
◎熯︰讀旱。烘培。
◎韝︰讀夠。用活塞原理裝置的鼓風工具。
◎爨︰讀竄。燒火做飯。
◎升朱︰提煉硃砂。
◎毒氣︰井下瓦斯,主要成分為沼氣(甲烷),另含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易燃或育害氣體。
◎銅炭︰此處指煤層中含黃鐵砂的媒,俗稱硫磺蛋。@#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興未艾,人類在力尋出路之餘,其實,還得回歸原點,重新審思自古以來瘟疫的真實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帶有一個人叫鄭夷甫。他少年有為,令人羡慕。嘉祐年間,在高郵做官。后來遇到了一個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時間,沒有不準的。鄭夷甫叫他一算,原來自己只能活35歲。他一下子就開始感傷起來。有人勸他學一學《老子》或是《庄子》來給自己寬寬心。后來听說有一個和尚,坐在那里和別人談笑中而圓寂。鄭夷甫听了感嘆說:「我不能長命百歲,那也要象這個和尚一樣,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到了那個日子前十天,他四處走親訪友道別。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來到屋外的一個亭子里,親自叫人打掃燒香。就在揮手指畫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國的學術界對于夢溪筆談評价極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大,傳播最廣」,或是「我國古代科學的傑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然而,對照學者的評論与夢溪筆談原文,我們不難發現,學者們一律對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神祕現象避而不談。其中原委,這里先不論。我們將整理出夢溪筆談中記載的一些神祕現象,和一些現代科學置之不理的科學方法。
  • 《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藝過程。活字印刷的出現比西方約早400年。以下是書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藝過程。
  • 當今有一個叫巴格思特的美國科學家發現牛舌蘭花象人一樣有感情。一千多年前,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講述了一個虞美人草聞樂起舞的動人故事。
  • 阿膠
    編者的話:現在的人都認為現代科學很發達,是古人難以想像的。但從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記載的宋朝以前在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醫藥學、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等的發現和成就來看,事實並非如此。通過介紹《夢溪筆談》,我們與讀者分享中國古代科學的成就。
  •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巨著《夢溪筆談》第二十一卷《異事異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讓人想起今天被廣泛關注的飛碟。
  • 《帝鑑圖說》插圖《望陵毀觀》,描繪唐太宗體從魏徵勸諫,拆毀了台觀。(公有領域)
    唐太宗嘗言:「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暴政,不僅「防民之口」,官員們還肉麻的為暴政歌「功」頌「德」,這樣的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呢?
評論